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潤麗,單東海,郭 翠,方 圓 (陜西省安康市人民醫院,陜西 安康 725000)
脛骨骨折患者年齡越來越趨年輕化,現階段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在終末期髖關節疾病的治療中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1]。在具體治療時選擇不同的麻醉藥物效果差異非常大,甚至對于伴有重要臟器功能改變的患者,則可能會造成一些不良后果[2-3]。筆者具體探討了腰-硬聯合麻醉在脛骨骨折患者手術中的應用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隨機選擇我院2010年8月~2012年12月收治的脛骨骨折患者40例,入選標準:經放射學診斷明確為GardneⅢ~Ⅳ型脛骨骨折;ASAⅠ~Ⅱ級;無嚴重并發癥;患者知情同意。男22例,女18例,最小30歲,最大75歲,平均(56.82±5.36)歲;體重45~80 kg,平均(62.34±4.16)kg; garden分類:Ⅲ型27例,Ⅳ型13例。
1.2 治療方法:所有患者采用人工全髖關節假體進行置換,麻醉選擇腰-硬聯合麻醉,入室后開放靜脈通道,接多功能監護儀連續監測收縮壓(SBP)、舒張壓(DBP)、心率(HR)等。采用一次性腰硬聯合包,經L3~4椎間隙行蛛網膜下腔穿刺,然后注入0.5%羅哌卡因1.5~2.5 m l,常規開放式面罩吸氧,5 min后取側臥位進行手術操作。
1.3 觀察指標:①血流動力學指標:測定并記錄本組患者麻醉前、麻醉后5 min、麻醉后20 min、麻醉結束時的收縮壓(SBP)、心率(HR)等血流動力學指標;②應激反應指標:觀察學術后24 h惡心嘔吐發生情況。
1.4 統計學分析:采用SPSS 17.0統計軟件包,血流動力學指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不同時間點對比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血流動力學變化:經過觀察,本組患者在各監測點的SBP與 HR變化都無明顯波動,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不同時間點的血流動力學變化(±s,n=40)

表1 不同時間點的血流動力學變化(±s,n=40)
組別 麻醉前 麻醉后5 min麻醉后20 min 麻醉結束SBP(mm Hg)136.5±10.9 119.6±6.9 126.5±7.2 119.5±5.9 HR(次/min)84.6±9.3 87.9±14.5 85.8±15.9 84.6±10.5
2.2 應激反應情況:經過觀察,本組患者術后24 h發生惡心嘔吐6例,發生率為15.0%,對癥處理后好轉。
脛骨骨折發生由兩個因素造成:內因骨強度的下降,多由于骨質疏松。加之脛骨上區滋養血管孔密布,均可使脛骨生物力學結構削弱,脛骨變脆弱。另外因一些髖周圍肌群退變,反應遲鈍,不能有效地抵消髖部有害應力,加之髖部受到的應力較大,局部應力復雜多變,為此在外力下都可以發生骨折。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的目的是矯正畸形、減輕或緩解疼痛、恢復關節功能。因此,原則上對于只要有髖關節破壞的征象,伴有中到重度持續性疼痛和功能障礙,而且通過其他非手術治療無效的患者,都是人工髖關節置換術的手術指征。
本組手術過程中因很多患者對麻醉藥的耐受性差,要注意用藥量,掌握麻醉深度,嚴密監測術中血壓、脈搏、呼吸和血氧飽和度情況。而腰-硬聯合麻醉正好汲取了硬膜外麻醉和腰部麻醉的優點,克服了兩者的缺點,麻醉效果好,同時手術基本上在2 h內完成,一般不需要追加局部麻藥即可完成手術。同時腰-硬聯合麻醉阻滯肌松效果令人滿意,患者蘇醒快,這都有助于改善術后的呼吸功能,有利于血流動力學平穩波動[4]。患者在各監測點的SBP與HR變化都無明顯波動,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24 h惡心嘔吐6例,發生率為15.0%,對癥處理后好轉。
總之,腰-硬聯合麻醉在脛骨骨折患者手術中的應用技術日益成熟,安全性好,勢必有更多的患者受益。
[1] 孔令英,劉瑞波,白 音.中老年人髖部骨折圍手術治療[J].中國骨傷,2012,15(6):332.
[2] 耿志宇,許 幸.瑞芬太尼復合異丙酚靶控輸注誘導時的量效關系[J].中華麻醉學雜志,2012,24(2):260.
[3] 胡思光.腰麻硬膜外聯合麻醉在老年人股骨頭置換術中的應用[J].實用醫技雜志,2006,13(21):3826.
[4] 曹靈敏,李勝德,馬桂芬,等.腰-硬聯合麻醉在高齡患者的應用[J].臨床麻醉學雜志,2010,20(12):7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