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與編letters

Letter From Readers
近日,超標鎘大米風波持續發酵。6月24日出版的《民生周刊》推出《“鎘米”陰影》封面報道,“鎘米”局面讓人擔憂。耕地安全是確保食品安全的基礎環節,開展長期的大刀闊斧式的耕地治污已經迫在眉睫。
目前,我國有關耕地污染防治的法律條文散見于《環境保護法》、《農業法》、《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土地管理法》等多部法律。這些法律法規對防治耕地污染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內容分散、缺乏系統的有效的銜接,可操作性不強。有法可依、有法可行是耕地治污的保障。因此,借鑒其他國家和地區的經驗,制定一部專門的《耕地污染防治法》已經勢在必行。
提高廣大農民的參與度也是耕地治污的關鍵。化肥污染、農藥污染、地膜污染、污水灌溉等是導致耕地污染的重要因素。據測算,每年大量使用的農藥僅有0.1%左右可以作用于目標病蟲,99.9%的農藥則進入生態系統,造成大量土壤重金屬污染。但農民未必知道這些,很多農民幾乎都是第一次聽說“鎘”,他們不知道鎘的來源。所以,要想讓農民參與耕地治污,必須加大對農民的環保宣傳力度,指導農民合理施肥、科學噴藥。
河南郝迪婧
民生周刊MINSHENG WEEKLY
記者手記
Notes
在各地出臺扶持家禽業生產措施的基礎上,中央財政近日撥付3億元資金對祖代種雞飼養戶給予補助,應對H7N9禽流感對家禽業造成的沖擊。
這則消息將我的思緒拉回了4月份。在一個難得的晴天,寧海縣路下施村“雞司令”施實會放出他的寶貝雞。當時有5萬只土雞因H7N9滯留雞棚。看著土雞們在翠綠的山地里悠閑散步,參觀者都感到振奮。是寧海得天獨厚的丘陵地形,造就了黃羽紅冠、步伐矯健的振寧土雞。
“怎么樣?漂亮吧,跟畫一樣。”老施和振寧牧業董事長屠友金總愛重復同樣一句話,他們對雞的喜愛,不僅源于生計,還有一種相濡以沫的情感。
3億元補助資金下撥的消息傳來后,一個問題閃現在我腦中:“面對家禽業整體達500億元的損失,這3億元是掰成碎片授人以魚呢?還是拉動政策授人以漁?如果算到屠友金頭上,又是多少?”
一直記得屠友金說過的一句話:“能不冤嗎?H7N9,人有事,雞沒事,農業險也不管啊。”經歷過2003年非典、2004年流感、2012年速成雞事件后,屠友金的免疫力沒有增強,反而越發脆弱。
回想“家禽業之考”封面報道策劃初期,我和同事呂天玲試圖尋找脆弱生態鏈背后的根源與解決之道。但隨著采訪的深入,我們發現,相對于家禽業的風險怪圈,所謂的方法論是如此蒼白無力。
在下一個公共衛生事件中,脆弱的家禽業以及背后的產業政策,能否吸取教訓,變得“堅強”?
本刊記者陳沙沙
讀者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