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國強,王宏新 (廣東省東莞市高埗醫院,廣東 東莞 523270)
低位直腸癌是臨床比較常見的惡性腫瘤,主要指瘤體發生于距離肛緣6 cm以內的直腸癌,發病數量在直腸癌總發病人數中接近3/4[1],給諸多患者造成嚴重的困擾。手術治療是臨床基本的治療方式。Milers術式是臨床常用的經典術式,但隨著臨床醫學的不斷發展,發現保肛手術在術后整體效果上相對更佳,且其中結腸成形術較之直接吻合術(結腸斷端與肛管或者直腸直接實現吻合)效果相對更為理想。筆者采用直腸成形術治療的低位直腸癌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現將具體情況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隨機選取2004年11月~2012年11月我院收治的低位直腸癌患者中的100例,按照手術方式的不同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各50例。觀察組男32例,女18例;年齡42~74歲,平均(62.1±4.3)歲;對照組男30例,女20例;年齡44~72歲,平均(61.8±4.2)歲。所有患者中,28例乳頭狀腺癌,43例管狀腺癌,14例黏液腺癌,15例腺鱗癌。參照改良后Dukes進行分期顯示,A期患者40例,B1期患者21例,B2期患者13例,C期患者16例。所有患者瘤體位置均在距離肛緣6 cm以內,平均(4.8±0.6)cm。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情程度、臨床分期、瘤體位置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標準:所有患者均經超聲、腸內鏡、肛門指檢等輔助檢查,并結合臨床病理組織學診斷結果予以確診。排除術前器官存在嚴重器質性病變的患者、營養不良患者[2]、急診患者和年齡在75歲以上的患者。
1.3 手術方法:麻醉后常規開腹,嚴格予以探查后,將直腸進行分離,直至盆底肌,后使用NaCl溶液對肛管和直腸進行清洗,之后將直腸系膜下的靜脈和動脈分別進行解剖,并在血管根部約5 mm處切斷并結扎;同時,對乙狀結腸保留適當的血管數量和長度。對照組:將乙狀結腸和直腸進行斷端吻合;觀察組:在結腸的近端約3~5 cm處,對系膜對側的縱向腸管行切口,長約6~8 cm,后橫向向兩側進行牽拉并縫合,并將結腸殘端包埋縫合,于肛緣3~6 cm處將吻合器置入,確保吻合效果良好,后于盆腔放置引流管引流。術中不行結腸造口術[3]。
1.4 評價指標:①對兩組手術基本情況予以比較分析,主要包括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術后排氣時間、術后排便時間和住院時間;②對所有患者平均隨訪24個月,對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復發率以及死亡率予以比較;③對并發癥具體發生情況進行統計。
1.5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16.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處理,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手術基本情況:術中出血量和手術時間,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排氣時間、術后排便時間以及住院時間,觀察組較之對照組明顯更少(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手術基本情況比較(±s)

表1 兩組手術基本情況比較(±s)
組別 例數 術中出血量(ml)手術時間(min)術后排氣時間(d)術后排便時間(d)住院時間(d)觀察組 50 158.2±21.7 226.3±14.5 2.64±0.52 3.14±0.64 15.7±3.2對照組 50 156.4±20.6 225.1±13.7 3.86±0.73 4.72±0.83 23.6±4.7
2.2 兩組術后隨訪情況: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為14.0%,復發率為8.0%,死亡率為16.0%;對照組并發癥發生率為22.0%,復發率為14.0%,死亡率為28.0%。觀察組術后情況相對更佳,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術后均出現切口感染、肺部感染以及吻合口出血三種并發癥,但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相對更少;另外,對照組出現1例吻合口狹窄患者,占2.0%,而觀察組無吻合口狹窄病例,表明觀察組整體效果更為理想(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術后隨訪情況比較[例(%)]
直腸癌是臨床比較常見的惡性腫瘤,低位直腸癌主要指距離肛緣在6 cm以內的一種直腸癌,是直腸癌中最為常見的一種類型,且近些年發病率呈現上升趨勢。一旦患有此病,及時有效進行治療,對改善手術預后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手術治療是臨床比較常用的治療方式,但術式的不同對手術效果有明顯影響。Miles術式是臨床驗證整體效果比較理想的一種術式,但由于手術一般無法進行保肛,往往對手術預后效果產生明顯的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因此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
結腸成形術是當前隨臨床醫學的發展而逐步應用和認可的一種手術方式,對低位直腸癌相對具有較好的適應性,且由于可以實現保肛,減少了患者的痛苦和損傷程度,更利于術后的恢復,預后效果相對更佳,且手術相對更徹底,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相對更低,對患者更加安全可靠,利于手術整體效果的改善和術后患者的生活質量的提高。
結腸成形術應用時,應嚴格對具有適應證的患者進行篩選。應在術前對患者行超聲、腸內鏡、CT等檢查,并進行全身的相關輔助檢查,對腫瘤的惡性程度進行判斷,并對是否具有其他手術禁忌做出判斷[4]。一般參照Dukes進行分期,在A期、B期和C期的部分患者可考慮采用結腸成形術,本組患者即全部在以上分期范圍內;另外,腫瘤相對較小,且未侵犯到肌層的患者,分化程度為中度和高度的患者相對更適合結腸成形術。對腫瘤惡化程度嚴重,瘤體距離齒狀線過近,在3 cm以內的患者應慎重選用[5]。
另外,結腸成形術較之傳統的直接吻合保肛術,即結腸斷端與肛管或者直腸直接實現吻合的手術方式,對患者的損傷相對更小,且可明顯減少術后并發癥的發生,術后患者排氣以及排便功能受到的影響更小,更利于術后患者身體狀況以及生活質量的改善。本文結果顯示,較之直接吻合術,結腸成形術在不延長手術時間和不造成出血量增加的情況下,術后排氣和排便的時間相對更早,且可明顯縮短患者的住院時間;此外結腸成形術組并發癥發生率為14.0%,復發率為8.0%,死亡率為16.0%;直接吻合術組組并發癥發生率為22.0%,復發率為14.0%,死亡率為28.0%;且結腸成形術組患者發生并發癥的例數以及類型相對更少;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總體表明,結腸成形術在低位直腸癌保肛術中應用效果理想,值得臨床推廣。
[1] 朱文勝.低位直腸癌保肛術28例臨床分析[J].中國實用醫藥.2009,4(35):24.
[2] 趙紫彪.低位直腸癌保肛手術的效果評價[J].中國醫藥指南.2010,5(20):114.
[3] 孫玉寶,郭 澎.結腸成形術在低位直腸癌保肛手術中的應用研究[J].成都醫學院學報,2010,5(1):43.
[4] 李 培.34例低位直腸癌保肛手術治療分析[J].吉林醫學.2010,31(18):2825.
[5] 覃小雄.低位直腸癌保肛手術的現狀[J].結直腸肛門外科.2010,7(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