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方少林 廣東金融學院
銀行作為一個金融服務機構,其服務方式應隨著貿易方式的變化而進行相應地更新。EDI(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電子數據交換”)貿易系統的應用改變了銀行的服務方式。EDI是一種利用計算機進行商務處理的新的管理方法,它是通過計算機通信網絡,用一種國際公認的標準格式,將貿易、運輸、保險、銀行和海關等行業的信息進行數據交換和處理,并完成以貿易為中心的全部業務過程的方式,包括通過EDI方式來發出和接受訂單、咨詢有關信息、辦理貨物運輸和進行資金結算等。
在金融EDI的應用中,銀行不僅是資金的處理器,同時還是信息和貿易報文的處理器,這對銀行的結算功能、監督功能和金融服務功能都是一個挑戰,銀行必須將自己上升為增值銀行來為客戶提供服務。
金 融 EDI(FEDI:Financial 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是指金融機構采用EDI技術,按照國際標準格式進行銀行與銀行,銀行與企業之間的匯款、轉賬和資金調撥及傳遞與支付相關信息的自動化金融服務,以提高銀行在資金流動管理、電子支付、電子對賬和資金結算等業務的效率。這包含兩方面內涵:
圖1所表明的業務流程主要有:
1.買方(發送方)將付款指令通過EDI服務中心網絡傳送至交易數據處理中心。
2.交易數據處理中心通過翻譯軟件將付款指令翻譯成標準報文,一方面形成借/貸通知單并通過EDI服務中心網絡分別向買方和賣方發送借記通知單(4a)和貸記通知單(4b),另一方面又分別向買方銀行和賣方銀行發送借記賬單通知(5a)和貸記賬單通知(5b)。
3.買方銀行(6a)和賣方銀行(6b)分別按照各自接收到的信息處理買賣雙方的賬戶,從而完成買賣雙方貨款的結算業務。

圖1 金融EDI電子支付系統工程流程
在整個資金結算過程中,銀行與其往來客戶之間的信息報文通過EDI系統自動識別和處理,無須人工干預,這樣既減少銀行向企業開立支票、郵寄及逐筆對賬的人力及成本,提高結算速度,加快資金周轉,同時也提升銀行和企業內部自動化作業的效率。
圖2所表明的業務流程主要有:
1.賣方向買方寄送發票并由買方將轉送資金與支付貨款單信息通知買方銀行。
2.買方銀行接收信息后將信息通過翻譯軟件翻譯成標準報文,將相關的采購訂單(非金融信息)通知銀行產品供應商或其它金融機構,由其進行確認。
3.銀行產品供應商或其它金融機構確認接收的發票并返回與報文發票相關的信息(非金融信息)給買方銀行。
4.買方銀行接收信息后將信息通過翻譯軟件翻譯成EDI標準報文,將買方的支付匯款信息(金融信息)連同由銀行產品供應商或其它金融機構確認的發票和報文發票相關的信息(非金融信息)通知賣方銀行,如有需要可由“中央銀行跨行清算系統”進行跨行通匯結算。
5.賣方銀行將接收的支付匯款單信息核對確認后通知賣方客戶并進行賬目平衡。

圖2 金融機構非金融信息的EDI業務流程
由圖2可見,在金融EDI的應用中,銀行不僅要處理一般金融信息(如傳送資金和支付匯款單),同時還要求能處理非金融的報文信息(如購買的訂單和發票),這樣,企業通過金融EDI,能夠自動把支付和發票配合起來,同時還可以很快得到支付。而且,此系統利用EDI轉跨行通匯功能,還能夠與通關EDI及商業EDI系統聯機整合,使這兩個系統的關稅繳納及電子轉帳作業,從原本只能做自行轉帳提升到也可做跨行轉帳,這對銀行與企業來講都是很重要的。
銀行可以按照成本效益原則同收付款會計人員一起制定管理方式,引導并建立銀行內部信息系統,實現銀行業務部門內部管理的自動化。
EDI是單位之間的電子化,而EDP(Electronic Data Processing,即“電子數據處理”)作為單位內部的電子化管理系統在EDI實現之前就已經采用了,可以說,EDI是由多個EDP系統相互通過網絡系統來打交道,減少甚至取消紙質書面文件。因此,一個單位的EDP做得越好,利用EDI的效益就越高。只有廣泛開展EDI后才能充分發揮EDP的潛力和效益。所以,銀行可以通過提升自身業務部門管理的自動化來加快金融EDI的運用。這樣可以借助于電子化管理系統準確快速地完成大量冗長的工作,增加員工服務于客戶的時間。
許多銀行已經意識到客戶對EDI業務有日益增長的需求,開展EDI業務也有助于減少銀行的經營成本。因此,應該以銀行為中心將EFT與EDI相結合,即將EFT作為EDI應用的戰略補充,而并非僅僅是一種單獨的服務,只有這樣才能充分發揮EDI的效益。根據我國實際及國際上的做法,目前銀行可開發EFT-EDI作為金融EDI全面推廣應用的過渡,為客戶提供與EDI有關的服務,以減少企業應用EDI的成本,全面促進EDI的發展。
在處理貨幣支付方面,銀行結算是最安全的方式。以往企業交易雙方,其資金清算都是通過銀行中介進行的,銀行僅僅作為一個資金的處理器,主要從中收取一定比例的手續費,至于企業的資金流向銀行則無法掌握。
而企業采用EDI方式以后,買賣雙方從交易洽商、簽約以及貨款支付、交貨通知等整個交易過程都在網絡上進行,各種商務信息能快速、通暢地進行傳遞,彼此之間的透明度增強了,企業內部運作過程也更加合理了,貿易公司傾向于彼此之間貨款的相互抵沖及差額結算,而不通過銀行系統來處理資金,以節省支付給銀行的費用。比如,在開始采用EDI方式貿易時,貿易公司雙方的債務是在銀行外部通過相互抵沖進行平衡的,只有在貿易基本結束時,其凈剩債務才通過銀行進行處理。在金融EDI應用系統中,銀行在資金結算及相關信息的傳遞中,同樣也享受各貿易伙伴之間快速、暢通的透明信息,使得銀行能夠及時掌握企業賬戶資金,便于銀行對企業資金流向進行及時監督管理,嚴格控制企業套匯、逃匯,從而堵住漏洞。
銀行可以利用掌握企業資金流向這些信息,將銀行的資金流和企業的物流有機結合,為公司、客戶提供融資、擔保、結算、咨詢等多項服務為一體的銀行綜合業務,并且還可以利用電子手段(如手機和網絡),為客戶進行隨時隨地服務,前者被稱為“物流銀行”,后者被稱為“移動銀行”。物流業是實體經濟發展相伴隨的有巨大成長空間的產業,也是政策支持的重點。“物流銀行”的發展需要加強與供應鏈企業的戰略合作,與企業ERP系統、物流管理系統對接,加強外部資源整合,形成群體競爭力。這就要求銀行內部的組織架構也相應變革,加快推進從部門銀行向流程銀行轉變,成立專門供應鏈管理部門,負責供應鏈戰略合作及“物流銀行”的實現。
在現代金融體系中,資本市場與網絡銀行在資金層面上的互動對接,必然產生新的業務,從而帶動金融業務范圍逐步向資本市場的邊緣業務和部分核心業務甚至衍生業務的拓展。這樣,銀行就可以通過發展網絡用戶來實現規模擴張,而無需增加過多的分支機構和雇員,這既提升銀行的金融服務能力,同時也有助于提升銀行整體的競爭力。
當資金在不同金融機構之間進行流轉時,就必須借助銀行清算系統進行跨行清算(即“中央銀行跨行清算系統”),這是銀行信息系統之間業務處理的自動化。“中央銀行跨行清算系統”是連接買賣雙方的一個中間環節,它需要對買賣雙方的各種數據和要求進行撮合,使得供求雙方的信息能夠很好地在各貿易伙伴之間傳播,而且整個過程都在網絡上進行無紙結算。大量的無紙化操作交易,交易過程的瞬時性、交易狀況的瞬息萬變、客戶個人信息和財務信息及其傳輸和保存的安全性等,都對該清算系統提出很高的要求,不僅要有高效率的電子結算功能,還要求具有非常嚴格的監管功能和機構,讓大家都能遵循結算系統的規則,更好地進行無紙貿易。因為傳統銀行監管體系很難完全直接有效地監管這種無紙結算的網絡銀行,傳統的金融監管在監管規則、監管方式、監管模式、監管原則、監管體制等方面都面臨著眾多的挑戰。著名的SWIFT(“環球同業銀行金融電訊協會”)就是一個國際化的金融處理系統,它相當于“中央銀行跨行清算系統”,該系統能為客戶提供安全、正確、低成本和快速傳遞標準的國際資金調撥信息,促進世界貿易發展,加速全球范圍內貨幣流通和國際金融結算,在促進國際金融業務現代化和規范化方面發揮積極的作用。
EDI貿易方式具有快捷、信息量大的優點。銀行可以借助金融EDI,根據所掌握的資金信息,運用有關的軟件進行統計分析,為客戶的決策提供更科學的依據,增強客戶決策的正確性。銀行在為客戶提供優質服務的同時,也可改善和增進與客戶的關系。標準化是EDI應用的特點,金融EDI的應用也要求銀行和客戶之間信息傳送標準一致性。因此,銀行要幫助客戶將EDI集成到銀行的金融業務領域進行管理,建立銀行與客戶之間的信息傳遞系統(包括銀行與商業單位,公共和個人),實現銀行與客戶之間業務處理的標準化。因為只有銀行與客戶采用同一標準的信息,才能在無人干預的情況下提高信息傳遞的速度。當然,將客戶的EDI數據集成到銀行的日常處理對于銀行來講是一項復雜而且需要付出大量資金才能完成的工作,這對于銀行的金融服務職能也是一種挑戰。
面對金融EDI的推廣應用及其所產生的銀行服務職能的變化,銀行業應該從觀念上順應這種變化,以利于更好的開展工作。銀行在應對服務職能轉變的同時,還需要思考以下幾個問題:
(一)電子商務的發展與金融相關的立法問題。安全性是電子商務發展的保障。隨著電子技術的發展,網上交易的安全性不僅來自于技術因素,更重要的是法律上的保障。比如電子商務中的“電子票據”和“數字簽章”的合法性等,如果這些問題不解決,網上交易的安全性將受到嚴重威脅,金融電子化的發展也必將受到限制。1996年貿法會通過的《電子商務示范法》,解決了許多國家在電子商務法律上的空白或不完善,促進了全球電子商務的發展。另外,電子貿易中所遇到的主要障礙還在于不同行業、不同國家之間難以形成統一的市場規范,這既不利于建立統一的世界電子貿易環境,更不利于形成全球統一的電子貿易法律和技術標準,這就需要各國的立法和司法的共同努力。
(二)中央銀行的監管問題。在金融EDI應用中,銀行業所采取的各種金融服務措施給中央銀行的監管帶來了新的挑戰。中央銀行只有全面了解并制定相應的規范與標準,包括監管規則、監管方式、監管模式、監管原則和監管體制等,才能促進這些新型業務的健康發展,為各銀行機構參與電子商務,開拓業務建立一個良好的公平競爭環境。
(三)政府機構的協調統一發展問題。由于EDI綜合服務系統工程涉及諸多行業和部門,各部門之間的業務量很大且很繁瑣,各自的計算機型號、軟件系統、通訊規范、單證格式、數據格式又各不相同,所以實現起來困難很多。要使這種跨行業的EDI網絡真正發揮應有的效益,必須由政府作為一個非盈利性的機構來制定一定的標準和規范,引導和鼓勵各個行業和部門積極參與,建立真正的EDI綜合服務系統工程,否則,所謂的“EDI一條龍”就會成為斷開的“龍”。因此EDI的整體推廣,需要由政府統一規劃、整體協調,以發揮EDI整體效益。
(四)技術與管理變革相結合的問題。采用新技術并不等于服務質量的改善,必須將新技術的變革和管理方式的變革有機結合。目前在歐美,EDI不單是一種取代文件傳送、節約成本的貿易形式,更為重要的是作為一種現代高科技和信息管理相結合的新型的有效率的管理方式被接受。金融EDI的應用在給銀行工作方式和業務流程帶來改變的同時,也對銀行的管理體制、組織結構等方面提出新的變革要求。如果意識不到這一點,新技術的威力就無法發揮。因此,必須根據新技術所能提供的各種用途,重新設計、改造原來的業務流程,包括進行必要的組織結構的改變、人員的調整、工作內容的重新組合等,也即“業務流程重構”思想。
(五)改變人們觀念的問題。從一些國外實施EDI的例子來看,實施EDI所碰到的困難往往不是技術問題,而是人們的觀念問題。因為使用EDI不僅對企業內外技術和程序產生重大影響,還會顯著地改變人們久已習慣的工作方式和管理原則,甚至是工作崗位。在新技術的引入、應用和相應的業務流程、管理方式的變革中,以人為中心是最關鍵的因素,尤其是對于服務企業來說,運作過程是以人為中心,人的技能、人的工作態度、人的積極性、創造性的發揮,更直接影響到服務質量和生產率的提高,影響到新技術的充分利用。面對迅速發展的電子商務,銀行應該改變傳統的服務方式和服務理念,將自身提升為增值銀行為客戶提供服務,才能增強銀行核心的競爭力。
[1]方少林.貿易與管理新方式——EDI[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07-10.
[2]姚忠.電子貿易技術——EDI[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1998-10.
[3]郭羽誕,瞿衛東.無紙貿易——EDI及其運用[M].上海,立信會計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