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立江,陳福寶(.寧夏醫科大學,寧夏 銀川 750004;.寧夏醫科大學總醫院,寧夏 銀川 750004)
腺性膀胱炎(Cystitis glandularis,CG)為膀胱黏膜增生、化生性病變。目前多數人認為,腺性膀胱炎是癌前病變,與膀胱上皮腫瘤關系密切。但是目前腺性膀胱炎預后及癌變的臨床監測指標報道少見,是急需解決的問題。P21基因突變是促發正常膀胱黏膜細胞惡變的一條重要途徑。Bcl-2是細胞凋亡的抑制基因,可延長細胞生存并增加分裂,與膀胱腫瘤的形成密切相關。筆者采用免疫組織化學的方法檢測P21和Bcl-2在正常膀胱組織、腺性膀胱炎及膀胱移行細胞癌中的表達,并探討其意義。
1.1 一般資料:收集寧夏醫科大學總醫院2010年10月~2012年4月活檢及手術切除的石蠟包埋正常膀胱組織、腺性膀胱炎及膀胱移行細胞癌標本161例;其中正常膀胱組織標本10例,腺性膀胱炎標本62例,膀胱移行細胞癌標本89例,其中低級別尿路上皮癌37例,高級別尿路上皮癌52例;所有病例術前均未經放療、化療及免疫治療。試劑:鼠抗P21單克隆抗體(即用型)及鼠抗Bcl-2單克隆抗體(即用型),均購自北京中杉金橋生物技術有限公司。
1.2 方法:應用免疫組織化學二步法對各組石蠟包埋組織切片標本進行P21和Bcl-2表達產物進行檢測。陰性對照切片用PBS替代第一抗體。分別由兩名經驗豐富的病理醫師在不知臨床和病理資料的情況下獨立觀察切片(至少5個具有代表性的視野,不少于1 000個細胞),對免疫組化結果進行評估。陽性結果判斷:胞漿或胞核出現黃色為陽性細胞。①在400倍光學顯微鏡下,通過攝像頭采集免疫組化切片圖像并輸入圖像分析系統,進行單位視場內陽性細胞及細胞總數計數。②每個病例隨機選取5個不同視野,用鼠標點擊法計數陽性細胞和細胞總數。免疫組化結果判斷:陽性染色細胞數<10%為(-);陽性染色細胞數10%~25%為(+);陽性染色細胞數25%~50%為(++);陽性染色細胞數≥50%為(+++)。凡達不到上述標準及顯色強度與背景無明顯差別者為陰性。
1.3 統計學處理:所有數據分析采用χ2檢驗等相關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P21在正常膀胱組織、腺性膀胱炎和膀胱移行細胞癌組織的表達:正常膀胱組織、腺性膀胱炎和膀胱移行細胞癌組織中P21的陽性表達分別為0/10,18/62(12.9%)和40/89 (44.94%),P21陽性表達依次遞增,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膀胱移行細胞癌中低級別尿路上皮癌的 P21表達為59.46%,顯著高于高級別尿路上皮癌組31.58%的表達,詳見表2。

表1 正常膀胱組織、腺性膀胱炎、膀胱移行細胞癌中P21的表達(例)

表2 膀胱移行細胞癌中低級別尿路上皮癌及高級別尿路上皮癌P21的表達(例)
2.2 Bcl-2在正常膀胱組織、腺性膀胱炎和膀胱移行細胞癌組織的表達:正常膀胱、腺性膀胱炎和膀胱移行細胞癌組織中Bcl-2的陽性表達分別為1/10(10%),42/62(67.74%),45/89(50.56%),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詳見表3。膀胱移行細胞癌組中低級別尿路上皮癌與高級別尿路上皮癌組的Bcl-2的陽性表達無統計學差異,詳見表4。

表3 正常膀胱組織、腺性膀胱炎、膀胱移行細胞癌中Bcl-2的表達(例)

表4 膀胱移行細胞癌中低級別尿路上皮癌及高級別尿路上皮癌Bcl-2的表達(例)
Ras基因是從人膀胱癌細胞株中克隆到的第1個人類癌基因[1],其編碼蛋白質分子為21KD,稱為P21。P21蛋白與其他G蛋白具有同源性,有鳥苷酸結合的能力,并且有GTP酶的活性,定位于細胞膜內側。目前相關研究認為,在外界信號作用下,P21結合GTP,信號系統便處于開放狀態,使蛋白質變構而被效應器識別,進而產生生物學效應,導致細胞增生,隨后P21蛋白發揮GTP酶活性,使GTP水解為GDP,又使信號系統關閉,當P21突變導致其GTP酶活性下降,使P21一直處于與GTP結合的狀態,不斷傳導生長信號,造成細胞生長紊亂,導致腫瘤的發生。
本研究通過免疫組化方法檢測正常膀胱組織、腺性膀胱炎和膀胱移行細胞癌中P21的表達發現,P21在他們間呈遞增表達,并有統計學差異,提示腺性膀胱炎可能是正常膀胱組織惡變為膀胱癌的中間階段,P21表達的腺性膀胱炎有潛在的惡變傾向。
進一步研究,筆者應用免疫組化方法在低級別尿路上皮癌與高級別尿路上皮癌中P21染色發現,低級別尿路上皮癌中P21表達顯著高于高級別尿路上皮癌。本研究提示,P21的表達為腫瘤發生過程中的早期現象,Ras基因的活化主要是在腫瘤的早期階段,所以P21陽性表達在早期較多,隨腫瘤的發展,Ras基因逐漸失活。
Bcl-2基因其產物為Bcl-2蛋白,Bcl-2基因從正常位置的18q21處并置到14q32,可使細胞異常表達Bcl-2蛋白。Bcl-2蛋白的過度表達可導致DNA受損細胞繼續生存,突變產物累積,促進腫瘤的發生發展。
文獻報道,膀胱癌中有Bcl-2蛋白過度表達的現象,且與正常膀胱黏膜細胞中存在顯著差異。倪少濱等通過在腺性膀胱炎與膀胱癌組織中Bcl-2的檢測發現[2],Bcl-2的陽性率表達依次下降,但無統計學差異。目前對Bcl-2在正常膀胱組織、腺性膀胱炎和膀胱移行細胞癌中的表達尚無明確報道。本研究通過免疫組化方法檢測正常膀胱組織、腺性膀胱炎和膀胱移行細胞癌中P21的表達發現,多組間比較,Bcl-2在正常膀胱組織、腺性膀胱炎與膀胱移行細胞癌組織之間有統計學意義。Bcl-2在腺性膀胱炎標本中有42例陽性,陽性率為67.74%,說明其過度表達在腺性膀胱炎中就已存在。但是,在膀胱移行細胞癌中有45例Bcl-2表達呈陽性,陽性率50.56%,與腺性膀胱炎中Bcl-2的表達有統計學差異。其可能原因為:當病變尚處于活躍的炎性反應性增生、化生階段或腫瘤前期病變時,Bcl-2即已參與其中發揮抑制細胞凋亡的作用。當腫瘤發生后,雖繼續產生影響,其表達強度和表達率有所減弱,其作用地位也逐漸地為其他的癌基因所取代,如P21基因等,因此可以認為,Bcl-2基因主要參與了腫瘤的早期事件。
進一步研究,筆者應用免疫組化方法在低級別尿路上皮癌與高級別尿路上皮癌中Bcl-2染色發現,低級別尿路上皮癌中Bcl-2表達低于高級別尿路上皮癌,無統計學差異。
目前多認為腺性膀胱炎是一種癌前病變,與膀胱腫瘤密切相關。筆者認為,P21和Bcl-2可能在腺性膀胱炎發展成膀胱移行細胞癌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其可作為腺性膀胱炎向膀胱癌轉變的檢測指標之一。若將這兩種基因的聯合檢測應用于臨床工作中,則可作為腺性膀胱炎癌變早期較有價值的參考指標。P21和Bcl-2陽性的腺性膀胱炎,臨床上應積極治療并密切隨訪。
[1] 孟 彥,許純孝.Ras癌基因與膀胱癌[J].山東醫藥雜志,2003,43(18):60.
[2] 倪少濱,陳起引,鄧 索.p53和bcl-2在腺性膀胱炎及膀胱癌組織中的表達與意義[J].2004,4: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