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鳳琴,張拴英 (陜西省鳳翔縣醫院,陜西 鳳翔 721400)
小兒支氣管肺炎是兒科呼吸道常見疾病,研究表明,霧化吸入能有效消除炎性反應、稀釋痰液,并將藥物以極微小的直徑送達病灶部位,從而發揮治療作用[1-2]。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1年1月~2012年4月在我院兒科病房住院且需要霧化吸入治療的支氣管肺炎患兒300例,其中男182例,女118例。入選標準:①所有患兒均滿足支氣管肺炎診斷標準[1];②排除喘憋持續狀態患兒;③排除合并心力衰竭患兒。所有患者按照入院日期,分為兩組,單日入院者為觀察組,雙日入院者為對照組,每組各150例。兩組患者年齡、性別、臨床癥狀等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0.05)。
1.2 治療方法:300例患兒在抗感染、平喘、止咳、補液、維持電解質和酸堿平衡等綜合治療和常規護理的基礎上行霧化治療。兩組霧化吸入藥物均為鹽酸氨溴索注射液7.5 mg加入到NaCl溶液10ml中混勻。觀察組給予間歇性超聲霧化吸入治療,方法:每次霧化吸入3~5min,停止5~10min。間歇期間護理人員給予胸背部叩擊,清理口鼻腔分泌物。吸入與間歇交替進行,至全部藥液吸入完畢止,2次/d。對照組給予常規霧化吸入治療,方法:持續霧化吸入15~20min至全部藥液吸入完畢止,2次/d,霧化吸入完畢后給予胸背部叩擊,清理口鼻腔分泌物。
1.3 觀察指標:比較兩組患兒霧化吸入后咳嗽、呼吸困難消失及肺部痰鳴音消失時間。
1.4 統計學方法:采用DPS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
兩組患兒霧化吸入后咳嗽明顯減少,呼吸困難消失及肺部痰鳴音消失時間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1)。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臨床癥狀、體征改善時間(±s,d)

表1 兩組患兒臨床癥狀、體征改善時間(±s,d)
組別 例數 肺部痰鳴音消失 呼吸困難消失 咳嗽明顯減少觀察組150 3.5±1.4 3.0±1.2 3.8±1.8對照組 150 4.0±1.8 3.8±1.5 4.1±2.0 t值 2.685 5.100 1.434 P值 <0.01 <0.01 <0.01
傳統霧化技術多采用長時間吸入方法,直至患兒將全部藥液吸入完畢后停止,但吸入操作過程中,吸入的空氣中混有大量的超聲粒子,增大了單位體積中的水分子含量,氧濃度過低,或因濕度過高,導致患者呼吸頻率代償性加快,加重呼吸道阻力,患兒血氧飽和度降低。而間歇性霧化將原有的吸入時間均勻分為若干份,間歇階段一方面有利于患兒自由呼吸,另一方面給予叩擊、吸痰等物理干預,有利于霧化稀釋后痰液的有效排出,縮短了排痰時間,緩解了憋喘狀況,因此患兒恢復速度較快,且不良反應較少[3]。
患兒霧化吸入治療期間,應合理選擇體位,仰臥位易因肺潮氣量降低,影響患兒呼吸,應盡量選擇坐位或側臥位。此外,吸痰應僅限于部分有需要的患兒,吸痰時動作應輕柔,反復吸痰中間應有間隔,盡量減少對患兒氣道的損傷。間歇性超聲霧化吸入法在嬰幼兒支氣管肺炎局部治療中優于傳統超聲霧化吸入法。
[1] 王再鳴,楊順芬.臨床超聲霧化吸入藥物新進展[J].中國醫藥指南,2011,9(8):197.
[2] 湯曉輝,劉華容.超聲霧化吸入輔助治療小兒支原體肺炎的療效觀察及護理[J].當代醫學,2010,1(614):135.
[3] 李春華.改良超聲霧化吸入方法治療小兒支氣管肺炎的護理[J].醫學臨床研究,2009,2(61):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