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錢華生 常州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
我國自2000年1月1日起實施新的檢驗檢疫貨物通關制度,通關模式為“先報檢,后報關”,對列入《法檢目錄》范圍內的出入境貨物,一律憑檢驗檢疫機構簽發的貨物通關單辦理海關手續。報檢是有關當事人依法律法規規定向檢驗檢疫機構申報檢驗、檢疫、鑒定,以獲準出入境或取得銷售使用的合法憑證及證明的法定程序和手續。有關當事人是通過提交報檢單啟動報檢行為的。報檢單填制是辦理報檢手續最基礎的工作,同時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根據法律法規規定,有關當事人應如實向檢驗檢疫機構申報,《出/入境貨物報檢單》內容必須真實、清楚、準確、齊全。報檢單中所申報的各項內容必須與實際進出口貨物相符,特別是貨物的名稱、規格型號、價格、數(重)量、原產國等內容必須真實。報檢單填制看起來非常簡單,但是在實際業務中,許多報檢員在填制報檢單時往往會出現這樣或那樣的錯誤或者填制不規范。報檢單填制中一個小的錯誤或不規范都可能會對檢驗檢疫工作產生非常大的影響,給檢驗檢疫機構的審單、施檢、出證等工作帶來不必要的麻煩。
本文通過對企業在實際報檢中出現較多的報檢單填報錯誤案例進行分析,進一步明確報檢單的填制規范,規范企業的報檢行為。
貨物名稱是指國際貿易締約雙方同意買賣的貨物的名稱。貨物名稱一般取自貨物主要用途、主要成分、主要材料或者其制作工藝、外觀等。
填報要求及注意事項:“貨物名稱”欄填寫本批貨物品名及規格,應與合同、發票所列一致。貨物的具體特性應在貨物的名稱中得到反映,名稱不得籠統,也不得使用與客戶約定的代碼。
例1:2011年12月上海口岸有一批來自美國的食品添加劑,報檢人在報檢單上填寫的貨物品名為“奶精”,而其提供的單據《成分表》和《檢疫證書》上所列的名稱為“NON-DAIRY CREAMER”。從美國農業部批準發布使用該品名的資料來看,“NON-DAIRY CREAMER”的主要成分包括乳糖、卵磷脂、植物油、天然或人造香料、酪蛋白酸、色素等,其形態呈現為大小一致的不結團粉粒,顏色為乳白色或白,用于食品中,能使其不易被氧化作用破壞,使食品保質期延長。
由此看來,“奶精”的譯法容易讓人誤認為該商品是牛奶的提純物,為避免誤解,最好將其譯為規范的品名“植脂末”,這樣就更符合商品的實際情況。
在該案例中,貨物名稱為英文,報檢時需提供貨物名稱的中文,英文貨名在翻譯時要注意從其主要用途、主要材料、主要成分或者貨物的外觀、制作工藝上選取,或者選取國際上通行的名稱。
例2:2012年6月寧波港有一批入境心電監護儀,外貿合同中列明牌號為“優斯特拉”,報檢單位填報的品名卻漏掉這一牌號,商檢部門退回報檢單,督促企業如實填報牌號。
在國際貿易中,有些商品因其質量好、品質穩定、競爭力強,而具有很高的知名度和良好的聲譽,這種商品的買賣就可以直接用牌名或商標表示其品質。特別是名牌產品的生產商為了維護其牌號或商標的信譽,要求其產品的品質應達到一定的標準。因此,商標或牌號本身實際上是一種品質的象征。所以在國際貿易中出現憑商標或牌號進行買賣,無需對品質提出詳細要求。在此情形下,報檢品名不能省略商標或牌號
例3:江蘇鎮江某企業出口一批熟瓜子,報檢人填寫的品名為“SUNFLOWER SEED,像這樣漏掉加工狀態的品名很可能會產生歧義,讓人誤以為是葵花種子。后經檢驗檢疫人員的提醒,報檢單位才意識到錯誤,聯系國外買方將該批熟瓜子的品名更正為“ROASTED ANDSALTED SUNFLOWER SEED ”(烘焙的鹽漬葵花瓜子)。
商品的加工狀態是商品重要信息的反映,也直接影響到商品的品名,但在實際操作中,尤其是在水產品和農副產品的報檢中,常常出現報檢人對商品加工狀態避而不報的情況。在本案例中,如品名報為“SUNFLOWER SEED”,則須做植物檢疫;而品名為“ROASTED ANDSALTED SUNFLOWER SEED”則無須做植物檢疫。
H.S編碼是指按《進出口稅則》確定的稅則號列,以及符合海關監管要求的附加號碼組成的10位編號。
填報要求及注意事項:H.S.編碼應填寫所報檢貨物的8位稅則號列,以及第9、第10位附加編號。此編碼以海關公布的最新的商品稅則編碼分類為準。H.S編碼應與貨物報關時申報的編碼一致。填制H.S編碼時,應注意編碼的新舊問題,一般每年年初海關都會對部分編碼進行一次較大的調整,之后還有可能對個別編碼再進行調整。在填制報檢單時,如果填制了舊編碼,將會造成電子通關數據在通關單聯網核查時無未能在海關正常申報。
例1:廣東惠州某企業到惠州檢驗檢疫機構申報一批商品,名稱:仿生樹,H.S編碼:67021000。按照客戶申報資料,該批貨物屬《法檢目錄》以外的商品,不收品質檢驗費。但檢驗檢疫機構現場查驗時發現,該批仿生樹采用的是木質樹干,即含有植物性材料,因此,歸類到 67021000明顯是錯誤的,應更改為 95051000.10。
由于商品種類和性質的復雜性,會造成企業對 H.S編碼分類原則的錯誤理解。企業應強化對H.S編碼規則的學習,對于分類拿捏不準的商品,可以咨詢當地的檢驗檢疫機構。
例2:山東德州某企業出口用柳條、玉米芯、花生皮、花草等植物材料和器樂工藝品組合的圣誕節工藝品,其H.S編碼應歸入95051000.10含動植物性質材料的圣誕用品,用這個編碼就需要實施出境檢疫。該企業為逃避檢疫,就按95051000.90其他圣誕用品這個非法檢的編碼名稱申報出口,結果在抽查時該產品被檢驗檢疫機構發現。
這些未經檢疫合格的產品存在很大的疫病疫情隱患,在進口國一旦被查出害蟲等疫病疫情,輕則退運,重則銷毀,不僅給出口企業帶來很大經濟損失,甚至引發國家之間的貿易爭端。出口企業應對該行為可能導致的嚴重后果引起足夠的重視。
數/重量是指所報檢貨物的數量/重量。
填報要求及注意事項:“數/重量欄”應填寫本批貨物的數/重果,注明數/重量單位,應與合同、發票或報關單所列一致。重量一般填寫凈重。填制數/重量時,對于H.S編碼對應的第一計量單位必須輸入,且不得對計量單位進行修改。第一計量單位輸入后可以同時填制另一項數/重量。
江蘇常州某企業生產一種名稱為低壓電子電器開關的貨物,其H.S編碼為 8536500000,《法檢目錄》要求的數量單位是“個”,生產企業對外簽訂合同時采用“只”作為成交單位,并用“只”作為數量單位報檢,成功報檢后,常州局開出《出境貨物換證憑條》,電子轉單信息正常轉達上海口岸局后,口岸局卻無法提取數據打印通關單。
企業在填制報檢單數量/重量一欄時,要注意計量單位和成交單位的區別,計量單位指的是《法檢目錄》中規定的單位。一般來說,一個商品在《法檢目錄》中只有一個單位,但也有一些商品在《法檢目錄》中有兩個單位,如:飲料有“升/千克”兩個計量單位。前一個單位件就是第一計量單位,后一個單位千克就是第二計量單位。成交單位指是買賣雙方簽合同時使用的計價單位。成交單位與第一計量單位不一致時,要填制第一計量單位。
商檢局受理企業報檢界面,有一個叫標準量的窗口。這個窗口是根據H.S編碼和報檢時輸入信息系統自動填充的,如果數量或重量沒有按照 H.S編碼對應要求,即第一計量單位輸入,標準量就會跳錯。這個錯誤在受理報檢、檢驗擬稿和檢務出單中一般不易被發現,而且電子轉單信息也能夠順利轉至口岸局。但是,由于這一錯誤的存在,口岸局有時無法提取數據,或者提取的數據出現錯誤。
商品的包裝是指捆扎和包裹用的內部或外部包裝和捆扎物的總稱。一般情況下,應以提運單或裝箱單所顯示的貨物處于運輸狀態時的最外層包裝即運輸包裝作為“包裝種類”申報,并計算相應的包裝件數。
填報要求及注意事項:本欄填寫本批貨物運輸包裝的種類和數量,同時要注明包裝的材質。其中包裝種類用國家質檢總局編制的包裝容器名稱代碼,對于申報系統中無法選擇對應的包裝種類的,應選填“其他”,并手填上具體的包裝種類。
寧波某企業出口日本“速凍蔬菜”,用瓦楞紙箱包裝,但在紙箱外同時加上木托,那么報檢單證的“包裝”一欄應填寫瓦楞紙箱還是木托?緊固件、大型變壓器等產品在出口時則往往需要托盤和其他材料共同包裝,這時“包裝”一欄又該如何填寫?近期,寧波檢驗檢疫部門經常接到一些出口企業關于出境貨物“包裝”錄入方面的問題咨詢。雖然這是很小的一個細節,但是經常有企業填錯。由于國際上關于進口貨物包裝的新規定越來越多,經常有企業因為“包裝”一欄填寫得不準確,而面臨出口受阻。
在填寫出境貨物報檢單時,如果貨物的運輸包裝只有一種,報檢錄入時只需在包裝菜單選項中選擇合適的描述。如,速凍蔬菜僅以瓦楞紙箱作為外包裝,則選取“紙箱”,但不能籠統地填“箱”。出境貨物的包裝不只一種時,比如上述的出口速凍蔬菜既用瓦楞紙箱包裝又需再加木托,報檢時包裝種類應以“紙箱”錄入,木托作為輔助包裝加以說明。出口瓦楞紙箱的要提供包裝性能檢驗結果單。
用途是指進口貨物在境內的實際應用范圍。
填報要求及注意事項:“用途”欄應填寫本批貨物的用途。根據實際情況,依照“用途代碼表”選擇填寫種用或繁殖、奶用、食用、伴侶動物、觀賞或演藝、藥用、飼用、介質土、實驗、食品包裝材料、食品添加劑、食品洗滌劑、食品加工設備、食品容器、其他。對于選擇“其他”的,應在報檢單中手填具體的用途。
例1:江蘇常州大華公司2011年12月從韓國進口一批毛椰子油,進口報檢時,在《入境貨物報檢單》用途欄中選擇了“食用”,結果在檢驗檢疫后續監管中造成了一系列的問題。口岸檢驗檢疫機構對這批商品進行檢驗時就采用了“食用”的標準,結果顯示,該批毛椰子油達不到我國的食用油標準,檢驗檢疫機構隨即依據檢測結果對該批毛椰子油作出“要求退運”的結論。
由于報檢員對貨物不熟悉,對其實際用途不了解,造成錯誤填報,不僅給后續檢驗檢疫監管造成麻煩,也導致貨物無法順利通關,從而造成不必要的損失。
例2:上海某化妝品公司進口一批貨物,品名為對苯二胺,該貨物并沒有被列入《法檢目錄》,但由于進口的該批貨物是作為原料生產染發劑的,那么其用途就屬于化妝品,故應按照化妝品的要求對該貨物進行檢驗檢疫。
即便是相同的貨物,由于用途不同,其對應的檢驗檢疫監管也是有所區別的。本批貨物因為用于染發劑原料,屬于化妝品,而被納入檢驗檢疫監管范圍,貨主須對該批貨物進行報檢。
合同、信用證訂立的檢驗檢疫條款是指外貿合同或信用證中貿易雙方對本批貨物特別約定的有關質量、衛生等條款;其他要求是指報檢單位對本批貨物檢驗檢疫的特別要求。
填報要求及注意事項:本項應把外貿合同或信用證中特別訂立的有關質量、衛生等條款和報檢單位對本批貨物檢驗檢疫的特別要求填寫進去。
南京麗華有限責任公司與美國(NEW STAR)公司簽訂外貿合同出口冷凍蔬菜,合同號LP201012FN,信用證結匯,貨物生產商為安徽綠園蔬菜有限公司。信用證要求“PHYTOSANITY CERTIFICATE ISSUED BY CIQ(PHYTOSANITY CERTIFICAT MUST INDICATE THE NO.OF L/C),安徽綠園蔬菜有限公司產地報檢時,在報檢單出證欄“植物檢疫證書”上打上了鉤,在合同、信用證訂立的檢驗檢疫條款或特殊要求欄打了“***”。結果開證行以賣方所交“植物檢疫證書”上沒有顯示信用證號為由,以單證不符而拒絕付款。
根據信用證進行結匯交易時,賣方一定要仔細閱讀信用證的每一項條款,特別是單據條款,看清條款所提的要求,否則就有可能造成單證不符。在本案例中,賣方應加強與供應商的溝通,對于需要供應商報檢才能獲得的單證要對其條款進行說明,防止其報檢時出錯。另外,賣方從供應商獲得單證后,要對單證進行認真審核,確認無誤后,才可交單。
標記及號碼是運輸標志的俗稱,也稱嘜頭。進口貨物報檢單上的標記及號碼專指貨物的運輸標志。
填報要求及注意事項:本欄填寫應與合同、發票、裝箱單和提單上的標記及號碼保持一致。但報檢單中填制的標記及號碼只能包含文字和數字,不能包含圖形,因為現在都是電子報檢,圖形不便于輸入。若沒有標記及號碼,填“N/M”,不能填寫“***”。
2011年,寧波北侖出入境檢驗檢疫局受理了一起因代理報檢單位貼嘜不規范而造成的熏蒸/消毒證書被目的口岸退回的事件,并根據代理報檢單位的更改申請重新簽發熏蒸/消毒證書。據了解,此次事件的主要原因是報檢單位提供的貼嘜長度過長,稍稍超出了熏蒸/消毒證書“標記及號碼”欄(嘜頭欄)底部的邊線,致使目的口岸國檢驗檢疫機構判定此批貨物不合格而無法清關。
在報檢前應核對貨物品種等相關信息,確認嘜頭信息無誤。嘜頭張貼的部位、方向等細節均要做到嚴格規范,要注意紙箱(或外包裝)尺寸與嘜頭大小的比例與平衡。同時要及時深入地關注和了解貨物目的國對于出入境貨物包裝檢驗檢疫相關規定,及時規避貿易風險。
需要證單名稱是指報檢企業向檢驗檢疫機構申請出具的證單。
填報要求及注意事項:本欄應根據需要填寫由檢驗檢疫機構出具的證單,在證單名稱前對應的小方框內打“√”,并注明所需證單的正副本數量,亦可補填所需的檢驗檢疫機關可以出具的相關證單名稱。
例1:2012年上海某企業出口家具至埃及,在報檢時沒有向商檢局申請 PSI(裝運前檢驗證書)就通關出口,貨物到達埃及時,因無法向客戶提交PSI,貨物在埃及海關不能清關,結果導致出口貨物全部退運。
本案例就是由于出口企業對中國與埃及簽訂的雙邊協議不甚了解,未對產品申請實施裝運前檢驗,以致貨物在對方海關無法通關而造成不必要的經濟損失。中國產品出口需實施裝運前檢驗的,除埃及外,目前還有塞拉利昂、埃塞俄比亞和伊朗。裝運前檢驗協議是世界貿易組織協議框架下的一項進口貨物核查措施,通常以政府授權或合同的方式,由輸入國指定專門機構在出口方境內對產品的數量、質量、價格等進行裝運前檢驗的活動。
例2:2013年4月,常州武進區某企業向常州檢驗檢疫部門報檢一批由上海口岸出口至伊朗的機電產品。因為該企業日常報檢都采用電子報檢方式,所以在填制報檢單時,在需要證單名稱欄目的“換證憑條”和“裝運前檢驗證書”前面的小方框打“√”。該批機電產品檢驗完畢后,運往上海進行監裝,報檢員持《換證憑條》向上海口岸檢驗檢疫部門申請換單,卻遭到了口岸檢驗檢疫部門的退單。
需實施出口裝運前檢驗的貨物,首先要預先考慮到該批貨物的監裝地點,根據其監裝地點來決定申請換證憑單還是換證憑條。貨物產地和裝運口岸為不同地區的,出口貨物在產地監裝,可直接向當地檢驗檢疫機構申請裝運前檢驗證書和換證憑條;如貨物需運到口岸進行監裝的,應先向產地檢驗檢疫機構申請并領取出境貨物換證憑單,貨物到達口岸后,再憑出境貨物換證憑單向口岸檢驗檢疫機構申請,由口岸檢驗檢疫機構出具裝運前檢驗證書。在本案例中,企業忽視了出口貨物監裝地點,導致報檢單需要證單名稱欄填制錯誤,正確的填制方法是在“換證憑單”的小方框打“√”,而“裝運前檢驗證書”前面的小方框不要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