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萍,黃春艷,鐘茂梅 (廣東省東莞市厚街醫院急診科,廣東 東莞 523945)
為了更好地達到教學目標,完成臨床實習帶教任務,我科依據PDCA系統原理,結合專科的特點和教學實際,將PDCA應用到實習護生帶教管理中,取得了很好的護理臨床教學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隨機選擇2010年6月~2012年6月來我科實習的護生120名,男22名,女98名,年齡18~22歲。分為對照組與試驗組各60名,分別交錯進行。兩組學生在年齡、學歷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PDCA循環是美國著名的質量專家戴明(W1E1Deming)博士50年代初提出的,它包括四個階段,八個步驟[1]:①計劃階段(Plan):包括三個步驟:提出問題,收集資料,進行調查分析和預測,以確定目標;按確定的目標進行平衡,制定各種方法做出決策,并選擇最適宜的計劃方案;編制實施計劃。②實施階段(Do):即第四個步驟,按計劃方案實施計劃進行組織工作,將時間、數量、質量等要求落實到各個部門及個人,認真貫徹執行。③檢查階段(Check):要檢查和了解實際情況和效果,建立原始記錄和統計資料;進行分析并找出問題。④處理階段(Action):對執行中發生的問題,提出解決的辦法和防范措施;提出下一個階段計劃的改進意見,轉入新的循環。PDCA循環四個階段必須環環抓緊,不得中斷,每個大的PDCA循環包含著中等的PDCA循環,而中等的PDCA循環又包含小PDCA循環,即環環轉動,互相促進,階梯式運行,循環前進,每轉動1周就循環1次,進而提高一步,在不斷循環往復中,每次賦予新的內容,促進質量水平逐漸提高。
1.2.1 對照組(60人):采用傳統方法指導實習帶教,即老師與護生人數(1∶1)比例帶教,即制訂計劃-實施計劃措施-出科考核)。
1.2.2 試驗組(60人):采用PDCA循環理論指導臨床實習帶教,即制訂計劃-實施計劃措施-督促檢查-考核-反饋處理-出科考核。
1.2.2.1 制訂計劃(P):按照護理部安排,護生在我科實習期均為4周,護士長帶領教學組長及帶教老師一起討論臨床教學大綱,明確教學內容,制訂實習計劃:第1周:熟悉急診科的環境和布局,掌握常見皮試液的配制方法、靜脈留置針的操作,能對急診患者進行初步分診評估。第2周:掌握CPR操作、心電監護儀及常見急癥的急救處理(如各種休克、低鉀血癥、高血壓病、昏迷、外傷等)。第3周:熟練掌握微量泵、心電圖機、簡易呼吸囊、洗胃機的操作。第4周:掌握“120”出車流程,掌握心肺復蘇搶救配合。
1.2.2.2 實施計劃(D):根據教學計劃安排每周帶教內容,每周各帶教老師對急救操作技術分別進行講解-示教-練習-考核-改進-復核,使護生對急救操作技術的掌握循序漸進。帶教老師每周閱讀實習生心得日記并寫出評語,對實習生作業,如藥卡、病理生理圖等進行點評和修改,對表現好的同學進行表揚,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使當組其他同學一起學習進步。出科考核前移,在第4周的第1天進行出科考核,包括理論考試和基本護理操作考核,通過考核了解護生對知識及技能的掌握程度,成績未達到80分者重復培訓,在實習最后1天再考核。護士長和教學長組織在第1周結束和第3周開始舉行2次實習生座談會,聽取他們對帶教工作的意見和要求,及時修改計劃,提出這一周中存在的問題,讓其轉入下一周中解決,形成護士長監督、教學組長組織實施、帶教老師具體帶教的三級帶教體系,三者互相協同、配合、形成良好的教學氛圍。
1.2.2.3 檢查階段(C):護長或教學組長在每周抽查每位實習同學一項專科操作,各種常見操作隨時查看,實行現場控制,及時發現不足,及時糾正,并反饋給各帶教老師,根據每個護生的薄弱環節再進行培訓。護生自我評價,自己確認未掌握的某項技能或知識,隨時向老師請教。護士長和教學組長每周一檢查上一周的目標措施落實情況,了解目標的可行性,及時調整帶教方法,以便進入下一個PDCA循環,以促進總目標的完成。
1.2.2.4 處理階段(A):根據考核結果進行總結分析,把成功的經驗和存在的問題作為推動下一個階段的動力和依據,把考核中發現的不足及時指出和糾正。以往由于我科涉及的知識體系龐大,對患者的急救護理水平要求全面,對儀器的使用和護理技能要求高,要承擔新畢業生、輪科生及進修生的帶教工作,帶教老師工作繁重,無暇顧及學生,學生出科評價教學滿意度低[2]。自應用PDCA循環后,減少了教學過程中的隨意性和盲目性,提高了教學質量,從急救科輪轉出的學生普遍認為知識面拓寬了,靈活性、學習能力明顯提高,學生評價教學滿意度也提高了。
1.3 評判標準:優為成績90分以上,良為80~90分。
1.4 統計學方法:所有數據均應用SPSS13.0進行統計分析,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對照組與試驗組的綜合考核結果:見表1。
由表1可見,在理論考核、操作考核、作業成績、滿意度調查方面,試驗組成績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1 兩組護生考核成績比較(例)
依據PDCA循環的完整性、連續性、周而復始的進行臨床帶教,每次循環都有新的目標,都能解決一些問題,使教學質量提高一步。接著又制定新的計劃,開始在較高基礎上的新循環,從而提高管理水平。逐層評估的制度,形成良性循環,既調動了護理人員的帶教積極性,又間接提高了業務水平,護生也能學有所獲,使每批護生都能以優良的成績通過考核,并使帶教整體水平得到明顯提高[3]。
[1] 閔琦芬,朱春萍,徐 萍.引入PDCA循環指導臨床護理教學管理的實踐與效果[J].護理管理雜志,2006,6(5): 390.
[2] 趙淑蓮.PDCA循環法在急救中心臨床帶教中的應用[J].泰山醫學院學報,2008,8(3):459.
[3] 楊 蔚,許 靈,樊李華.PDCA循環在ICU進修生帶教管理中的應用[J].國際護理學雜志,2007,26(4):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