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 陽
(哈爾濱商業大學財政與公共管理學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28)
商業倫理精神,是指存在于商業活動中,用以指導經營實踐活動的倫理氣質、道德心理、價值觀念和目標指向的一種綜合體,是商業倫理理性化、理念化的精神產品,體現了商業經營實踐和理性的統一。商業倫理精神表現為商人和商業組織的倫理精神,反映著商業經營的價值取向和精神實質,它是商業自身發展的內在要求,也是市場經濟不斷發展的產物。
近年來各地食品安全事故頻發,致人中毒,甚至死亡的案例時有發生。早在2002年,農業部、衛生部、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就發布公告,明令禁止在飼料和動物飲用水中添加鹽酸克倫特羅和萊克巴多胺等7種“瘦肉精”。2008年,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規定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訴標準,對使用“瘦肉精”養殖生豬,以及宰殺、銷售此類豬肉的,將以生產、銷售有毒、有害食品罪追究刑事責任。但這些規定形同虛設,食品造假、販假行為屢禁不止。從企業角度看,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利潤最大化是惟一的目的。有些企業為了降低成本、牟取暴利,忽視產品質量和服務質量,在食品生產、加工和銷售的各環節弄虛作假。就商業主體的倫理精神素質來看,在利潤最大化的支配下,企業的社會責任、道德誠信等規則都被打破,各種非法牟利的手段無所不用,甚至鋌而走險,挑戰道德的底線和法律的尊嚴。
從近幾年的情況看,我國大部分商業企業的倫理精神素質不但沒有較大的提升,反而呈現下降的趨勢,已經到了十分驚人的地步。首先,大部分商業主體對商業倫理精神的基本知識掌握不多,不明白強化商業倫理的重要作用,不知道提高道德素質對增強整體競爭力的重要意義,功利主義思想比較嚴重。在實際經營活動中,很多商業企業還沒有建立明確的善惡標準,常常出現不文明、不道德、唯利是圖等喪失良知的行為,危害市場秩序,損害消費者利益。其次,很多商業主體行為自律的能力不強。由此看出,我國商業主體的倫理精神素質較差,需要盡快提高。
自古以來商家做生意,特別講究“誠信”二字,力戒巧言令色、弄虛作假、欺騙顧客,這種經營思想得到了廣大消費者的認同,也為商家贏得了很高的聲譽,一批著名的老字號如“全聚德”、“同仁堂”、“六必居”等,歷經數載,至今仍得到人們的喜愛。然而,隨著改革開放進程的加快,我國開始步入經濟轉軌、社會轉型、體制轉換的關鍵時期,我國流通領域開始出現嚴重的信用危機,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產品信用危機。假冒偽劣商品橫行于市,名煙名酒、家用電器、電腦軟件、流行服裝、書籍等,幾乎所有暢銷商品都有冒牌貨在市場上流行,目前市場上的假貨種類之全、數量之大已足夠組成一個完整的假貨經濟體系。據有關部門調查,我國一年的假冒偽劣產品總值達到1300億元,全國283家名優企業的650多種產品被假冒偽劣產品侵權偽造。2001年上半年我國工商系統共查處這類案件5338起,較上年同期上升61%,嚴重擾亂了市場秩序,很多企業不敢開展正常的經營活動,惟恐上當受騙。誠信缺失使國家每年稅收損失達250多億元。綜上所述,我國商業誠信精神極其匱乏,商業倫理精神的重塑迫在眉睫。
市場經濟存在著競爭,與此同時,競爭需要秩序,正所謂無規矩不成方圓。不受任何約束的競爭將會帶來損害競爭的后果,若想市場運行有序化,就要規范市場主體行為,消除不正當競爭和壟斷,讓所有的市場經營主體在同等的條件下公平競爭。但是,公平競爭有時是很難實現的。在現今社會,不公平的現象比比皆是,美國學者把這些現象歸納為五類:“賄賂、脅迫、欺騙、偷竊和不公平歧視”。這五類現象在我國十分突出,集中表現在金融證券、保險、商品銷售、房地產等領域。從短期看,企業由于欺騙消費者而獲取了眼前的利益,但從長遠看,其違法活動一旦被揭露、曝光,必然危及本身的聲譽和信譽,遭受社會輿論的譴責,受到消費者的唾棄,最終失去顧客,失去市場。
近年來,上市公司欺瞞股民的事件不斷被曝光,如中科創業、銀廣廈、三九醫藥等。房地產業牟取暴利、保險和藥品推銷使用高回扣手段更是廣為人知,傳銷之風風靡神州大地。無論是制造、銷售假冒偽劣產品,還是用虛假廣告進行騙買騙賣,從短期看,企業由于欺騙消費者而獲取了眼前的利益,但從長遠看,其違法活動一旦被揭露、曝光,必然危及本身的聲譽和信譽,遭受社會輿論的譴責,受到消費者的唾棄,最終失去顧客,失去市場。由此來看,商業道德的缺失對經濟發展、社會穩定和人民生活產生了很大的危害,因此如何更好地形成一個健康、有序的商業倫理精神是目前亟待解決的問題。
商業倫理精神的建設與政府的公信力息息相關。提高政府的公信力,是社會誠信建設的基礎工程和先導工程。比如2010年9月被以受賄、巨額財產來源不明判死緩的浙江省原紀委書記王華元,在東窗事發前兩天,還在反腐倡廉大會上慷慨陳詞:“反腐倡廉是全社會的事。公開是監督的前提,陽光是最好的防腐劑。”作為政府的公職人員,如果只是口頭上喊喊口號,而實際卻在做些陽奉陰違的事情,那么只能讓政府的公信力越來越差。因此,公務員作為政府行為的決策者和體現者,講誠信不僅是其個人的道德要求,更是對公眾利益的一種承諾,是必須履行的義務。政府如果自身不講誠信,就無法要求百姓講誠信。政府工作人員作為政府行為的決策者和體現者,提高政府的公信力不僅是其個人的道德要求,更是對公眾利益的一種承諾,是必須履行的義務。
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的“經紀人”屬性決定了它需要通過自己的謀利活動實現利益最大化,而不可能自發地承擔社會責任,“經濟人理性化”只是相對而言的。因我國缺乏如西方國家那樣推進企業商業倫理精神的市民社會基礎,所以應通過政府力量介入對企業行為實行一定程度的引導和規制,制定相應的市場經濟法律體系,使之符合社會公共利益的要求。
2011年5月13日,衛生部公布《食品添加劑使用標準》《食品中真菌毒素限量》《預包裝食品標簽通則》《蜂蜜》4項新的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隨后,北京、上海等地將食品安全工作納入領導干部政績考核,實行食品安全整治區長負責制,統籌推進市縣兩級食品安全監管職能調整,只有建立健全市場經濟法律體系,才能為發揮政府推動商業倫理精神再造的引導作用。
商業信用是一個企業在經營過程中誠信和信譽程度的綜合性反映。通過一系列的信用制度設計來推動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塑造風險防范及誠信的社會價值觀,完善個人和企業的誠信體系。要以誠信為基礎,信用制度為核心,將納稅、合同履約、信貸、產品質量以及貪污、行賄受賄等信息納入個人和企業誠信體系。目前我國還沒有建立起完善的企業信用體系,因此,政府應構建系統科學的評價體系來規范企業,同時也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
商業倫理是道德責任與法制的統一。符合商業倫理價值標準的成功商業活動是兼顧消費者、商家和社會三者利益需求的。防范和治理失信僅靠道德規范是不夠的,還必須把社會誠信納入法制軌道,加大懲處力度,使失信者無利可圖。有悖于商業倫理的行為往往不同于某些社會道德領域的失德行為僅僅只是受到良心與輿論的譴責,而要在受到譴責的同時,還應受到法律法規的懲罰。可見商業倫理既有價值引導又有執行強制性,是道義與執行的統一。同時,應盡快建立與公開信用信息有關的法律法規體系,將道德責任與法制有機結合,進而規范相關企業遵循商業倫理精神。政府應當組織并號召全社會向道德楷模學習,加強社會道德教育和建設,形成一種對堅守道德的商業企業堅決擁護、對喪失道德的商業企業予以法律制裁及輿論譴責的社會氛圍。
[1]邊博,嚴秋香.淺析如何構建企業倫理[J].東方企業文化,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