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趙建欣 張 旭 河北經貿大學
張忠義 河北省農業技術推廣總站
近年來我國蔬菜種植面積逐年增加,由2000年的1523.7萬公頃增加到2005年的1772.1萬公頃,再擴大到2010年的1900萬公頃。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統計,中國蔬菜播種面積和產量分別占到世界的43%和49%,均居世界第一。與此同時,我國蔬菜出口數量也呈快速增長的趨勢,由2000年的321.11萬噸,快速上升到2005年的681.38萬噸,2010年進一步擴大到844.61萬噸。據中國海關統計,2011年中國累計出口蔬菜973.00萬噸,與2000年相比增長1.52倍,出口額117.5億美元,同比增長17.7%。但是,隨著消費者對健康的關注和國際社會對食品安全的重視,國外尤其是發達國家對進口蔬菜的質量要求越來越高,導致我國出口到發達國家的蔬菜因農藥殘留、重金屬含量超標和微生物污染而遭拒收、扣留,終止合同或停止進口的事件屢屢發生,并呈上升趨勢。如何保證蔬菜質量,進一步維持和擴大蔬菜出口,是外貿實務中需要解決的一個現實問題。
1.農藥殘留超標。據農業部每年開展的農產品質量安全例行檢測結果顯示,2005年我國蔬菜農藥殘留平均合格率為94.8%,2010年提高到95.4%,2011年進一步上升為97.4%,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我國蔬菜的農殘率有所降低,蔬菜的質量安全水平不斷提高。盡管如此,我國的蔬菜質量與國外的安全要求仍然存在一定差距,農殘超標成為我國出口蔬菜制品被國外通報的最主要原因之一。據煙臺口岸辦統計,2007年1月的半個月內有8批輸日生姜因BHC(俗稱六六六)超標而被日方通報。2008年7月因農殘超標日本曾下令禁止從中國進口菠菜。由于農殘問題,2012年10月歐委會消??偹就▓?,決定對我國產西蘭花中農藥殘留項目的進境抽查比例提升至10%。農藥殘留超標影響著我國蔬菜質量的進一步提升,已成為擴大蔬菜出口的主要障礙。
2.微生物、添加劑超標。我國出口的冷凍保鮮蔬菜涉及收購、儲存、加工、運輸等多個環節,蔬菜流通鏈條較長。為了保鮮,加工企業一般會使用殺菌劑、消毒劑和防腐劑等,這些物質使用不當就會造成微生物和添加劑超標。食用這些超標的蔬菜極易引發食源性疾病,2006年9月美國和加拿大消費者因食用受大腸桿菌污染的袋裝菠菜造成了3人死亡和200多人住院。近幾年,輸日速凍和調理蔬菜因微生物超標違反日本食品衛生法的質量安全事件時有發生。最典型的案例是,我國某出口企業因用污染水清洗蔬菜,導致整批出口蔬菜細菌超標而被退貨,給企業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2011年7月,輸韓鹽漬蔬菜焦油色素紅106號不符合韓國標準中不得被檢出的規定,而被韓國食藥廳通報。目前我國出口蔬菜微生物和添加劑超標問題日趨凸現,在引起質量安全問題的原因中所占比重呈上升趨勢,有的年份甚至超過農殘比例。
3.重金屬污染。蔬菜的重金屬污染主要來源于土壤和灌溉用水。一方面,隨著工業化迅猛發展,大量重金屬污染農田和水體,在被污染的農田中生產的蔬菜或被污染后的水灌溉的蔬菜,重金屬會被蔬菜吸收、富集,導致成熟菜重金屬超標。另一方面,含重金屬的農藥、除草劑、肥料的不合理使用也會造成蔬菜的重金屬超標。蔬菜中的重金屬由于其毒性、難降解性、生物累積性而對人類健康造成潛在危險,蔬菜的重金屬污染越來越引起人們的廣泛重視。國內農產品市場的檢驗主要針對蔬菜上的殘留農藥,而蔬菜的重金屬含量尚未納入市場的日常檢測范圍。但是,一些國外的蔬菜進口企業已經把鉛、汞、砷等重金屬含量作為必須檢測項目,由此,重金屬超標也成為影響我國擴大蔬菜出口的障礙因素之一。
1.生產過程中的質量安全問題原因剖析。蔬菜生產過程中出現的質量安全問題主要由下述幾方面所致:一是蔬菜種植過程中使用違禁的高毒、高殘留農藥;二是噴撒濃度高,沒有執行安全間隔期造成的農藥殘留超標以及沒有科學的施用肥料造成的重金屬超標;三是蔬菜種植區灌溉水和土壤污染導致的蔬菜微生物超標和重金屬超標。出現上述問題的直接原因:第一,因為蔬菜種植戶質量安全意識淡薄,缺乏科學用藥和施肥知識,盲目使用蔬菜投入品;第二,由于蔬菜種植者以盈利為目的,過分追求低成本而施用高毒高殘留的化學農藥;第三,農村城鎮化和工業化過程中蔬菜種植區農田和灌溉水受到污染,重金屬從蔬菜根部吸收后轉移到葉子和果實。蔬菜在生產過程中存在質量安全問題的深層次原因是當前我國的蔬菜生產方式所致。其一,當前我國蔬菜種植大多以家庭為單位自主進行,分散經營,生產規模小。分散經營的農戶在田間管理上無法協調統一,病蟲害防治不同步,施肥用藥不科學。其二,由于對分散經營的農戶監管費用較高,從而存在由于監管不到位而導致的農戶生產不安全蔬菜的機會主義行為。其三,對分散經營的農戶不易組織培訓和培訓成本較高致使農戶缺乏質量安全意識和安全生產技能。其四,盡管有些地區采用基地生產方式,但僅是形式上把種菜比較集中的地區連成一片。這種“基地”并沒進行標準化管理、沒有推行良好的農業操作規范,也沒有對蔬菜生產環境、原料、生產過程、采收上市等全過程進行監督。
2.流通環節質量安全問題原因剖析。由于蔬菜本身易于感染細菌且不易保鮮,致使蔬菜在采摘、分級、清洗、遇冷、包裝、儲運等環節中產生二次污染。比如采摘、分級、運輸過程中的細菌污染,清洗過程中的重金屬污染,遇冷和儲運過程中的硝酸鹽超標以及保鮮劑、有毒包裝物污染等。流通環節導致的蔬菜質量安全的主要原因可歸結為以下三點:一是觀念上的重生產輕流通,重數量輕質量。這種對流通和質量的忽視造成了蔬菜流通過程中的諸多問題,如流通成本高、流通效率低、缺乏全面的質量安檢、檢測手段落后、質量安全隱患多等。二是缺乏質量安全風險分析理念。蔬菜流通過程中的各個環節和節點沒有明確的技術標準和操作規范,缺乏危害分析和關鍵點控制,出現安全問題很難追根溯源。三是在技術層面上,包裝技術、保鮮技術與國外還存在相當的差距,儲藏技術水平較低,冷鏈物流和蔬菜的加工技術也都有待提高。
3.國際和國內安全標準存在差距,進口國標準不斷變化。當前蔬菜的國際和國內安全標準存在差距,并且出口企業不能及時掌握國外技術標準的變化動態,也是我國蔬菜因質量問題導致出口受阻的一個重要原因。比如,我國質量安全標準中規定的農藥種類少于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CAC)標準,我國有一些農藥沒有規定限量值,進口國對蔬菜的檢測項目多于我國海關的檢測項目。再比如,2012年9月加拿大衛生部修訂了咯菌腈在西紅柿、胡蘿卜中的最大殘留量和三唑并嘧啶類殺菌劑在闊葉蔬菜中的最大殘留量。這種進口國蔬菜標準的不斷變化致使國內蔬菜生產很難隨之做出及時的調整。究其原因:其一,現有蔬菜出口企業大多規模較小,基本上沒有建立自己的信息收集系統,信息獲得滯后,不能及時掌握國外技術標準的變動趨勢;其二,整個蔬菜行業缺乏統一的組織機構從事國際市場信息的收集和分析,經常是某家企業在遭遇某項技術性貿易壁壘較長一段時間后,其它出口企業才獲得相關信息;其三,蔬菜生產、加工、運輸、出口整個鏈條信息流通不暢,信息交流平臺不完善,致使蔬菜種植農戶獲得進口國標準變動的信息需要很長時間,加上蔬菜的生產需要一定的周期,菜農很難根據進口國的要求及時做出調整。
臨海是中國的西蘭花之鄉,全市西蘭花種植面積10萬畝左右,占浙江省的70%、全國的30%,常年出口西蘭花5萬噸左右,是全國規模最大的西蘭花生產、加工、出口基地,出口西蘭花的質量安全得到各進口國和地區的普遍認同。據筆者對臨海市西蘭花種植戶、合作組織、流通企業以及相關政府部門的調研,為保證西蘭花的質量,臨海市主要采取了下述舉措。
2002年以前,臨海西蘭花以家庭為單位的小規模生產為主,種植戶、加工企業與出口企業沒有任何購銷協議或更緊密的合作。農戶和加工企業都處于無計劃、無標準生產經營狀態,農戶任意使用化肥和農藥,加工企業不重視衛生條件,出口企業屢因西蘭花達不到進口國的質量要求而轉內銷。2002年臨海市成立上盤西蘭花專業合作社,把當地857個西蘭花種植大戶吸收為合作社成員,由合作社對西蘭花的種植過程統一管理,提高了生產的組織化程度。合作社與加工企業,加工企業與蔬菜出口企業,蔬菜出口企業與進口國企業均簽訂購銷協議,并建立了一系列保證協議施行的制度。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生產和銷售的縱向一體化程度。對于生產者來說,使生產更具計劃性,避免了種植面積和產量的起伏不定。合作社統一的田間管理、農藥管理、采收管理,加工企業的安全操作管理,出口企業的溯源管理都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西蘭花的出口質量。
由此可見,臨海市一方面通過合作社改變無組織、無標準的生產模式為有組織、標準化的生產模式,另一方面通過生產者、加工企業和出口企業的縱向合作,有效保證了西蘭花的出口質量。
目前蔬菜出口中出現最多的質量問題是農殘超標。臨海的西蘭花合作社通過生產過程的標準化來避免農殘問題出現,有效保證了西蘭花的質量安全。
西蘭花生產過程的標準化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第一,標準化作業區。合作社把整個西蘭花種植區按地理位置劃分為不同的作業區,每個作業區配備一定數量的植保員和管理人員。作業區內由植保員向合作社申購種籽、統一種植時間,統一進行病蟲害防治、統一施肥和澆水。作業區管理人員對該區社員進行生產培訓和監督管理。第二,標準化農藥管理。農藥殘留超標是蔬菜出口中面臨的最突出的問題,為此,臨海市西蘭花合作社實施了嚴格的農藥管理制度。具體內容為:其一,統一采購農藥。對應蔬菜進口國的農藥檢測項目和殘留標準,由臨海農資公司代購農藥,合作社再從農資公司統一購入,交與合作社植保員管理。其二,統一發放農藥。根據當地農技部門提供的病蟲害疫情通報,由合作社植保員選擇農藥品種,確定施用時間、使用方法和劑量配置,由作業區的植保員指導社員統一用藥。其三,統一回收包裝物。對使用完的農藥包裝物和未使用完的農藥由合作社植保員進行統一回收、保管,避免農民自行用藥。第三,標準化采收和流通。對成熟的西蘭花社員分批采摘,然后分類、裝筐,再上交給合作社或加工企業。合作社和加工企業對收購的蔬菜進行編號后統一存放、統一加工、統一包裝,由出口企業組織出口(有的合作社有自己的加工廠和出口公司,自己組織出口)。采收、加工、出口過程中若發現農殘超標,根據記錄進行追溯,由責任人承擔相應的經濟損失。
綜上所述,臨海市西蘭花合作社通過標準化的作業區、標準化的農藥管理、標準化的采收和流通,全面提高了蔬菜出口質量,提升了蔬菜的出口競爭力。
及時掌握蔬菜進口國質量要求、技術性標準和檢驗制度的實施情況,由產后管理變為產前、產中、產后全程管理是臨海西蘭花成功的又一寶貴經驗。
為應對國外的技術性貿易壁壘,避免出口蔬菜農殘事件的發生,一方面,蔬菜出口的相關職能部門開展了到位的服務工作。以臨海西蘭花出口日本為例,浙江省質量技術監督局和浙江省標準化研究院曾專門成立了應對日本《食品中農業化學品肯定列表制度》的工作小組,對“肯定列表”進行深入分析和跟蹤研究。按照“肯定列表”要求,專門為西蘭花生產者制定了“臨海市西蘭花生產農藥合理使用指南”。合作社在組織生產西蘭花過程中,嚴格對照“用藥指南”選擇性地使用農藥,達到了西蘭花進口國的衛生質量標準。另一方面,蔬菜出口企業也對進口國質量標準進行了收集和研究,及時了解內容,并傳遞給合作社,合作社據此選擇性地采購投入品,并及時落實到實際生產過程中。這樣從產前開始就保證了蔬菜的質量安全,而不是出現問題后再采取補救措施。此外,合作社也根據蔬菜進口國的要求不斷引進產量高、外觀好、抗病蟲害能力強的蔬菜品種以及科學的水肥管理技術,進一步提高了出口蔬菜的品質。
有效的監管和檢驗是保證蔬菜出口質量的制度基礎。臨海的具體措施如下:一是作業區管理人員對蔬菜種植過程中每個影響質量的環節進行監管,包括投入品管理,病蟲害管理,水肥管理等。此外,每年在西蘭花種植前,合作社都聘請浙江省水稻所的技術人員對土地進行檢測,以便配方施肥,防止重金屬超標。二是社員內部的監管。臨海西蘭花合作社內部社員實施“捆綁式”監管,即6個或7個社員組成小組,小組內部成員之間相互監督。這種捆綁模式以“小組有一個成員出現質量安全問題,小組所有成員負連帶責任”的懲罰措施取得了良好的監管效果。三是完善的蔬菜檢驗檢測制度。主要體現為合作社對每個作業區每批采收的西蘭花進行農藥殘留檢測,加工企業在加工前和加工后對西蘭花的農藥殘留和重金屬超標進行抽檢,出口企業按照蔬菜進口國要求對農藥殘留、微生物、重金屬等進行全面檢驗。
第一,及時掌握進口國的質量安全要求和技術標準是擴大蔬菜出口的前提。在宏觀層面上,政府相關部門應參照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世界衛生組織、聯合國糧農組織等國際組織的標準和有關發達國家的標準,加快我國蔬菜質量標準的制定、修訂和完善工作,逐步實現中國的質量技術標準與國際接軌。在中觀層面上,蔬菜出口管理部門要認真研究和不斷追蹤國際標準,主要針對蔬菜進口國的質量標準及其變動情況,著力加強建立風險評估機制和完善預警監測機制,對出口蔬菜的質量安全風險進行技術評估并提出預警建議。在微觀層面上,蔬菜出口合作社和加工企業要時刻關注蔬菜進口國的最新技術標準信息和市場準入要求,及時收集、整理、掌握信息,并根據技術壁壘措施的變化及時讓農戶調整生產,由事后管理變為事前管理,最大限度地減少因質量安全問題造成的經濟損失。
第二,選擇適用于蔬菜出口的生產和流通方式是擴大蔬菜出口的有效途徑。企業要按照進口國的標準建立蔬菜生產基地,進行生產方式的改進。其一,以保證質量為前提,根據蔬菜的生產區域和周邊環境狀況劃定出口農產品基地,按照進口國要求抓好產地環境建設、農業投入品控制和生產過程管理。其二,打破以家庭為單位的生產方式,建立大面積、成規模的蔬菜作業區,在作業區推行良好的農業操作規范,抓住蔬菜安全衛生問題的關鍵控制點,確保蔬菜生產過程中無質量安全隱患。其三,各地可以根據實際情況,以“出口企業+合作社+農戶”或“出口企業+加工企業+基地農戶”等形式,把菜農組織起來,并延長產業鏈,協調產前、產中、產后各個環節的利益關系,提高生產流通的組織化和一體化程度。
第三,對出口蔬菜進行標準化管理是保證質量擴大蔬菜出口的關鍵。從臨海上盤西蘭花的成功經驗可以看出,保證蔬菜質量、擴大蔬菜出口的關鍵是對生產加工過程進行標準化管理。首先,應制定既符合國際慣例又兼顧我國實際情況的標準化操作規程,使產前、產中、產后每一個環節都有標準可循,實現有效的溯源管理。其次,統一選擇投入品,統一農藥施用管理、水肥管理和采收管理,保證蔬菜的源頭安全。再次,開展風險監控。對出口蔬菜從種植基地土壤、空氣、灌溉水到具體使用的農藥、化肥進行全方位風險監控以及對蔬菜加工、運輸、儲存的各個環節進行風險監控,防患于未然。此外,加強蔬菜流通環節標準化管理的同時,注重包裝、保鮮、冷鏈、加工、儲存技術的提高,盡力避免蔬菜的二次污染。
第四,強有力的監管是保證質量擴大蔬菜出口的有效手段。監管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一是加強基地內部監管。針對農業生產監督的高成本,探索適用于各種蔬菜生產方式的基地管理模式,著力發展垂直監管的同時嘗試農戶間的平行監管。二是強化蔬菜生產流通過程中各個節點的檢測。可通過采前檢測、出廠檢驗、官方監控、出口抽查的方式為出口蔬菜的質量把關,符合標準的才能出口。三是政府有關部門應從源頭上加強對農藥、化肥、種子等投入品的監管,不斷完善對農資監管的長效機制,為安全蔬菜生產提供前期保證?!?/p>
[1]董銀果,姜盼.我國蔬菜出口遭遇SPS措施的調查分析 [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2011(11):1-7.
[2]趙建欣,崔寶玉,祁國志.浙江省臨海市西蘭花合作社應對日本技術性貿易壁壘的經驗與啟示[J].世界農業,2008(3):7-10.
[3]中國農業信息網.
[4]國家質檢總局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