■ 鄒 靜 溫建中 東華理工大學
世界經濟復蘇前景不明,外圍經濟的疲軟使得嚴重依賴出口的中國經濟面臨嚴峻挑戰。根據2012年第112屆廣交會數據顯示,中國對歐美日等傳統市場出口降幅明顯,對歐盟、美國、日本成交分別下降 10.5%、9.4%、36.6%。作為中國外貿出口的生力軍,很多中小型外貿企業選擇有利于外商的結算方式作為提升競爭力的重要手段。
據有關數據顯示,在我國對外貿易中,以銀行信用作保的信用證結算比例已經下降至20%以下,而以商業信用為基礎的賒銷和承兌交單的付款模式的規模逐漸擴大,比例已經上升到80%左右。不僅如此,對于中小型外貿企業而言,傳統意義上的優質歐美客戶還傾向于延長付款期限,往往是貨到后90天甚至長達一年付款。付款期限的延長更是讓中小型外貿企業應收賬款的風險大大增加,在出口收匯時不僅面臨信用風險,而且還需要應對匯率波動風險。
根據商務部研究院2005年對近千家出口企業的抽樣調查,我國出口企業平均壞賬率約為5%(同期發達國家僅為0.25%-0.5%)。如果以5%的壞賬損失率為靜態值測算我國近8年來的壞賬規模,中國經常項目下貨物出口的損失規模是驚人的(如表1所示)。
當然,以2005年平均5%的壞賬損失率作為靜態值來對出口壞賬規模進行估值缺乏科學性,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險公司的報損數據更能直觀和準確的反映出口壞賬的基本情況。據中國信用保險公司統計數據表明,2003年到2007年,參保企業的報損率平均為1.3%,而2008年以來,由于國際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國際信用環境惡化,收匯風險大幅度提升,無論是北美、歐盟還是新興市場,參保企業報損率均超過了3%,而這一數值還是中國信用保險公司在經過資信調查,剔除了資信欠佳的進口商基礎之上的。

表2 人民幣兌美元、歐元匯率(年平均價)
另一方面,美國為刺激本國疲軟的經濟,實行量化寬松的貨幣政策,利用美元對外貶值促進出口;歐盟陷入歐債危機的深淵,世界對歐元信心不足,再加上中國對歐美長期的貿易逆差使得歐美等國積極施壓人民幣升值,不僅削弱了中小型外貿企業的出口競爭力,而且打壓了他們的利潤空間,遠期付款的結算方式使得出口商可能面臨匯率和資金時間價值的雙重損失。
從表2可以看到,在歐美政府的大力施壓下,人民幣兌美元和歐元在過去的五年多時間里匯率已經累計升值分別達9.54%和20%。雖然目前中國出口以人民幣結算的比例在增加,但主要集中在東盟地區。作為中國第一及第二大貿易伙伴,中國對歐盟以及美國出口主要以美元為主,從長期來看,人民幣升值預期使得外貿企業出口的外匯收入縮水,盈利空間被匯率上升進一步擠壓。
傳統的出口結算方式主要包括匯付(先付款后發貨,先發貨后付款)、托收(即期付款交單、遠期付款交單、承兌交單)、信用證結算(即期付款信用證、遠期付款信用證、假遠期信用證)等三種方式,同時還有銀行保函、備用信用證、國際保理以及福費廷(包買商)等四種附屬結算方式。由于大部分中小型外貿企業出口產品缺乏品牌價值,產品附加值低,同質化嚴重,在國際市場上還面臨越南等國的強力競爭,所處行業是典型的買方市場,普遍缺乏議價基礎,在國際商務談判中處于不利位置,為了增加出口,不得不將貿易條件作為提升出口競爭力的一個重要手段,賒銷(O/A)成為企業維系生存的無奈選擇。有調查顯示,目前,我國近七成的出口合同都是采用放賬賒銷的形式,已經取代了信用證和預付款等成為主流支付方式。這種方式雖然促進了出口的增長,但是壞賬損失風險卻大大提高。
作為中國最大的貿易對象,歐美市場消費量大,商業信用好,支付能力強,是外貿企業出口的必爭之地。由于歐美等國有發達的信用監管體系,商業信用能很好的約束企業的交易行為,企業信譽普遍良好,是外貿行業傳統意義上的優質市場。然而,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歐美等國國內經濟低迷,消費者消費意愿和消費水平大大降低,很多企業面臨流動資金緊張甚至破產的風險,貨款拖欠現象嚴重,給外貿企業帶來了巨大的出口損失。
目前,我國中小型外貿企業在發生貨款被拖欠之后,從成本控制角度考慮,對于拖欠期相對較短的往往通過訂單經手外貿業務員自身追收貨款,而對于拖欠時間較長的貨款則委托專業的機構追收貨款,部分投保了出口信用保險的則向保險公司申請索賠,而進口商身處世界各國的現狀使得出口商在追討賬款時困難重重,相當被動。外貿行業是高風險行業,從接單、制造、出運到交貨、結匯等各個環節都存在風險,要保證安全收匯,每一個環節都要加強風險管理,而很多企業缺乏風險的事前管理,未進行外企信用評估就在結匯方式上給予優惠條件,對授信額度缺乏控制,同時在合同履行過程中沒有加強客戶信用動態管理,賬款追討不及時。
由于中國出口商缺乏等級債權人的意識,對于出口賒銷往往就是以信用做為擔保條件,如果由于進口商申請破產而出現貨款拖欠,往往很難收到貨款。以中國主要出口市場美國為例,如果進口商申請破產,出口商貨款的追收只能走法律程序。根據美國的法律,企業申請破產后,法院將通過破產程序保證同級債權人獲得同比例的金額分配。美國破產法規定的債權人主要有三個等級:擔保債權、無擔保優先債權和一般無擔保債權。一般只有在上一個等級的債務得到全部清償后,下一個等級的債務清償才能開始。而現實是,中國出口商的角色一般都是無擔保普通債權人,受償等級較低,在破產財產被用以償還銀行或者保理商的抵押擔保債權后,幾乎就很難再得到分配了。
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進口商除了在貨款拖欠上花樣百出外,還會找各種理由變相拒絕付款或者降低付款額度,任何細微的商品質量問題都可能成為進口商拒絕付款的一個重要理由。我國不少商品的出口是以打貨樣或者船貨樣作為標準來裝船出口的,但由于商品出口量大,在一批商品中難免出現個別商品存在質量問題,外商借此拒絕付款或者要求更低折扣,而出口商為了追討貨款,不僅需要提交證明材料,而且要與進口商據理力爭,這個過程往往需要花費時間成本和協調成本,進口商貨款拖欠時間越長意味著更大的匯率風險損失,而協商解決的結果往往是出口商的利率和折扣損失。
對于我國大部分中小型外貿企業而言,由于其出口總量相對有限,企業機構相對精簡,很多小企業甚至只有總經理以及外貿業務員兩級,外貿業務員負責外銷業務的所有環節,包括客戶開發、合同簽訂、合同履行、單據繕制、客戶管理及維護,總經理本身不僅從事公司的管理,掌控全局,自身也兼做本公司的出口業務,從企業成本管理的角度來看,建立一個獨立的應收賬款決策機構和信用管理部門相對困難。因此,筆者認為,可以根據企業規模的大小來配備專門的風險管理人員:如果是小型企業,行政管理工作相對有限,可以由企業行政管理人員負責整理外貿業務員提交的客戶資信等級分類情況,跟蹤和監控應收賬款并向總經理匯報,由總經理做最終決策;對于規模較大的中型外貿企業,可以在財務管理部門下設風險管理分部,并直接向財務經理匯報(流程如圖 1)。
這種信用管理制度可以給企業決策層提供較為及時、完整的信息,提高決策質量,從源頭上加強對收匯風險的控制。在合同履行過程中,可以對交易各環節所出現的問題進行掌控處理,如果由于債務人的財物狀況出現了問題,亦能夠及時采取措施進行債務追討,實現事前、事中與事后控制,降低收匯風險。對于初涉外貿領域或者缺乏相應信用風險管理經驗的中小型外貿公司而言,也可以實施信用管理委托代理制,將客戶信用風險管理工作外包給專門的信用咨詢管理公司。

圖1 中小型企業信用管理流程
中國出口信用保險公司自2001年12月運營以來,實現了超常規、跨越式的發展。根據中國出口信用保險公司提供的數據顯示,2002年中國出口信用保險公司承保金額僅為27.5億美元,而金融危機發生以來,2009年1月至2011年11月,出口信用保險承保金額達5405.7億美元,是中國出口信用保險公司2002年-2008年間累計承保金額的3.1倍;2012年1-11月總承保金額3072.2億美元。過去十年的年均增長率達到70.5%,其中短期出口信用保險實現承保金額2480.7億美元,重點服務群體是中小型外貿企業。截至2011年底,我國出口信用保險覆蓋率達11.2%,已經超過了世界10.5%的平均水平,部分省份如浙江、福建、廣東、云南均超過了20%,接近世界中上水平。2012年中國出口信用保險公司共向1838家企業支付賠款11.8億美元。
以上數據表明,我國中小型外貿企業已經越來越重視出口信用保險對于轉嫁企業收匯風險、促進出口的重要作用。但是,目前中小型外貿企業對于中國出口信用保險公司提供的其它風險控制服務還缺乏一定的認識和重視,需要及時轉變觀念,了解相關服務并充分利用:簽訂出口合同前選擇資信評估服務,將海外企業資信調查報告、企業信用評級和國家風險手冊及行業分析報告作為決策依據,防范各種商業風險;在商品出運后,繕制好所有單據,通過保險融資服務辦理押匯或人民幣貸款業務,加速企業資金周轉;在外商拖欠貨款時利用中國出口信用保險公司多年國際商帳追收經驗,解決逾期欠款難題,進一步降低收匯風險。
近些年來,高額的出口壞賬損失和高比率的出口信用保險理賠率讓人觸目驚心。中小型外貿企業必須轉變觀念,在洽談出口業務時慎重考慮以賒銷為優惠條件的招攬客商方式,在實務中盡力爭取對自身相對公平甚至有利的結算方式。
在國際信用環境惡化的情況下,對于金額較少的出口業務,例如樣品單、尾貨單堅決選擇西聯匯款(WEST UNION)、速匯金(MONEY GRAM)等快捷匯付方式,先付款后發貨;如果出口量較大,盡量采用即期信用證作為結算方式,若無法滿足,可爭取假遠期信用證、遠期信用證或者備用信用證,獲取銀行付款承諾;如果由于信用證銀行費用以及資金周轉等原因,進口商堅決不采用信用證結算方式,出口商在了解進口商具體資信情況后可以給予相應的授信額度,靈活的采用匯付與跟單托收比例結合的方式,同時通過出口押匯降低風險,或者辦理國際保理業務和福費廷(包買商買斷)業務來轉嫁風險,也可以通過中國市場上一些融資公司的融資產品早日收匯。如中國出口融資(英國)有限公司就針對中國外貿企業出口賒銷量巨大的現狀推出了“創新型賒銷解決方案”,出口企業可選擇30天、60天、90天甚至120天的賒賬期限,并獲得在出貨后可立即獲得發票金額80%貨款的承諾;對于金額偏大的出口業務,可以選擇信用證與匯付、信用證與托收等方式,也可以在簽訂出口合同時規定分批發貨、分期付款來控制風險。針對不同的貿易額以及不同等級的外商,采用多樣化的出口結算方式組合雖然會增加公司的管理成本,但卻可降低外貿公司的非系統性風險,提高公司應收賬款的安全性。
對于采用賒銷(O/A)、遠期付款交單(D/P)、遠期承兌交單(D/P)結算方式或遭遇外商拖欠貨款的出口商來說,時間越長匯率風險越大。為控制匯率風險,中小型外貿公司應該利用合適的金融工具規避匯率風險。
目前,金融衍生工具主要包括遠期合約、金融期貨、金融期權以及互換協議四大類。由于金融期貨是在期貨交易所交易,實行會員制,需要交納一定比例的保證金并且逐日結算,交易會員往往要預留一筆數量相對可觀的流動資金避免被強行平倉,而在現行國際經濟環境下,中小型外貿企業準時回收貨款比較困難,資金鏈相對緊張,保證金制度會增加企業資金負擔;金融期權買賣的是一種執行合同或者不執行合同的權利,期權購買者既能實現保值,又有可能從匯率變動中獲利,但是期權費和期權交易傭金比較高,加上中國實行歐式期權,只能在到期日行使權力,無法在最有利的時機選擇執行或不執行合同,購買期權收益往往低于購買成本,因此匯率變動不大的情況下購買金融期權性價比不高,而如果匯率變動大且趨勢明顯,金融期權不容易購買;遠期合約是在場外進行的交易,通過實現約定幣種、金額、匯率和交割時間,到約定時間進行實際交割,交易程序簡單,交易方式靈活并且不要求實際資金支付,對中小型外貿企業而言是一種較為理想的規避匯率風險的工具;貨幣互換是通過不同幣種債權、債務的調換達到保值的目的,但尋求合適交易對象比較困難,搜尋成本較高。為提高中小型外貿企業規避金融風險的能力,政府需要加強對場外市場的引導。如證監會下設出口匯率風險管理部門,統一收集中小型外貿企業出口應收債務或者進口應收債權情況,將企業債權債務信息進行統一匿名發布,幫助企業尋找合適的交易對象,達到規避匯率風險的目的。
由于中小型外貿企業抗風險能力相對較弱,在世界經濟普遍低迷、國際信用環境惡化的環境下,企業必須加強風險管理,通過建立低成本、高效的風險管理制度,利用金融機構多樣化風險控制服務,采用靈活多變的結算方式降低應收貨款的壞賬損失風險,運用行之有效的金融管理工具規避匯率波動損失,保障企業資金安全,為企業持續發展提供經濟基礎。
[1]朱幼鳳.金融危機下中小外貿企業應收賬款的風險管理[J],經濟論壇,2009(7).
[2]劉鑫,談外貿客戶信用風險管理及防范[J],商業文化,2008(1).
[3]杜先英,鄒靜.新形勢下中小型外貿企業財務風險管理研究[J].黑龍江對外經貿,2011(5).
[4]周江.國際金融危機下中國外貿呆壞賬對策研究[J].杭州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