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麗,陳 艷
(長沙大學,湖南 長沙410003)
建設兩型社會(資源節約型與環境友好型社會)的目的是為了解決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增長帶來的資源供給不足和環境污染嚴重等問題。兩型產業主要包括高新技術產業、先進制造業,文化創意產業、現代服務業等,必然要依賴大量兩型產業人才。但兩型產業人才并不是原生勞動力,而是需要人類主動開發后生成的適應產業發展的新型人才。高等教育作為一個國家或地區科技創新和經濟發展主要的人才培養基地,必然也是兩型產業人才開發的主力軍。因此,要滿足湖南兩型產業人才需求,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結構必然要做相應調整。
近年來湖南高等教育科類結構有所調整,經管法、理學等招生數呈下降趨勢,文史哲、工學、醫學等招生數呈上升趨勢[1]。但總體上講,湖南現有的科類結構與本地區經濟結構調整和兩型產業發展的要求仍不相適應。一是農學發展緩慢與兩型產業對農業產業升級的要求不相符。二是金融、國際貿易等經濟管理人才、及外語復合型人才培養發展滯后,與兩型產業發展對金融、貿易等現代服務業及國際化人才的迫切需求不相符。三是人文社會科學發展緩慢與當前強調人文教育與科技教育有機結合的宏觀背景相悖,不利于人文社會科學領域人才的培養,與兩型產業對人才的人文精神、人文素養的需求也不相符。
就人才總量而言,湖南高校畢業生數在理論上應該能滿足本省產業發展需要,但統計發現湖南畢業生出省就業的比率較高,區域流動方向主要是經濟發達地區。前幾年湖南高校畢業生出省就業的比例平均為48%,省外生源僅為23%,出省就業人數是省外生源數的兩倍以上,其中到廣東就業的占出省就業人數的49%,而廣東省生源僅占湖南畢業生總數的2%[2]。畢業生流出率較高的原因可能主要在于湖南高等教育結構與經濟發展水平失衡,滿足不了學生和家長看重的高等教育的社會流動價值預期,結果導致急需人才的中部地區在為經濟發達地區培養人才。
從人才培養的層次結構及質量看,亦無法滿足兩型產業人才的需求。一是研究型高校的擴招帶來的研究型人才質量的普遍降低滿足不了兩型產業對高端科技創新人才的要求。二是高等教育層次結構的重心明顯偏高,職業技術教育發展滯后,滿足不了兩型產業對能夠將新技術進行創造性應用和擴散的人才要求。需求量最大、實用性最強的職業院校的專業設置受到普遍的忽視,專業設置與培養模式成為“本科壓縮”、“專科翻版”。三是畢業生的專業結構、能力結構趨同,大學畢業生的能力提高普遍跟不上國民經濟的技術提升,畢業生離校時掌握的能力與社會需求的匹配程度較低。
我國高等教育類型結構主要由普通高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職業高等教育、學歷文憑自學考試等形式組成。我省高等教育形式結構中普通高等教育發展較快,其他形式發展緩慢。各類高校發展過程中的職能共享、生源互爭現象比較嚴重,部分普通高校為獲取招生效益,競相舉辦成人學院進行招生,各成人教育機構則招收全日制專科學生,或以“專升本”形式擴大接受學歷教育學生的規模。這些非普通高等教育形式的高校在招生時有一個共同的特點是招生對象基本上都是連續就學群體,適合就業者的教育形式非常少,尤其是農民、工人受到普遍的忽略。但知識創新的周期越來越短,頻率越來越快,工作范圍的擴大和工作內容的豐富也越來越顯著,學習已經成為每個人的必需品。兩型產業發展對終身學習體系的要求越來越迫切,農民得不到有效的繼續教育,農業的產業升級就缺乏有力的執行者;工人不能獲得持續培訓,工業的新技術應用就會遭遇瓶頸。其他形式高等教育的發展滯后,使得湖南難以形成各種形式協調發展、具有彈性的高等教育體系,不能滿足湖南兩型產業發展對勞動力素質持續提升所需要的終身學習體系建設的要求。
我省普通高校的空間分布中,長株潭地區約占全省的64.6%,湘北、湘西、湘南地區所占比例相對較小。長株潭三市集中了全省人才總數的1/3,經濟欠發達地區特別是農村地區的人才相當缺乏,如湘西地區人才總量不足全省的1/8[3]。就全省范圍而言,作為人才高地的長株潭地區很可能成為人才孤地。一般來說,省會城市的大學畢業生因地域環境、視野范圍、學校層次等的影響,大多傾向于省際流動,而地市高校畢業生傾向于流向省會及周邊城市。因此,高校布局過度集中于長株潭地區,一方面不利于全省整體發展,另一方面也使得其他地區難以發展成為長株潭地區的人才儲備基地,會給兩型產業的人才環境優化和儲量擴大造成一定困難。
科類結構的優化主要是指學科專業的增減和調整,針對我省高校科類結構與兩型產業人才需求之間的矛盾,應采取適應性對策。一是對數學、物理學、哲學、農學等基礎學科專業及經濟學等熱門后飽和專業要進行與社會需求相適應的內涵調整。如我省要突出發展特色農業和集約農業,提高農產品科技含量,因此以農林為特色的高校要加強農林類專業的內涵發展,使該類畢業生能進行農林領域的技術研發和技術應用。二是對具有地方資源、產業資源等經濟力量優勢的專業要立足地方,辦出特色。如湘西鮮明的民族特色和豐富的旅游資源為當地高校的科類調整提供了參考條件。應積極拓展特色專業直接為地方經濟建設服務。三是對緊缺專業和應用型專業要大力發展。省委省政府一直強調要加大裝備制造、卷煙加工、電子信息、新材料等優勢產業人才開發力度,因此要優先發展上述高新科技發展所需專業。
此外,還應加強科類結構的彈性設置。上世紀80年代初,高校專業的科類曾隨著職業種類的劇增而越來越多,我國高等教育的專業數曾猛增到1300多個,當時的大學理念是社會需要什么職業的人才,我們就培養什么人才。在發展過程中逐漸認識到,大學不可能一應俱全地直接為社會的每一種職業設置一種專業,職業的多樣性與多變性迫使大學最終無法應付。而且這種簡單的對應設置,使學生在職業的不斷變換更新中缺乏職業轉換彈性和再學習能力。因此,要理解大科學時代知識交叉融合的特點,弱化與社會職業的直接“對口性”,將專業目錄轉為設置知識和能力模塊,高校和學生都可以自行設置組合,增強學生職業發展彈性,為兩型產業發展提供寬口徑人才。
高等教育層次結構是一種縱向結構,主要分為研究生教育、本科生教育和專科教育三個層次。我省普通高校中本科院校約占總數的31.6%,其中培養研究生的高校約占總數的11.1%,進行專科教育的高職高專院校約占總數的68.4%。我省高等教育層次結構優化,一方面要縱深發展以“培養精英”為目標的研究生教育,適度發展以本科教育為主體的應用性本科院校。高精尖人才培養主要由有研究生教育的高校完成,但是目前我省高校普遍追求規模大、人數多,研究生擴招速度較快,大量的學生分享有限的資源,勢必對教育教學質量造成負面影響,不利于“高精尖”人才的培養。因此,我省培養研究生的高校必須保持適度規模,深度開發學生的潛能。另一方面要大規模發展以專科教育為主體的高職高專院校。我國高等教育重心偏高,全社會的關注點都在本科以上,高職高專教育備受冷落,嚴重的生源問題直接影響了許多高職高專院校的發展。這就導致能將創新技術加以應用和推廣的技能型人才存在結構型短缺的問題,有高水平技術也難造出高質量產品。要擺脫困境,必須依靠高職高專教育培養大批新型技術工人。但是我省現有專科院校大多是由中等職業學校發展而來的,對人才的培養尚未跟上產業調整需要,培養的人才綜合素質達不到兩型產業的要求。因此,我省高職高專院校必須從提高教育質量著手,培養能夠擴散新技術的生力軍。
不同形式高校之間互相爭奪生源的主要原因是生源定位單一,都以低年齡群體的職前學歷教育為主,未能根據自身基本職能開發合適的教育類型。一般來說,不同形式的高等教育有著不同的職能分工和人才培養方向與模式。普通高等教育側重于應屆高中畢業生的培養,按學科設置專業,以全日制學習并獲取學歷為主,強調知識的系統性、完整性;成人高等教育側重于崗位培訓,以業余學習與非學歷教育為主;高等職業技術教育按崗位設置專業,強調特定職業崗位的技能性、操作性,以職業資格教育為重點;自學考試則不受國家計劃限制,學費低,學習形式靈活且不受地域限制。因此,不同形式的高等教育要理順關系,各司其職,形成職前教育與職后培訓、學歷教育與非學歷教育共同發展的高等教育體系。要從內涵和質量上加強非普通高等教育的發展,制定完善的繼續教育政策,鼓勵在職成人參加繼續教育。
我省高等教育布局過于集中的主要原因在于其他地區的高校發展不夠。因此,一方面要繼續加強省會城市高校的建設和發展,以211工程大學為龍頭,加大幾所研究型大學的建設力度,充分利用長株潭作為全省智力中心的地位發揮向全省的輻射作用。另一方面要加大湘西、湘南、湘北地區高校的發展力度,尤其是提升教育質量,結合本地經濟發展、傳統文化、特色條件,在現有高校中開設兩型產業發展所需的新型農業、高新技術產業及服務業等相關的專業,或建立新的具有地方特色的職業院校,為地方特色經濟發展培養大批實用人才,為當地弱勢群體子女提供就近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增加本地居民的人力資本存量。
[1]唐敏.湖南經濟結構調整與高等教育結構優化相關分析[J].中國電力教育,2009,(5).
[2]謝新吾.出新招,出實招,出奇招——湖南各級黨政幫助大學生畢業生就業[N].湖南日報,2009-04-29.
[3]湖南省:人才發展呈現9大特點[EB/OL].新華網,2005-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