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少洲
風濕性心臟病是指由于風濕熱活動累及患者的心臟瓣膜,從而引起心臟病變,其病因主要是由于A組溶血性鏈球菌感染,使心臟瓣膜邊緣和基底部發生水腫、滲出,逐漸擴大到心臟瓣膜全部,使瓣膜交界區的瓣葉及腱索融合并使瓣葉逐漸縮短、纖維化、僵硬、卷曲與鈣化,從而導致瓣膜開口狹窄或關閉不全等,是自身免疫病的一種嚴重類型[1]。隨著心血管外科技術的發展,瓣膜置換術已經成為目前治療風濕性心臟病的主要方法,但術后仍然會出現不同類型、不同程度的并發癥,而心房顫動是其中一種較為嚴重的并發癥。因此,如果在術后讓患者有效保持竇性心律、防止房顫復發,是臨床醫學工作者不斷探討和研究的問題。我院及外院轉來的采用胺碘酮治療風濕性心臟病瓣膜置換術后心房顫動,并與常規治療進行比較,取得了較好效果,現將研究結果總結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擇我院心胸外科2010年1月—2012年4月收治的及外出進修學習期間收集的風濕性心臟病瓣膜置換術患者120例,所有患者均經臨床或手術確診,符合疾病的診斷標準:①心功能≤Ⅲ級;②術后心率>70次/min,未竇性心律;③電解質及酸堿度在正常范圍內。排除對胺碘酮過敏患者、伴有其他心律失常患者[2]。按照隨機、對照的原則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觀察組60例,男28例,女32例,年齡33歲~71歲(49.3歲±2.4歲);房顫時間(31.09±12.2)月。對照組60例,男30例,女30例,年齡34歲~71歲(48.8歲±2.7歲);房顫時間(30.72±12.5)月。兩組患者年齡、平均房顫時間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兩組療程均為1個月,對照組術后采用常規藥物進行治療,主要為口服強心、利尿、抗凝及常規應用抗生素以防止感染。觀察組在常規治療基礎上,加用胺碘酮進行治療。手術當日使用胺碘酮針劑600 mg,以50 mg/h速度持續泵入,術后1 d飯后口服胺碘酮200 mg,3次/日,1周后2次/日,再1周后改為1次/日[3]。
1.3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術后房顫轉復率、竇性心律維持率、ICU監護時間及住院時間。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3.0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采用χ2檢驗。
2.1 兩組患者房顫轉復情況及竇性心律 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患者房顫轉復情況、竇性心律的維持情況均較好(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房顫轉復及竇性心律維持情況 例(%)
2.2 兩組ICU監護時間和住院時間 觀察組患者ICU監護時間和住院時間均明顯短于對照組(P<0.01)。詳見表2。
表2 兩組ICU監護和住院時間±s)

表2 兩組ICU監護和住院時間±s)
組別 n ICU監護時間(d) 住院時間(d)60 1.55±1.7 10.45±2.65對照組 60 2.64±1.4 14.72±3.71 t值 3.83 7.觀察組25 P<0.01 <0.01
心房顫動是臨床上最常見的持續性心律失常,風濕性心臟病瓣膜置換術后心房顫動的發病率高達65%,單純的二尖瓣、主動脈瓣置換術后房顫發生率分別為35.1%和36.2%,二者聯合置換術后房顫發生率可高達55.4%[4]。此外,術后心房顫動一般自行轉復率較低,且轉復后的竇性心律維持情況較差,對患者會產生不利的影響,造成血流動力學紊亂,甚至出現心源性休克,增加腦卒中、心力衰竭和院內死亡率的幾率。因此,對如何在瓣膜置換術后繼續有效保持竇性心律,防止房顫復發,避免腦卒中、心力衰竭等并發癥,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已經成為心胸外科面臨的重要問題。
胺碘酮屬于第三類抗心律失常藥物,在患者體內組織內轉運緩慢,親和力較高,其半衰期較長,并有明顯的個體差異,具有輕度非競爭性的α及β腎上腺素受體阻滯劑,其主要藥理作用在于能夠有效延長患者各部心肌組織的動作電位及有效不應期,從而達到消除折返激動、抑制心房及心肌傳導纖維的快鈉離子內流、減低竇房結自律性的目的。此外,胺碘酮具有全部4類抗心律失常的作用,能夠抑制鉀通道,對靜息膜電位及動作電位高度無影響,靜注時雖然會出現輕度負性肌力作用,但通常不抑制左室功能,對冠狀動脈及周圍血管還具有直接擴張作用,能夠有效改善患者術后血流動力學[5]。與其他抗心律失常藥物相比,胺碘酮的轉復率較高,維持竇性心律的效果較好。本研究中,觀察組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房顫轉復率達到91.67%,竇性心律維持率為48.33%,均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5.00%和33.33%(P<0.05)。此外,胺碘酮不同的給藥方法會產生不同效應,靜脈給藥起效較慢,而口服給藥起效較快,這樣能夠根據患者的術后情況制定給藥方案,對左、右心室功能影響小,胺碘酮致心律失常副作用較少發生,復律后很少會引起栓塞等并發癥,加快患者的疾病康復。本研究觀察組患者ICU監護時間為(1.55±1.7)d,住院時間為(10.45±2.65)d,均明顯短于對照組(P<0.01),也符合調查資料的統計數據[6]。
胺碘酮治療風濕性心臟病瓣膜置換術后心房顫動患者效果較好,能夠有效防止房顫的復發,維持術后竇性心律,并縮短ICU監護時間和住院時間,減輕了患者的經濟負擔,改善了術后生活質量。
[1] 鄒良健,王志農,韓林,等.胺碘酮對風濕性心臟病瓣膜置換術后心房顫動自動復律患者圍術期的竇性心律維持作用[J].中國心臟起搏與心電生理雜志,2010,22(2):122-124.
[2] 丁平,李莉.厄貝沙坦聯合胺碘酮對風濕性心臟病人瓣膜置換術后維持竇律的作用[J].中華高血壓雜志,2007,15(4):319-321.
[3] 劉海華,李愛靜.纈沙坦與胺碘酮聯合對煤礦工人風濕性心臟病持續性心房纖顫轉復的臨床觀察[J].中國臨床實用醫學,2010,4(6):172-174.
[4] 陳良金,鄧學軍,袁義強,等.厄貝沙坦與胺碘酮聯合對風濕性心臟病持續性心房顫動轉復患者的竇性心律維持作用[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09,37(6):505-506.
[5] 陳曉英,彭齊,李師亮,等.靜脈及口服胺碘酮重疊應用治療心臟瓣膜替換術后陣發性心房顫動的臨床療效[J].中國循環雜志,2010,22(3):201-202.
[6] 張瑞英,梁川錚,宋艷艷,等.胺碘酮治療風濕性心臟病瓣膜置換術后心房顫動的療效觀察[J].寧夏醫學雜志,2011,33(4):304-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