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葉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要以學生為中心”“教是為了不教”……,如何使這些理念不僅僅只被當作口號,而在課堂中真正得到落實? 不同的教師有不同的方法,不同的視角有不同的策略。從評價的視角看,表現性評價的自身特質,使得實施良好的表現性評價,能讓學生更大程度上成為課堂的主人,了解自己的學習、監控自己的學習,從而更好地促進學習。
探討課堂中的表現性評價,首先要弄清楚表現性評價及其與課堂教學的關系。
表現性評價是和客觀紙筆測驗相對應的一種評價方式。它要求在盡量真實的情境中,運用評分規則對學生的表現做出判斷。真實情境中的任務、學生的建構反應和依據評分規則的判斷是表現性評價的內涵。而需要學生完成的表現任務和對任務表現做出判斷的評分規則都是依據我們期望學生能表現出來的學習結果設置和開發的。因此,表現目標、表現任務和評分規則,就構成了表現性評價的三個核心要素。

表現性評價要素結構圖
表現性評價強調真實情境中知識和技能的運用;要求學生必須自己創造出問題解決方案(答案)或通過自己的行為表現來證明自己的學習過程和結果。因此,與表現性評價相匹配的學習結果也必然是那些居于課程核心的,具有情景性、復雜性并需要持久理解的目標。所設計的表現性任務應當能夠讓學生充分地展示學習目標所要求的知識和技能,所運用的評分規則應當能夠準確反映學生的表現水平。因此,表現性評價不能只引發學生的對錯式思維,而要引發學生的批判性思考、問題解決等高層次的認知技能——這種高層次的認知技能就是特定的知識、技能背后的大觀念。表現性任務就應當圍繞著這樣的大觀念來設計,評分規則也必須能夠反映學生在這一大觀念上的表現水平。
“表現性評價作為一種評價方式并不是什么新鮮事,而引起人們關注的是在當前的評價改革中對表現性評價的強調,并以此來支持系統的改革目的,從而改變教學、課程與學生的學習。”[1]為什么說表現性評價能改變教學和學習,它與課程和教學有著怎樣的關系呢?
表現性評價設計與開發的過程,就是對課程標準中核心目標的教學設計過程。表現性評價的設計是從課程標準中處于核心地位的內容標準出發,清晰地界定表現標準,并將表現標準進一步細化、具體化,制定具體的評分規則。評分規則是教學評價與測驗中可以直接應用的評價工具。它回答以下問題:哪些要素將被用來判斷或評價學生的表現?我們需要關注哪些方面來判斷成功的表現? 表現的質量范圍是什么? 如何決定給什么分數以及所給分數代表的意義?如何描述不同的質量水平?“不管課程標準、課程結構或教材是如何規定的,評分規則的內容規定了教師和學生借以決定要采取什么措施來獲得成功的依據——他們所看到的就是他們需要去做的?!盵2]也就是說,設計和開發表現性評價的過程,就是對課程標準中的核心目標不斷分解細化,進一步清晰界定的過程。內容標準起著統領作用,它規定了學生學習的范圍,表現標準解讀了內容標準,化抽象為具體,它詳細地描述了課程內容標準的深度(如難度和復雜性)。評分規則依據內容標準和表現標準,在教學實踐、教學評價中,為廣大教師提供了一種重要工具,它是對表現標準的描述,也是對內容標準的進一步細化??梢哉f,三者缺一不可,構成了一個統一的整體,它覆蓋了從課程到教學實踐的范圍。同時,這也就促成了課程到教學的轉換,從為什么教到教什么和教到什么程度,這些問題的一致性回答將課程、教學和評價統一起來。
課堂中的表現性評價除了能很好地與課程和教學統整在一起,實現與教學的一體化以外,還能有助于教師做出更好的教學決策:學生在多大程度上達到了學習目標? 學生的學習困難在哪里? 該將哪些重要信息反饋給學生? 下一步的教學該從哪里出發? ……從這些“教學決策鏈”中我們可以看到,最關鍵的一環就是教師根據課堂評價的情況來推論學生達到目標的程度。而表現性評價根據學習結果所設計的表現任務和明確規定的評分規則,都使得教師的推論簡單易行,并且可靠有效。教師利用這些推論的結果以重新審視自己的教學,從而調整教學??梢?,課堂中的表現性評價融合了診斷、推論、反饋和評價等多個教學過程,從而為教師的教學決策提供了高質量的信息。
表現性評價不僅能統整標準和教學,從而服務于教學,更重要的是具有促進和改善學生學習的潛能。實施良好的表現性評價,能更大程度上使學生做課堂的主人。
學習的過程就好比是一個旅程。在一次旅途中,我們不知道目的地、不知道方向,我們將會如何?教學的目的在于幫助學生在學習的旅程中更有效、更高效。而要使學生有卓越的學習表現,首先應當讓他們知道學習結果,要求他們改進不理想或令人不滿意的結果。但事實上,很多“不幸運的學生可能經常在課堂上感到困惑,不知道學業優秀意味著什么。他們的教師對成功的認識也許并不充分或者關注了錯誤的方面,或者他們想把成功的秘訣保留起來,以保證自己對課堂的權威性和控制力。當他們的學生試圖猜測真正的目標而又猜錯時,他們在評價中就會失敗。在這種情況下,他們的失敗不是因為缺乏學習動力,而是根本不知道努力的目標和方向。如果有明晰的目標,這些學生可能本來可以取得學業上的成功的”。[3]正如前文所述,表現性評價中的評分規則清晰詳細地描述了預期的目標,強調可以判斷學生表現的指標,從而給學生指明了努力的方向。明確描述的真實情境中的表現任務,告訴學生將要做什么。這些要素都讓學生明白“要往哪里去”。
也正是由于評分規則對表現目標和表現水平的具體描繪,為學生提供了了解自己表現的參照標準,從而可以不斷地根據評價目標對自我表現進行自我評價和自我調整,逐步完善自己的表現。同樣,教師也可以根據評分規則對學生的表現做出及時和具體的反饋。反饋是每個完整學習中的一個核心部分,只有持續的單項練習和測驗,而沒有與此同時進行的反饋,意味著學生的答案與學生在校學習的實際結果、原因和意圖是相互脫節的。一個人只有知道了自己是如何表現的,他才能改進或學著改進自己的表現。在表現性評價中,反饋貫穿于評價的整個過程,而不僅是評價后的事情;同時,教師改變了提供反饋信息的傳統形式,諸如評分、分等和簡單的表揚等,而是為學生提供頻繁的、持續的、經過證實的、有幫助的、關系到意圖的證據,能使學生把當前表現與欲達到的結果(準則)進行比較。這些建設性的評價反饋明確地告知學生學習上的優缺點,用學生能理解的語言描述學生表現的質量。有了及時而具體的反饋,再比較評分規則,學生就知道“我現在哪里”“離目標還有多遠”。
“教是為了不教”,也即教學應當發展學生自我學習的能力與責任。傳統的測驗導致了以教師為中心的評價模式,而表現性評價卻旨在培養學生的自我評價能力,希望學生成為教室的主人,成為評價的主體。在這樣的評價中,教師的主要角色是輔助學生使其對他們的學習負責,輔助他們成為熟練的自我評價者。表現性評價中清晰界定的目標圖景和能為學生提供的有效的反饋信息,為學生對自己的學習做出客觀的評價提供了可能,它能使學生逐漸習慣把持續性的評價作為所完成任務的一個自然的、有意義的過程來對待。在這一個過程中,他們利用評價的指標來了解自己的進步,評判自己的成績,監控自己的發展,也即清楚自己要到哪里,現在在哪里,還有多少距離要完成,接下來要做什么……他們逐漸內化評價的標準,明晰自己的弱點和長處,并充分利用所學的知識來改善自己的表現。因此,也就有利于學生對自己的學習負起了更多的責任,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實施表現性評價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除了教師在進教室前要設計好與教學統整的、真實問題情境的表現性評價任務,還要充分應用以下實施策略。
很多時候老師們往往非常詳細地向學生說明并解釋了學習任務,卻沒有和學生分享自己期望他們從中學到什么,在完成任務時該學到什么程度。這樣,學習也往往成為學生為完成老師的任務而做的事。只有當學生獲知與自己學習有關的信息時,才能為自己的學習承擔更多的責任。因此,教師在一開始就應當與學生分享學習目標,當然,分享目標的方式可以多種多樣。易于學生接受和理解的目標必須是清晰的、簡潔的,且以學生易于理解的語言敘寫的。在必要的時候,也可以讓學生參與具體目標的設定。
從某一角度講,制定評分規則也就是將設定的學習目標具體化,根據學生可能的表現水平具體化。學生參與評分規則的制定,最大的好處就是能夠讓學生在頭腦中形成良好的表現的清晰圖景。這種圖景對學生的表現會有強大的引導作用,促使學生朝著明確而清晰的具體目標努力。同時,學生掌握了清晰的目標或表現標準就能讓教師不再成為唯一的反饋提供者,能夠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進行有效的自我監控,成為反饋的提供者,而不只是他人提供的反饋的消費者。讓學生參與評分規則的制定通常有兩種做法:一種是教師提供評分規則的框架,并向學生解釋評分規則的內容,然后讓學生聯系實際的表現樣例討論評分規則,用自己的語言重新組織評分規則。這種做法更適合于處于起步階段的學生。另一種方法是讓學生合作從具體的表現樣例中抽象出評分規則。這種做法對學生的能力要求較高,低年級的學生或者缺少制定評分規則經歷的學生難以勝任。
要使表現性評價對學習的促進作用最大化,學生就必須參與表現性評價的全過程,而不只是成為評價結果的消費者。除了上面所講的參與目標的制訂和評分規則的開發,還要參與評價數據的收集和結果交流。從學習過程看,學生是比教師更為重要的決策者,因為所有直接影響他們學習過程及結果的決策都是由他們自己做出的。學生要成為“數據驅動”的學習者,做出關于自己學習的決策,當然需要來自于評價的“數據”。因此要通過各種途徑使學生成為表現性評價信息的重要用戶。
參與評價數據的記錄和收集。表現性評價給予學生展示自己最佳表現的機會,而不是像在標準化測驗中那樣只能展示典型的表現。為了展示自己的最佳表現水平,學生需要提供證明自己表現的證據。為此他們必須學會有效記錄自己的表現,以為表現性評價提供證據。當記錄自己的表現時,他們就得運用事先確定的標準或評分規則作為記錄的參照框架,并且運用這一參照框架進行自我評價。當整理自己的記錄,如建立成長檔案袋時,他們能夠看到自己的變化,并對這些變化進行反思。如果他們能夠看到自己的進步,就會獲得對自己學習的控制感,[4]這是信心的重要來源。而當學生增強了學習的信心時,他們獲得成功的可能性就會大大增加。
參與表現性評價結果的交流。如果學生要與他人討論評價的結果,他就得充分地考慮評價的正確性、準確性,因此就必須保證清晰地了解要達成的目標,保證全面的記錄自己的表現,保證運用評分規則來對照自己的表現。在這一過程中,他會提高目標意識,會有更強的達標意識。更重要的是,“當學生有成功的故事可講,且在令人信服地講述故事時體驗到自豪感,這會鼓勵學生對進一步的學習的責任感?!盵5]這種責任感會驅使他們更加努力地學習。
以往的形成性評價有一種假定,只要我們向學生提供反饋,告訴他們我們對其表現的判斷,剩下的事學生自己會解決——學生會知道自己錯在哪里,會知道自己當前的表現與目標狀態之間的距離,也會主動有效地調節自己的行動,改善自己的表現。其實,只告訴學生對或錯,好或不好的評價性反饋對于促進學習作用有限,甚至“學生得到的評價性反饋越多,對其學習產生的潛在的干擾也就越多?!盵6]能夠有效促進學習的反饋應當是描述性反饋,即向學生提供直接與學習相關的詳細的具體的描述性信息。學生在學習時得到的特定的描述性反饋越多,學習就可能越多。按照戴維斯(Davies,A.)的觀點,描述性信息應當是關于學生的表現或作品的信息,而不應是關于學生本人的信息;這種信息依據學生的表現,但又要與良好的表現樣例或描述性指標相比較而得出;這種信息是特定的、具體的、指向明確的,不是抽象的空泛的符號或等級;這種信息與學習直接相關,且應當易于為學生理解。這種信息不僅應當在學習之后,更應當在學習的過程中及時地持續地交流。[7]
因此,我們必須充分利用表現性評價中的評分規則。評分規則為衡量學生表現水平描述了具體的指標,評價就必須運用評分規則的語言來描述學生的表現狀況,而不是用簡單化的等級或分數來表示學生的表現。而且,在很多時候表現性評價只能進行描述性評價,因為表現性評價所要評價的并不是可以客觀量化的事實性知識和技能,而是知識技能的綜合應用、復雜的問題解決、對合作活動的參與等等,其中許多不能簡單地量化,不能用分數或等級來表示。當我們用評分規則的語言來描述學生的表現時,學生不僅能夠知道自己當前的表現水平,而且能夠判斷自己的現有水平與期望的水平之間的差距。更重要的是,這種描述性反饋的持續提供會使學生形成用評分規則評價自己的表現的習慣,從而發展對于學習的改善十分重要的元認知技能。
[1]Khattri,Nidhi &others.Assessment of Student Performance[EB/OL].http://www.eric.ed.gov/ERICWebPortal/custom/portlets/recordDetails/detailmini.jsp? _nfpb=true&_&ERICExtSearch_SearchValue_0=ED 397532&ERICExtSearch_SearchType_0=no&accno=ED397532
[2]Arter,Judith & Mc Tighe,Jay.課堂教學評分規則[M].促進教師發展與學生成長的評價研究項目組譯.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5:50.
[3]Stiggins,Richard J.促進學習的學生參與式課堂評價[M].促進教師發展和學生成長的評價研究項目組譯.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5:17.
[4][5]Stiggins,Richard J.&Chappuis,J.Using Student-Involved Classroom Assessment to Close Achievement Gaps.Theory into Practice,2005,(1).
[6]Winggins,Grant.教育性評價[M].促進教師發展與學生成長的評價研究項目組譯.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3:42.
[7]Davies,A.Quality Classroom Assessment is Learning.http://ww w.nzpf.ac.nz/resources/magazine/2004/nov/Assessment.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