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靜 (寶雞職業技術學院,陜西 寶雞 721000)
高血壓病晚期由于常并發中風、冠心病和心、腎功能衰竭等嚴重并發癥,已成為嚴重威脅健康的常見病和多發病。為進一步了解65歲以上老年高血壓病患者的心理狀況,開展高血壓病患者的心理治療,筆者對60例65歲以上高血壓病患者進行了心理健康調查。
1.1 一般資料:研究組:選擇2011年6月~2012年6月市中心醫院門診和住院的高血壓病患者。根據入選標準采用隨機抽樣方法,抽取符合標準的60例患者,其中男32例,女28例,年齡65~78歲,平均(70.81±4.96)歲;文化程度初中以上;血壓為(175.5±23.3)/(99±12)mm Hg(1 mm Hg=0.1333 kPa),收縮壓為165.8~209.3 mm Hg,舒張壓為96~128.3 mm Hg。對照組(60例):為中國成人常模50~60歲組。
1.2 入選標準:隨機選擇符合WHO高血壓診斷標準的患者,即測血壓在138.8/90.2 mm Hg以上的高血壓患者,輔助檢查排除神經癥和精神病。
1.3 調查方法:本調查的觀察指標采用癥狀自評量表(SCL-90),測量按照中科院心理所監測的癥狀自評量表使用指導書的規定,以個別方式測量,按量表指導書的標準換算標準分,并與常模組比較。
1.4 統計學方法:采用t檢驗,有關數據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
2.1 高血壓組SCL-90結果:量表總分為(137.25±34.85)分,總均分為(1.52±0.39)分,陽性癥狀均分為(2.55±0.47)分。
2.2 兩組SCL-90結果比較:量表9項因子中,高血壓組抑郁和敵對2項因子高于常模組(P<0.05),軀體化癥狀、強迫、焦慮、恐怖及精神病性共5項因子的標準分和陽性項數目顯著高于常模組(P<0.01),而人際關系和偏執2項因子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表1 兩組SCL-90結果比較(±s)

表1 兩組SCL-90結果比較(±s)
項目 高血壓組(n=60) 常模組(n=60) P值軀體癥狀1.93±0.55 1.41±0.49 <0.01強迫癥狀 1.57±0.51 1.45±0.43 <0.01人際關系 1.27±041 1.40±0.40 >0.05抑郁癥狀 1.54±0.59 1.36±0.39 <0.05焦慮癥狀 1.44±0.40 1.29±0.40 <0.01敵對癥狀 1.49±0.52 1.32±0.37 <0.05恐怖癥狀 1.33±0.40 1.12±0.29 <0.01偏執癥狀 1.21±0.32 1.19±0.27 >0.05精神病性 1.27±0.29 1.15±0.31 <0.01陽性癥狀數27.92±14.47 20.29±16.11 <0.01
心理因素對血壓的影響早在祖國醫學中便有研究,傳統醫學認為,高血壓病病因病機是由于情志虛損等因素致使肝腎陰陽失調,其癥依次為肝火上沖、急躁易怒、陰虛陽亢、頭暈眼花、痰濁不化、頭脹如蒙、眩暈目痛。現代醫學認為,高血壓病是由于長期緊張焦慮,使血管緊張性增加,阻力加大,血壓升高;同時交感神經長期興奮,使腎小球動脈持續收縮,久之形成高血壓病。這與國外報道的結果一致,即有明顯焦慮或憤怒情緒以及發怒后抑制情緒的發泄,均可顯著增加高血壓發生和發展的危險度。此外,還有可能與下丘腦功能紊亂有關,下丘腦血管收縮,神經活動亢進,交感神經興奮,腎上腺髓質分泌增加,心排出量增加,血壓升高;下丘腦功能失調,垂體-腎上腺皮質軸活動增加,類固醇激素分泌增加,水鈉潴留,血壓升高;垂體加壓素分泌增多,通過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系統導致水鈉潴留。原發性高血壓病患者有A型性格特征[1]:具有雄心壯志,爭強好勝,為取得成績而努力奮斗;辦事過分認真,有競爭意識,有時間緊迫感,有旺盛的精力;易激動和焦慮等。此行為類型可加重和促使高血壓病的持續發展。
本研究結果顯示,65歲以上老年高血壓病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明顯較對照組低,主要表現在軀體化癥狀、強迫、抑郁、焦慮、敵對性、恐怖、精神病性等7個方面。陽性癥狀項目數顯著高于對照組,說明高血壓病患者的不適感、情緒不穩等心理癥狀顯著高于健康人。
長期的心理應激可以誘發高血壓病,而且心理因素和高血壓病可能互為因果。所以,預防高血壓病要注意調節心理因素、糾正A型行為。治療高血壓病要同時治療不良情緒等心理癥狀,如針對性的心理松弛治療,調節植物神經功能,降低交感神經水平和張力,指導患者調整生活方式,能有效預防和治療高血壓病。臨床治療還發現,在藥物治療高血壓病的基礎上,進一步配合行為控制及心理護理確可改善療效,并能減少抗高血壓藥物的用量[2]。因此,在治療高血壓病的同時應重視糾正各種心理癥狀,調整生活方式,真正起到對高血壓病的預防和治療作用。
[1] 趙凱國,馮仲華.應激、A型行為與高血壓病的探討[J].河北醫學,2000,6(5):412.
[2] 李 娟,呂桂芬,馬梁紅,等.綜合性心理治療原發性高血壓的臨床研究[J].廣西醫學,2003,25(10):1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