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 銳 本刊特約撰稿人
沒有一絲的官僚家庭背景,更沒有厚實的商業資本支撐,在南卡羅來納州一個名叫狄龍的小村子中出生與長大的本·伯南克可以看作是平民百姓實現“美國夢”的又一個范本。伯南克的父親菲利普是當地的一名職業藥劑師,母親是一名教師,夫婦倆生育了三個兒女,伯南克在家中排行老大。菲利普夫婦名下有一個規模不大的藥店,這是伯南克的爺爺傳承下來的。伯南克后來回憶說,大人總希望他也來店里工作,“不過我通常會賴在店里的漫畫書架邊,止步不前”。
孩提時代的伯南克受外公哈羅德·弗里德曼的影響較大。弗里德曼是一名猶太律法的職業朗誦者,狄龍村附近有一座名為奧哈夫沙洛姆的小猶太會堂,每個月中弗里德曼都會在固定日期到教堂做兩次禮拜,而此時伯南克總會緊緊地跟在外公后邊,久而久之,小小的心靈升起了非常虔誠的猶太信仰。當然,外公帶給伯南克潛移默化的影響遠非如此。跟在外公身邊,本伯南克學起了希伯來文,弗里德曼精通國際象棋,年輕的伯南克于是被培養成為一個非常出色的國際象棋手,外公擅長吹奏薩克斯,伯南克也拜師學藝,而且后來達到了業余八級的水平。
猶太血統的聰慧與機靈特質在伯南克身上得到了充分地彰顯。兩歲的時候,母親發現伯南克非常喜歡擺弄數字游戲,而且經常會在村子里與別人玩硬幣。3歲的時候,伯南克就對兩位數的加減法爛熟于心。“如果我有16個便士,拿走4個,還剩幾個?”類似于大人這樣的提問,伯南克的母親說兒子會立即報出正確答案。進入小學六年級時,伯南克贏得南卡羅來納州拼字比賽冠軍,如果不是后來在“edelweiss”(高山火絨草)這個單詞中多加了一個“i”,他差一點就贏得了全美單詞拼寫錦標賽的冠軍。高中時代,伯南克不僅自學了微積分,而且是加州SAT考試年度最高分獲得者。由于各科成績優秀,伯南克獲得了美國高中畢業生的最高榮譽“美國優秀學生獎學金”。
但伯南克并不是一個“書呆子”。當時南卡羅來納州的種族關系非常緊張,高中生的伯南克就深入到不同人群中進行調查,在此基礎上創作了一本小說,內容是關于一支由白人和黑人共同組成的籃球隊。除此之外,伯南克還在所讀學校發起成立了討論種族問題的青年沙龍,同時在同年級發起以“種族矛盾”為主題的辯論賽,為了調動同學們辯論的積極性,伯南克經常自掏腰包給獲獎者購買和派發小獎品。
結果似乎并不出乎人們的意外。17歲時,伯南克順利考入哈佛大學,而且入學考試成績達到1590分,離滿分僅差10分。即便是在高手云集的哈佛校園里,伯南克的經濟學學習成績總是排名第一。因此,當四年之后大學畢業時,伯南克跳過了碩士研究生學習階段,被麻省理工學院破格錄取攻讀經濟學博士學位。命運的紅地毯在眼前鋪展開來。
有著150多年歷史的麻省理工學院堪稱經濟學的搖籃,這里先后走出了保羅·薩繆爾遜、保羅·克魯格曼、皮特·戴蒙得、羅伯特·默頓等數十位諾貝爾經濟學獲得者。自然,置身于大師云集的麻省理工學院,伯南克不僅時刻享受著源源不斷的思想盛宴,而且其體內本已藏量十分豐富的經濟學元素被快速激活。
除了曲棍球之外,麻省攻博四年中伯南克最感興趣的就是對美國20世紀30年代經濟大蕭條的研究。在為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米爾頓·弗里德曼的經典力作《大蕭條》一書所作的序言中,伯南克寫道,“我相信自己是大蕭條的癡迷者,就像有些人熱衷于研究美國內戰一樣。”正是對大蕭條的研究,使伯南克開始關注通貨緊縮對經濟所構成的威脅。在伯南克看來,一定的通貨膨脹是一件好事,因此,他主張決策層設定一個明確的通脹目標。這一理論視角無疑為伯南克主政美聯儲后力推寬松的貨幣政策產生了重大影響。
有時一件事會引致人們對自己命運的選擇。博士畢業時,伯南克撰寫的題為《長期承諾、動態優化以及商業周期》的論文受到老師們的一致好評,論文指導老師即后來出任以色列銀行行長的斯坦利費希爾對伯南克的文章打出了所有博士畢業論文中的最高分。伯南克的學術興趣由此得到再一次地激發。完成學業后,伯南卡直接把身份轉換成了教師。
從擔任斯坦福大學經濟學助理教授到升任經濟學副教授,再到轉任普林斯頓大學經濟和政治事務教授,伯南克僅僅用了6年不到的時間,而在普林斯頓大學長達17年的任職時間,正是伯南克學術成果倍出的黃金時期,同時伯南克還出任了該校經濟系主任,其間引來了杰出經濟學家羅蘭·伯拉布、克里斯·托弗西姆斯以及拉爾斯·斯文森等紛紛加盟,并最終將普林斯頓大學經濟系打造成了世界上最出色的國際經濟學系和宏觀經濟系之一。
《微觀經濟學原理》和《宏觀經濟學原理》是伯南克兩本代表性著作。許多人認為,經濟學研究或者說經濟學對現實問題的解釋必須通過復雜的數學或統計工具,然而,這種經院型研究方式似乎在伯南克的兩本高品位教材中明顯闕如。在《微觀經濟學原理》一書中,伯南克摒棄了以往教材對數學推導的過度依賴,而是引用大量的范例給出了直觀的經濟學概念和觀點;同樣,在《宏觀經濟學原理》中,對于凱恩斯主義等經典理論的介紹和描述,伯南克也是從應用性的視角切入,讓讀者鮮明感覺到自己與思想大師并不遙遠的時空距離。不僅如此,伯南克主張在宏觀經濟理論模型中加入更多的現實經濟指標來決定財政與貨幣政策的取向,以便實現更加有效的經濟穩定。
央行在制定和執行其貨幣政策時是否應當考慮資產價格(股價和房價)變化的因素,是伯南克34歲時進入美聯儲作訪問學者后重點研究的理論課題。包括國際清算銀行、歐洲銀行在內的許多權威機構和權威經濟學家普遍認為,當資產價格出現泡沫苗頭時,中央銀行應當先發制人。但伯南克指出,貨幣政策不應對資產價格的變化有所反應,因為一旦泡沫“破裂”,就很容易演變成一場恐慌。得出這種結論,除了伯南克潛心研究“大蕭條”從而得出了“大蕭條”的發生實乃美聯儲為制止華爾街過度投機而出臺了災難性的貨幣緊縮政策這一思想判識外,他還認為,美聯儲無法可靠地鑒別出資產價格中的泡沫,而且貨幣政策工具對于有效制止泡沫的目標而言也顯得過于遲鈍。看得出,如同對待通貨膨脹一樣,對于資產價格泡沫的看法,伯南克顯然是一個地地道道的“鴿派”。
按照伯南克的設想,在聯儲做訪問學者工作結束后自己還會返回普林斯頓大學的講臺,然而,從費城聯邦儲備銀行到波士頓聯邦儲備銀行,再到紐約聯邦儲備銀行,近乎10年的實際工作質感與收獲最終讓伯南克決定留了下來。特別是2002年被小布什總統任命為美聯儲理事后,伯南克就完全打消了回到大學執教的念頭。而讓伯南克沒有想到的是,僅僅在聯儲的理事職位上呆了不到三年,就得到了小布什的再次欽點——出任總統經濟顧問委員會主席。4個月后,在美聯儲主席席位上浸淫了19年的格林斯潘宣布離任卸職,小布什將美聯儲的最高權杖交到了伯南克的手上。
在擔任總統顧問委員會主席期間,伯南克與小布什之間有過這樣的一段小插曲。一次,伯南克在白宮中向布什總統匯報情況,布什注意到他一身黑西服卻穿著一雙淡褐色的襪子,忍不住說:“你在哪兒買的這些襪子?它們和你的衣服很不協調。”伯南克本著學者的誠實與不卑不亢,直接給他頂回去:“我是在GAP(美國服裝連鎖店)買的,7塊錢3雙。”在整個45分鐘的匯報期間,總統幾次提到他的襪子。有趣的是,后來以伯南克為首的整個經濟團隊都穿起了褐色的襪子。故事往往是一種映射。人們相信,在美聯儲的臉譜由絡腮胡子取代滿臉褶子的同時,曾經主張聯儲官員可以穿大褲衩上班的伯南克或多或少地會給這一“全球央行的央行”注入新的細胞。
變化很快發生。在就職演講中,伯南克明確提到:中央銀行應當盡量向公眾提供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賴以決策的所有信息……,除了政策目標以外,包括經濟預測值、對經濟風險的評估分析框架或模型,為此,我們應當加快公布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預測值的速度,以及進一步延長預測期的長度。顯然,伯南克希望改變的不僅僅是美聯儲的內部決策機制,而且還有美聯儲與公眾的溝通方式,以此放大美聯儲決策的透明化程度。
由于美聯儲在美國經濟活動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歷史上的美聯儲一直傾向于不對貨幣政策過多解讀,這種行事風格在格林斯潘的手上達到了極致。在對外講話中,格老經常喜歡用模糊不清的字眼與市場進行溝通,如“非理性繁榮”、“可測量的步調”、“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價格穩定”或“防火墻”等等,至于公眾是否能夠理解,連格林斯潘本人也不得不自白:“我知道你相信自己理解了你所認為的我所說的,但我并不確定你是否明白,你所聽到的并不是我所表達的。”
然而,人們發現,與格林斯潘相比,伯南克的講話風格清晰明了,帶有感情色彩的修飾語并不多。不僅如此,同格林斯潘在任期中一味回避媒體采訪完全不一樣,伯南克任期內曾多次接受哥倫比亞廣播公司《60分鐘》節目的專訪。而在伯南克的努力下,美聯儲對未來經濟景氣指數和貨幣政策走向的預期由原來每年發布2次增加為每年4次,同時美聯儲公布貨幣決策會議內容紀錄的時間由原來的會后6個星期提前為3個星期。另外,美聯儲還在美國國內有名的社交網絡推特網站上開通了官方賬號,美聯儲的新聞稿、講話稿、向國會提交的報告和每周的資產負債表數據都會通過推特公布,供公眾了解與查詢。
在提升決策透明度的同時,伯南克還令美聯儲手中的權力半徑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延伸。誰都知道,歷任四任總統幕僚之下的美聯儲主席格林斯潘一直被視為華爾街自由市場經濟領袖,他反對政府加強金融監管,認為金融市場的自我監管比政府監管更為有效。然而,金融危機的引爆最終讓格林斯潘走下神壇,而也正是對危機的清醒認識,伯南克一改上任之初“維持政策延續性”的思路,開始在白宮和國會山中大聲呼喊強化對金融機構的監管,最終導致了號稱美國歷史上最嚴厲金融監管法案的鏗鏘落地。根據新的監管法案,聯儲被改組為具有巨大監管權力和行政權力的超級機構,負責監督美國金融體系的風險,還可以接管陷入危機中的大型金融企業和機構。當然,讓伯南克喜出望外的是,美聯儲在行使對大型金融機構監管權的同時,原有的獨立貨幣政策沒有受到絲毫的削弱和損傷。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美聯儲有7位理事和12位地區儲備銀行行長共19位官員,不僅所屬黨派各異,思想觀點也是千差萬別,在這種背景下,伯南克能夠玩轉美聯儲,除了以高超的溝通技巧贏得總統的支持外,還與伯南克的人格魅力直接相關。據悉,伯南克在政治問題面前十分地低調,對于一切有可能給美聯儲帶來黨派嫌疑的話題,他都盡量回避不加評論;同時,雖然居于聯儲主席之高位,但伯南克沒有任何的官僚姿態,并以善于合作、為人坦誠而深受同事的敬重與贊賞。
作為全球金融界赫赫有名的風云人物,格林斯潘執掌美聯儲期間不僅帶領美國經濟從兩次衰退中成功脫身,而且導演了美國歷史上最長的經濟增長周期。及至伯南克從格老手中接過聯儲主席權杖的2006年,美國經濟上空仍然艷陽高照。一個可以說明問題的事實時,彭博資訊對76名經濟學家調查后得出結論,美國GDP當年增長3.1%已是鐵板釘釘。如此繁華盛景面前,伯南克既感到與格林斯潘相比自己的渺小程度,更感到了巨大的心理壓力。
次貸危機以及隨后而來的金融危機打亂了所有經濟學家對美國經濟的預言,也將伯南克推到了能否力挽狂瀾的風口浪尖。于是,人們看到,位于華盛頓特區憲法大道上高聳的美聯儲大樓晝夜燈火通明,激烈的爭辯之后,伯南克手上高高舉起的板斧迅疾落下。2008年1月,美聯儲將隔夜拆借利率調降75個基點至3.50%,邁開了近20年中最大幅度的降息步伐。緊接著的11月里,美聯儲連續四次掣動利率“閘門”,將基準利率直線下沉至0至0.25%的目標區間。一年不到的時間,美聯儲將基準利狂降500個基點,其降息幅度和降低頻率為美國歷史所罕見。
“伯南克瘋了”市場頓時發出陣陣驚呼聲!人們普遍認定的是,緊跟歷史上最低利率水平之后的必然是通貨膨脹的魔影。公眾對伯南克的否定聲也與日俱升。《華爾街日報》定期舉辦的民意測驗顯示,剛開始時經濟學家給伯南克打的分數為B或B-(以100分制計算,相當于85分),但是到了2008年中旬,他的得分降到了C(75分)。然而,出乎人們意料之外的是,手持長矛的伯南克并沒有放慢進攻的腳步,在接下來的三年時間中祭出了更加威猛的“殺手锏”——四輪量化寬松(QE)貨幣政策。
首輪量化寬松(QE1)期間,美聯儲總共購買了1.725萬美元的債券或證券,盡管華爾街的部分銀行贏得了喘息的機會,但并沒有阻擋住美國經濟自由落體的趨勢。資料顯示,QE1運行到次年,美國經濟依然出現了自上個世紀40年代以來的最大萎縮,萎縮幅度達到2.4%。開弓沒有回頭箭。2010年11月,伯南克再一次踩下量化寬松的閘門。與QE1相比,旨在購買政府長期債券的QE2雖然只有6000億美元的規模,但量化寬松的累計效應開始顯現,至QE2結束的前一年度,美國經濟增長達到2.9%,創出了五年來的最好收成。
然而,接踵而來的國際市場上大宗資源品價格的輪番上漲又讓兩輪量化寬松的光環褪色了很多,“本直升機”的帽子也毫不留情地戴在了伯南克的頭上,甚至伯南克參加國會舉行的QE專題聽證會時也非常清晰地聽到了譏諷與嘲弄的唏噓聲。不過,與許多人緊緊盯著商品價格完全不同,伯南克最為關注的是當時并沒有好轉的就業市場狀況。因此,還沒有等QE2結束,伯南克就提前三個月啟動了“扭轉操作”,即所謂的QE3,其目的是運用8個月的時間采購4000億美元6年期至30年期的國債,同時出售相同規模的三年期或更短期的國債。
對于前期量化寬松的自我評價,伯南克在國會聽證會上指出,三輪QE貢獻了4.3%的GDP增長和300多萬個新增就業機會。對此,許多人認為,應該是伯南克見好就收的時候。但是,出乎于所有人判斷之外,QE3結束不到三個月,美聯儲就推出了第四輪量化寬松,承諾除了每月購買450億美元的抵押貸款支持證券之外,還維持“扭轉操作”不變。讓許多經濟學家大迭眼鏡的是,與前三輪QE相比,QE4并沒有設定具體的鳴鑼收兵期限,這就意味著伯南克會在量化寬松之路上走得更遠。
睿智、沉著、冷靜、敢于擔當而不為輿論和政治壓力所左右是手持QE利劍的伯南克在與危機搏斗中留下來的一副剪影,而QE則宛如一顆“還陽丹”令美國經濟肌體重現亢奮。公開資料顯示,截止今年7月底,美國經濟已實現連續43個月的正增長,失業率從危機中的10%降至7.4%;進入2013年以來,道瓊斯和納斯達克指數先后三十次摸到歷史新高,大型銀行一級資本充足率升至11.3%,是金融危機前的兩倍之多。與此同時,美聯儲數據顯示,美國家庭的凈財富記錄升至70.3萬億的歷史記錄高位,金融負債比率(消費債務占收入的比率)下降至33年來的最低水平。
無疑,四輪QE之中美聯儲向金融體系注入了超過2.5萬億美元的資金流量,使得自身的資產負債表規模由伯南克執掌聯儲之初的8680億美元膨脹到目前的3.532萬億美元。盡管如此,相對于日本央行32%、歐央行31%以及英國央行27%的規模占比而言,總資產占GDP之比僅為21%的美聯儲依然顯得非常地輕盈與健康。特別值得關注的是,受買入美國國債和抵押貸款支持證券的利息收入增加推動,2012年美聯儲向美國財政部上繳了889億美元利潤,創下歷史最高紀錄,其盈利能力遠超高盛、谷歌等美國巨型企業。而鑒于伯南克的巨大貢獻,美國國會破天荒地給伯南克派發了19.67萬美元的年度最高獎金;同時,作為全球最有權力的人物,伯南克走上了《福布斯》與《時代》雜志的封面。
論年齡,今年只有59歲的伯南克完全可以爭取第三期連任,而且伯南克絲毫不缺繼續留任的底氣和人脈。然而,伯南克已在多個場合暗示“已厭倦美聯儲的任職”,而且奧巴馬總統明確表示伯南克在崗位上的時間超過“他本人所愿”。因此,如果不出意外,伯南克將在2014年1月正式結束自己在美聯儲為時四年的第二個任期,而誰能接過美聯儲主席之棒自然就成為了國際社會高度熱議的話題。
目標似乎已經出現。從前財長蒂莫西·蓋特納,到前美聯儲副主席唐納德·科恩,再到著名經濟學家約翰·泰勒,奧巴馬似乎并不缺乏合適的人選。不過,在仔細搜羅與甄別之后,外界將最具競爭力的對象鎖定在了美聯儲副主席妮特·耶倫和美國前財長拉里·薩默斯的身上。一個不為人知的背景是,薩默斯任職于財政部時曾“極力”支持耶倫進入美聯儲理事會。如今20年過去,耶倫將與自己PK高下,這恐怕是當年薩默斯無論如何也不會想到的。
現年66歲的耶倫擁有耶魯大學經濟學博士學位,在擔任政府公職前,耶倫曾在加州大學、哈佛大學和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等名校任教。論資歷,耶倫可以說是底氣十足。她先后擔任克林頓總統的經濟顧問委員會主席之職,主政過舊金山聯邦儲備銀行,2010年由奧巴馬提名為美聯儲副主席,其在美聯儲系統的工作時間長達20年。重要的是,她與伯南克配合默契,參與制定了近幾年來的量級貨幣刺激政策,同時,耶倫領導了美聯儲內部溝通策略小組,是美聯儲溝通策略這一非常規政策推行背后的“設計師”。
出身于猶太家庭的薩默斯堪稱是學界巨星。27歲獲哈佛大學經濟學博士學位,28歲成為哈佛大學最年輕的終身教授,37歲擔任世界銀行副行長兼首席經濟學家,39歲獲得有“小諾貝爾經濟學獎”之稱的約翰·貝茨·克拉克獎,42歲成為克林頓政府財長,47歲重返哈佛擔任校長一職,51歲時擔綱國家經濟委員會主任之職,薩默斯創造的一連串紀錄令人難以望其項背。重要的是,作為奧巴馬的經濟顧問,薩默斯乃白宮常客,有著與奧巴馬更多的交集。
比較而言,雖然在學界知名度方面耶倫要遜于薩默斯,但缺乏貨幣政策管理經驗則是薩默斯的軟肋。不僅如此,與“口無遮攔”的薩默斯相比,耶倫顯得溫和而沉穩。在一個經濟學家的會議上,薩默斯公開表示,由于生物學方面的原因,男人比女人更適宜于在科學和數學方面發展,隨后,美國婦女組織以“性別歧視”為由將薩默斯告上法庭,同時引來了女性議員們聯名致信奧巴馬為耶倫背書。據悉,目前美國參議院大約三分之一的民主黨人向奧巴馬發出了一封簽名信,敦促總統提名耶倫升任主席。而《華爾街日報》作出的一項調查結果顯示,42位經濟學家里有35位預計耶倫將獲得奧巴馬的提名。如果真是這樣,耶倫不僅將成為美聯儲歷史上首位女性主席,而且將打破美聯儲副主席從未有人升任主席職位的百年魔咒。
然而,相比于誰來接管美聯儲而言,外界更為關注的是繼任者能否承接以及如何延續伯南克時期的貨幣政策。分析發現,與伯南克一樣,耶倫屬于通脹“鴿派”,這意味著耶倫在允許一定通脹目標的同時,會繼續維持低利率和量化寬松的政策取向。同耶倫相比,薩默斯應被視為既非“鷹派”也非“鴿派”的人物。在對待量化寬松政策問題上,雖然薩默斯談不上是十足的擁躉者,但也認為QE“沒有什么壞處”。因此,無論是耶倫還是薩默斯主政美聯儲,未來一定時期內聯儲的貨幣政策方向不會出現大的逆轉。
當然,有一點可以肯定,在維護得來不易的經濟增長和預防不確定性的通貨膨脹之間,未來美聯儲主席都必須具備超強的平衡與協調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