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漫漫
(山東財經大學會計學院 山東·濟南)
目前,我國的環境污染嚴重,環境問題局部雖有所改善,得到控制,但總體還在惡化,環境形勢十分嚴峻,前景令人擔憂。隨著我國經濟的迅猛發展,經濟建設和環境保護的矛盾也日益突出,在可持續發展成為國際發展趨勢的形勢下,經濟的發展已經不能再忽視對環境的影響和破壞,企業的戰略與經營決策必須考慮環境因素。因此,我們應該建立一套以環境責任為導向的適應經濟發展形勢、科學有效的績效評價系統,這不僅能公正衡量企業的經營績效,而且也有利于整個社會資源的有效合理配置與和諧發展。
關于企業環境責任的概念國內外諸多學者都有各自不同定義,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有:我國學者袁家方認為,所謂企業的環境責任是指企業在追求股東最大利益和謀求發展的過程中,必須注意兼顧環境保護的社會需要,使企業的行為最大可能地符合環境道德和法律的要求,并自覺致力于環境保護事業,促進經濟、社會和自然的可持續發展。我國學者崔寧斌認為,企業的環境責任是指企業在謀求經營利益最大化的同時,進行科學生產和經營,以履行保護生態環境,維護環境公共利益的社會責任,它包括企業環境道德責任和企業環境法律責任。我國學者方世南認為,企業的環境責任主要是指企業在生產和經營的全過程,都要自覺地履行保護環境的社會義務,肩負起對環境這一公眾所共有的公共產品和公共利益予以高度重視和悉心呵護的應盡責任。
本文認為企業環境責任是指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中,在謀求自身利益和股東利益的同時,應當兼顧其他利益相關者的利益需要,自覺履行起保護環境的社會責任,促進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一)可持續發展理論。可持續發展理論強調對環境資源的保護和有效利用,認為應當在保護自然環境質量的前提下發展經濟,將人類經濟活動的影響保持在某種限度之內,既保證當代人福利增加也不減少后代人福利的發展,提倡對不可再生資源應盡量減少使用或以可再生資源替代、盡可能地提高利用效率和循環利用,對可更新資源要限制在其再生產承載力限度內使用,并形成更新資源的機制,應著力保護生物多樣性及生命支持系統,應保證可更新生物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改變單純關注經濟效益的經濟評價標準,強調經濟效益、環境效益、社會效益并重及系統整體效益的評價標準。
(二)循環經濟理論。循環經濟理論要求運用生態學規律而不是機械論規律來指導人類社會的經濟活動。與傳統經濟相比,循環經濟是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雙贏”的理論,它改變了經濟增長只能靠消耗生態資源和能源不間斷地變成廢物來換取經濟發展的傳統模式,提出了一個資源和生態環境融合發展的新模式。
在我國,企業績效評價經歷了多次歷史性演變。改革開放前,計劃經濟時期政企不分,企業沒有經營自主權,國家對國有企業的評價不重視價值和成本的考核,只從實物和產出的角度來評價。改革開放后,國家開始從價值的角度開始強調經濟效益,開始注重企業的利潤、成本、產值等價值指標的考核,并以企業的利潤完成情況決定企業的報酬和激勵方式。1993年財政部頒布《企業財務通則》和《企業會計準則》,規定了8 項財務評價指標,分別從償債能力、營運能力和盈利能力三個方面來評價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1995年財政部根據國有企業監管要求,公布了一套包括銷售利潤率、總資產報酬率、資本收益率等10 項指標的企業經濟效益評價指標體系。1997年國家統計局會同國家計委、國家經貿委對1992年頒布的工業經濟效益評價體系進行了調整,由原來的6項指標調整為7 項指標。1999年6月,財政部等4 部委頒布了《國有資本金效績評價規則》,規定評價內容包括財務效益、資產營運、償債能力和發展能力四個方面,采用24 項定量指標和8 項定性指標評價企業績效。2002年3月,財政部等五部委對《國有資本金效績評價操作細則》進行了修訂,將原來的32 個指標減為28 個,修訂后的績效評價體系由20 個定量指標和8 個定性指標組成,并分為基本指標、修正指標和評議指標三個層次。可見,修訂后的績效評價體系的合理性、可操作性和適應性有了較大改進。
但是,大量資料表明,企業績效評價體系都偏重于企業自身的財務利益,沒有全面體現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對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戰略強調不夠,都沒有對企業環境信息進行充分披露,沒有明確提出將企業的環境責任單獨地作為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的一個層面,不能反映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要求,缺乏反映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方面的指標,評價指標體系無法直接或間接反映資源消耗、環境保護情況。資源、環保指標缺失,不利于政府和社會監督、約束企業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的粗放型生產方式。由此給本文提供了研究空間,即構建基于環境責任的企業績效評價體系。
(一)構建企業績效評價體系的原則
1、系統性原則。系統性原則是指環境業績評價指標之間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聯系的,是構建環境業績評價指標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包含全面性和層次性兩層含義。全面性要求設計的環境業績評價指標不能有遺漏,全面反映企業環境業績情況;層次性要求在設計環境業績評價指標時做一層次梳理,一般由基本指標、修正指標和評議指標構成。
2、重要性原則。重要性原則是指企業環境業績評價指標必須恰當地反映企業環境業績的重要方面。對反映企業環境業績的重要方面進行分析和評價,可以發現企業環境管理方面的優勢和弱點,為企業戰略的制定和實施提供支持信息。
3、相關性有兩層含義。一是環境業績評價指標所提供的會計信息與國家宏觀管理相關聯,為國家宏觀環境管理服務;二是環境業績評價指標所提供的會計信息與企業管理當局相關聯,為企業管理當局的環境管理決策提供依據。
(二)基于環境責任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思路與模型。構建思路:建立全新的績效評價體系,將環境績效評價體系和現行的會計報表中反映出來的績效評價體系(即財務績效評價體系)結合起來,構建出一套綜合的績效評價體系。具體做法是:第一步,在考慮環境問題的重要性和財務績效與環境績效權重的基礎上,將財務績效評價定量指標得分和環境績效評價定量指標得分分別確定為80 分和20 分;第二步,根據會計報表提供的會計數據計算出現行績效評價體系中各財務績效評價指標(也稱作經濟績效評價指標),得出財務績效評價定量指標得分;第三步,建立環境績效評價指標體系,計算出環境績效評價定量指標得分;第四步,計算財務績效評價及環境績效評價的定性指標得分。最后,根據前面三者的得分結果計算出綜合績效評價得分。計算公式如下:
某企業綜合績效評價得分=(財務績效評價定量指標得分+環境績效評價定量指標得分)×80%+財務績效與環境績效評價定性指標得分×20%
在借鑒、參考他人研究成果并結合個人研究的基礎上提出基于環境責任的企業績效評價體系構建模型,如表1 所示。(表1)

表1 基于環境責任的企業績效評價體系
[1]陳棟.方世南:企業環境責任重于天.現代蘇州,2008.3.
[2]陳汎.企業環境業績評價在中國的實踐.中國ISO14000認證,2008.2.
[3]賀紅艷.企業環境責任的理論分析.會計之友,2008.9.
[4]黃曉波,馮浩.環境績效評價及其指標標準化方法探析.財會月刊,2007.1.
[5]張濤著.財務管理學.經濟科學出版社,2008.8.
[6]李虹,劉曉平.企業環境績效評價研究.天津經濟,2008.9.
[7]更太嘉,彭毛卓瑪.淺議企業的環境責任.柴達木開發研究,2008.2.
[8]李玉萍,冀祥.基于業績三棱柱的企業環境業績評價指標研究.生產力研究,200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