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樂辰
(福建師范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福建福州350007)
溫家寶總理在十一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上作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為全體勞動者創造公平競爭的就業機會,堅持把增加就業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優先目標,五年城鎮新增就業4500萬人[1]。這一目標反映出“十二五”時期就業形勢依然嚴峻。在要求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國際金融危機嚴重沖擊經濟的大環境下,就業工作任務進入繁重與挑戰的階段。因此,在“十二五”時期應該比過去更加重視勞動力就業問題,采取更多更有效的促進措施。
在2008年以前,我國就業形勢呈較好狀態,農村剩余勞動力大幅度減少,甚至很多地方出現了勞動力不足的情況,這是受到經濟高速增長和勞動力供給速度減緩的雙重作用。但是,當全球金融危機對我國實體經濟產生影響以后,我國的就業局勢就發生了較大改變,其主要表現為:就業增長減緩,失業率有所增加。根據數據顯示,2010年福建省大中專畢業生將達到38.3萬人,比重超過城鎮新增勞動力的一半以上,就業形勢依然不容樂觀[2]。同時,受國際金融危機對福建省宏觀經濟的不利影響,用人單位對勞動力的需求銳減,福建省就業情態嚴峻,壓力較大。
“十二五”時期,面對更加復雜的就業形勢,福建勞動力供求不平衡的總量矛盾依然存在,結構性矛盾突出。
“十二五”時期,福建省仍然缺工,求人倍率1.19,持續出現求大于供的現象[3]。制造業、批發和零售貿易、餐飲業和其他行業是用工量最大的行業。福州、泉州等轄區內多數勞動密集型企業還是無法招到所需的工人。同時,社會矛盾十分突出,表現在部分勞動者難以就業與部分企業招不到員工之間,主要是許多勞動者素質低下、社會保障方面制度不完善以及工資價位不標準等因素使然。
一方面,高校不斷擴招,在整體就業供求趨緊的態勢下,使得就業難度進一步增加。另一方面,我們轉軌時期歷史遺留問題仍然沒有得到徹底解決,比如國有企業、集體企業、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的問題,絕大多數人員成為大齡就業困難對象。就業工作的援助行動難以全面展開,其他困難群體就業局勢也存在挑戰。
“十二五”是福建省經濟社會雙轉型、二元社會結構重構的重要時期,毋庸置疑,城市、城鎮和工業區將是社會轉型重點所在,進城農民也成為了主要關注對象。“十一五”規劃提出,五年間累計轉移農村勞動力450萬人,這一指標沒有實現,說明福建省在農村勞動力轉移方面的內外狀態還未到達理想狀態。“十二五”規劃期,福建省要將重心放在解決農民進城務工的一系列問題上。
“十二五”期間,政府進一步采取更加積極有效的措施,才能確保就業目標任務完成。
一是做好城鄉就業規劃。政府指導各地方進行本地區城鄉就業規劃的統籌,城鎮剩余勞動力、失地農民、農民工的就業問題將得到妥善安排與規劃。二是實施城鄉就業政策。建立城鄉統一的、明晰的、合理的用工制度、可銜接的社會保障制度、同工同酬的工資分配制度以及農民工轉移就業培訓制度等。三是提升城鄉就業服務。城鄉就業服務趨于便捷化、信息化,在鄉鎮設置可供就業人員查詢的服務窗口,為就業人員提供援助服務。增強農民工維權意識并為農民工建立有效的維權系統,推進他們參加工傷醫療保險和大病醫療保險。四是規劃城鄉就業市場。建立統一的省、市兩級人力資源市場數據庫,包括收集所有農村勞動力資源數據信息,搭建省、市、縣、鄉級別之間的信息互通橋梁,實現人才資源信息共享。
經濟發展能夠有效增加就業崗位,繼而對擴大就業造成不容小覷的影響,擴大就業所帶動的人力資源增長成為經濟迅速發展的強有力支撐,努力實現經濟發展和擴大就業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有效過程。一是進一步完善投資項目與擴大就業的互動機制。將創造就業崗位和用人需求計劃納入項目評估,并繼續推廣政府重點管理的審批投資項目,沒有通過就業評估論證的工程不能達到立項要求,項目建設與就業安置將得到統籌規劃。二是創業模式帶動就業形勢。在全體群眾范圍內開展自主創業系列活動,增強宣導教育意識,提升企業創業成功率,推廣創業模范工程,對城市創業園區、鄉村創業園地、創業咨詢指導中心等區域加強建設。
一是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為促進高校畢業生充分就業,福建省政府印發了《關于做好2010年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的通知》,重點采取八項措施,加大工作力度,貫徹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努力做好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為援助家庭經濟困難的高校畢業生就業,政府繼續實施鼓勵高校畢業生到城鄉基層就業、中小型企業和自主創業、公益性崗位安置、扶持自主創業等措施。二是加快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十二五”規劃期,福建省以解決好農民進城務工的一系列實際問題作為重點,主要包括:勞動力培訓和就業引導問題、就業政策解析、拖欠工薪和勞資糾紛問題等。進而幫助農民工在他鄉定居下來,由“鄉下人”身份轉變為“城里人”身份。逐步統一城鄉勞動力市場,引導農村富余勞動力平穩有序地轉移,加強城鄉勞動力市場統一的引導和管理,打造城鄉勞動者平等的就業環境。三是援助困難群體就業。政府應該做好特殊群體的就業工作,困難就業群體包括婦女、少數民族群眾、復員退伍軍人、下崗失業工人、殘疾人等。
人力資源市場管理的強化,有利于實現整合人才資源、人力資源和市場資源的價值。科學的人才市場管理制度的建立,不設置區域性的劃分限制,有利于構建城鄉一體化人力資源市場和區域一體化人力資源市場的新格局。不斷建設基層就業與完善社會保障服務設施,彰顯國家項目帶動作用的效果,整合城鄉的就業和社會保障公共服務體系資源,統籌推進其建設。服務場所科學合理的規劃,信息網絡平臺數字化搭建。政策的惠及還應該著力體現在多處,比如項目建設用地、選址設計、行政收費減免等。利用立項并搭建的過程中,大力改善基層就業的社會保障服務的外部硬件,逐步形成布局良好、設施完善、功能全方位、制度規范并具有良好帶動作用的服務體系。
1.有效落實勞動力市場政策。(1)進一步建設失業預警機制。失業風險預警機制的強化,政府應該從兩個核心點出發,一是有理可依地確定科學的失業警戒線并制定整套應急措施,在觀察失業警戒線同時及時做好調整工作,二是建立完善失業動態監測制度。(2)健全公共就業服務機制。政府建立健全完善公共就業服務機制應該從三個方面著手:人力資源市場監管機制、就業信息傳遞機制和就業后勤指導機制。(3)加大人力資本投入。增強勞動力素質的根本辦法,是讓社會群體成員享受充分的、高質量的、完善的教育或培訓。政府應完善九年制義務教育,加大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的資本投入,增強對待業人員或就業困難人員的勞動技能培訓,從而提高人力資本投資。(4)拓寬勞動力流動途徑。拓寬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途徑,對孕育積極、穩妥、有序的勞動力市場具有重大影響力。
2.加強完善擴大就業的財稅政策。(1)調節社會總需求與總供給。政府有意識地利用財稅政策的有效手段,進而調節社會的總供求,不斷保持經濟社會平穩較快發展,以至于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從而擴大就業。(2)有針對性地對財政支出結構進行調整,用于引導勞動力的流動。(3)實施減免部分稅收或行政事業性收費的措施,是達成擴大就業工作目標切實有效的途徑之一。(4)政府應該不斷加強對擴大就業的財稅政策工作的投入。
3.加強貫徹擴大就業的社會保障政策。(1)有效增強社會保障管理,加大對社會保障的投入。(2)健全失業保險制度。作為一個完善的失業保險制度,它的功能不僅包含預防失業和促進就業,而且還具有補償功能。(3)促進統籌城鄉社會保障制度。城鄉社會保障制度的統籌,讓農民工不再成為城市里遷徙的“候鳥”,而是安心在城市安家,不僅促進城鄉統一勞動力市場合理化、有序化建立,使勞動力資源得以優化配置,從而緩解就業壓力,穩定和擴大就業。
[1]五年城鎮新增就業4500萬人形成合理收入分配[EB/OL].http://news.sohu.com.shtml,2011-03-05.
[2]吳頌潔.今年閩大中專畢業生達38.3萬 就業形勢嚴峻[EB/OL].http://www.fjsen.com/c.htm,2010-05-10.
[3]祝健.一季度福建勞動力供求狀況:勞動密集型崗位缺工[EB/OL].http://www.xinhuanet.com.htm,2009-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