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倩
平原縣位于山東省西北部,地處黃河下游的魯西北平原。縣域地形自西南向東北緩慢傾斜,總面積達1047 平方公里。縣轄8 鎮、2 鄉、2個街道辦事處和1個省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總人口44.7 萬。自2009年后,該縣開始了城鎮化農村一體化建設,將896個自然村合并為180個行政社區。2005年,縣政府立足于整合教育資源、實現教育公平,全面啟動“初中進城”工程,進一步加大了布局調整和教育資源整合力度。具體而言,平原縣實施“初中進城”工程主要基于以下幾方面原因:
70年代末,我國全面推行計劃生育政策,到90年代,計劃生育實施效果明顯,農村人口出生率大幅下降。1986年,該縣出生人口數為9146人,人口出生率為21.39%,人口自然增長率為14.31%,隨著計劃生育政策的實行,出生人口呈明顯下降趨勢,2005年全縣出生人口為4504人,出生率為10.1%,人口自然增長率降至4.4%,其中,1994年該縣甚至還出現0.85%的人口負增長[1]。農村人口出生率的下降直接造成中小學生源的減少。全縣初中生從1986年的24817人,逐年減少到2005年的17525人。另一方面,20世紀80年代末以來農村人口大規模流動,即農村富余勞動力向城市大規模轉移。隨著農民作業越來越高度機械化,農村大批勞動力被解放,農民收入不再僅依靠農業,很多農民選擇外出務工,其子女也會隨其父母在所務工的城市就讀。上述兩種現象導致農村學齡人口自然減少,更加劇了鄉鎮初中學校生源的嚴重不足。
近幾年,由于鄉鎮條件差、待遇低,越來越多的優秀教師通過各種方式流向縣城,鄉鎮初中優秀教師相對減少。1999年到2004年期間,全縣鄉鎮中學外流教師達213人,且外流的大都是學校的學科帶頭人或優秀教師。鄉鎮中學優秀教師的外流,專任教師的匱乏,直接造成鄉鎮中學教育教學質量的不斷下降。
90年代中期,民辦學校興起,社會力量投資基礎教育領域,平原縣也興建了一批民辦中小學。2000年后,民辦學校由于缺乏統一規劃和安排,使其在師資、校舍、升學率等方面已不具明顯優勢,教學質量無法與公立學校相比;與此同時,國家基礎教育進一步發展,“普九”政策的實施,對公立學校的辦學帶來了新的生機,對民辦學校則是一種巨大的威脅,公辦學校的辦學優勢更為明顯,民辦學校招生困難,經營難以為繼,致使“生源不足”對民辦學校造成致命打擊。
縣教育部門為了盤活教育資源,提高教育資源的利用率,投資改校,將原來的民辦學校轉變成公立學校,擴大教育空間,豐富教育資源,并實行惠及所有農村初中生的“初中進城”工程。這樣,既盤活了縣城過剩的教育資源,又滿足了農村孩子對優質教育的需求。
自2005年起,全面啟動了“初中進城”工程,將全縣18 處初中全部撤銷,在縣城新建和擴建4所初中,實現讓農村孩子全部進城就讀的愿望。至2008年底,全縣初中4 處,比1996年減少18 處,“初中進城”取得顯著成效。
“初中進城”前,該縣17所鄉鎮中學只有5所為市級規范化學校,多數學校校舍破舊亂,綠化美化差,學生住宿條件差。“初中進城”后,縣城學校教育配套設施更加完善,教育現代化、信息化設施不斷加強,教學管理科學化,學生學習條件顯著改善。再者,初中生進城就讀,學校規模加大,教學資源進一步整合,城區各中學在師資、設施、生源等辦學基礎條件上基本持平,各中學老師有均等的教師研修、培訓機會,不僅促進了教師間的相互交流、相互借鑒、提高教科研水平,而且還加大了教師間的相互競爭,教育活力全面激發并促進了校校之間的良性競爭。由此,提升了全縣教育的整體水平。2011年中考600 分以上考生達到478人,是2004年的5 倍。同年中考,全市前10名中該縣有5人,前100名中該縣有27人,前1000名中有277人,升學率從2004年的全市第九名躍居全市第一。
此外,初中進城也使該縣輟學問題得到有效解決。2004年全縣初中生輟學率高達8.56%,每年約有1200名學生輟學。初中進城之后,由于初中管理全面、規范,教育教學水平全面提升,更多家庭愿意把孩子送進縣城接受優質教育,初中學生輟學率逐年下降。2012年全縣初中學生輟學率為0.65%,輟學人數僅為60人。
教育公平要求社會必須保證每個人都 “有學可上”,必須保障弱勢群體對公共教育資源的平等享有權。“初中進城”工程實施后,原來鄉鎮上的優秀教師則通過競聘上崗補充到縣城初中學校。教育資源的整合,既避免了教育資源的浪費,又有效化解了教育投入不足和資源配置不均衡的矛盾,使有限的公共財力發揮了最大效益,實現了教育資源的集約化、優質化,從根本上解決了薄弱學校的問題。這樣,初中進城不僅可以集中人力、財力、物力,促進教師隊伍的優化組合,實現教育資源的合理配置與優化重組,又能擴充優質教育資源利用率,提高義務教育階段的教育質量與效益。2007年鄉鎮初中學生全部到縣城就讀,與縣城初中生享受著相同的優質教育資源。由此,既縮小城鄉教育發展的差距,又能實現城鄉教育均衡發展,進一步推進城鄉教育公平的實現。
過去,初中學校分布在各鄉鎮上,教育行政部門的要求與政策難以及時并統一貫徹落實,使教育行政部門的管理效率低下;初中進城后,便于縣級教育行政部門組織實施教育管理工作,統一要求、統籌安排、管理各項工作,提高教育行政部門的管理效能。同時,由于統一、高效的教育管理,也加強了校際間的交流與合作。例如,在進行教師培訓之時,很多來自不同學校的教師聚到一起,相互溝通、共享教育資源、探討教學中的經驗與問題,了解不同學校的辦學方式和辦學特色,在一定程度上加強了校際間的交流。同樣,在相互交流的基礎上,學校與學校之間也可以嘗試著進行跨校合作等教學改革模式,通過到別的學校參觀、學習,亦或是互換教師等合作方式來共同提高縣域中學的辦學質量。
當然,“初中進城”在顯現其成效的同時,也逐漸暴露出一些不足與問題。對此,我們要用辯證的思維來評價該工程,尤其是針對“初中進城”后出現的問題,應考慮如何更好的揚長避短,取其精華。
1.家庭教育支出增加,家庭經濟壓力增大
“初中進城”后,有些學校并沒有實行寄宿制,部分學生就會面臨著走讀或寄宿的兩難選擇。如果學生選擇走讀,除了路途遙遠帶來各種不便外,在來回上學途中,更存在著安全隱患,因此,部分離家較遠的學生就不得不校外租房。到該縣某中學調查發現,該學校為走讀學校,有的學生因為學校離家較遠,便在學校附近租房,學校雖然統一為學生租房,但是食宿費由學生自理。經對10名學生走訪調查,學生的年食宿費平均1980 元,占農村人均純收入的23.57%。由此,學生每年的食宿費又增加了農村家庭的一筆開銷,進一步加重了農村家庭的經濟負擔。即便是寄宿制學校,農村家庭還要承擔學生的交通費用。“初中進城”后,寄宿制的學校隔周放假一次,學生往返縣城與鄉鎮之間,全年的交通費用也是一筆數目不小的家庭開銷,“初中進城”著實加重農村家庭的經濟負擔。
2.大班額現象突出,課堂質量受影響
“初中進城”后,盡管該縣政府結合本地實際,新建和擴建了5所初中學校,但縣城學校數量有限、學校空間不足,所有初中生進縣城就讀仍造成了教育空間與生源數量之間的矛盾,教育空間上不能完全滿足初中生上課的需求,初中學校大班額現象突出。2011年該縣初中生15331人,比2006年的12529人增加22.36%,中學平均班額比2006 增加4.84%。由于班級規模過大,“影響到教師的教育關照度,影響到課堂教學管理,也影響著教學效果,還影響到課堂教學中的人際關系和情感交流”。同時。“班級規模影響學生參與課堂活動的機會和程度,影響學生獲得個別指導的機會,影響學生獲得教師期望的水平和程度,影響學生學習的課堂紀律環境”[2]。因此,“初中進城”雖然集中了優質教育資源,提高教育資源的利用效率,但由于班額過大、教室過于擁擠給課堂教學帶來不便,人均教育資源的占有量相對減少,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課堂質量的提高。
3.學校實行寄宿制,不利于家校合作
家校合作是營造學生全面、健康成長環境的工作平臺。創建良好的家校合作關系,有利于家校之間的交流與溝通,通過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合力作用,保證學生的身心健康成長。“初中進城”后,因為家校距離增加,給學校和家庭都帶來時間和交通上的不便,減少了學校與家庭的聯系。學生在校寄宿,家長由于工作等原因很少到學校與教師、孩子進行交流,不能經常了解自己孩子在學校中的學習情況與生活狀況;在學校,教師更多時間用于教學,因為家校距離較遠也使教師很少采用家訪或家長會的方式與家長進行交流。因此,學校實行寄宿制,減少了家校及時、有效地溝通,很容易讓學生脫離家長的關注,造成教育上的又一真空地帶,無法保證學生的健康成長。
1.要警惕“超級中學”系列弊端,充分發揮資源集中的優勢
“初中進城”后,“超級中學”、大班額教學問題凸顯。由于學生較多,學校基礎設施相對匱乏,教學資源相對不足;實行大班額教學,課堂上人均教育資源和教育機會相對減少,嚴重影響了教學質量的提高。因此,學校既要警惕這種“超級中學”帶來的系列問題,同時又要充分利用其資源集中優勢,爭取化劣勢為優勢,為教育發展服務。
“初中進城”后,教師數量相對過剩了,師資力量的集中、充足,不僅學校可以根據教學實際需要,擇優聘用教師,提高教師隊伍素質,提升教師整體素養,而且還可以實現分科教學,改變過去教師兼科的現象。學校可按國家計劃規定開設各科課程,做到開足、開齊課程,尤其是要保證音、體、美等學科的正常開設,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此外,對學校而言,還應該利用不同村鎮教師與學生集中一起的機會,著重鄉土課程、校本課程的開發,豐富教學內容,貼近農村學生的實際,更有利于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
2.充分利用寄宿制學校優勢,實現“全天候”教育效應最大化
首先,學校在課程設置上有較大的選擇性。與普通走讀初中學校相比,寄宿制學校在完成國家設置的課程外,還可以根據學生的需要、社會經濟發展的趨勢開設相應的選修課程。學生生源地不同,每個學生的興趣、愛好也不同。因此,學校可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分類,為學生開設足夠的選修課程,這樣既可以繼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與愛好,又可以以更專業的方式培養學生的特長,切實做到因材施教,將素質教育落到實處,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其次,學校在課程實施中有較強的靈活性。寄宿制的學生在學校的課余時間比較多,這就便于學校靈活組織各種學習活動,使各課程開設方式多樣化、課程開設體系多元化。例如,學校可以利用周末時間為學生組織講座,也可以走出教室在校園角落里討論課堂或課外知識等。教學方式的多樣化促使了學生多感官參與學習,能夠活躍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將觀察、思維及言語等有效結合,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3.注意加強家校合作發展,避免教育真空地帶出現
實行寄宿制的學校,學生隔周回家一次。這種寄宿制學習生活的確培養了學生的獨立性,但卻忽視了學校與家長之間的溝通與合作,容易造成教育上的又一真空地帶。初中階段正是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關鍵期,無論是身體上還是心理上都正在發生著極大的變化。初中生身心健康發展不僅會有助于學習成績的提高,更有利于他們正確的世界觀與價值觀的形成。因此,學校和家庭之間需要加強聯系和溝通,通過各種辦法、途徑加強監管,構建一個教師、家長共同參與,學校、家庭形成教育合力并共同發揮作用的開放的、立體的大教育環境,從而避免教育真空地帶的出現,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
[1]平原縣地方史志編纂委員會.平原縣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2010:87.
[2]和學新.班級規模與學校規模對學校教育成效的影響——關于我國中小學布局調整問題的思考[J].教育發展研究,2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