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仙枝
(武昌理工學院文法與外語學院,湖北武漢430223)
對于教師而言,對于不同科目而言,實施開發內化教學模式的具體要求和做法不盡相同。對于語言教學來講,科學地了解所授外語語言特點及學習者的要求、學習者的基礎是十分重要的,它將指導教學者科學地開發學生語言學習的潛能,從而有效地促使學生完成“內化”進程,達到“事半功倍”和“學以致用”的目的。
在現實研究中,不同的研究者有不同的語言學觀點,這些不同的觀點對語言學習和語言教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傳統的語法學”流派產生于二十世紀早期,他們更注重寫作語言的運用,而忽略口語的重要性。這種方法通常被認為是以“教師為中心的語法”教學模式,其核心重在教師的“開發”。“結構主義”語言學從語言結構和系統方面描繪語言特征,他們不滿傳統語法學流派,注重交際和口語,這種流派一定程度上受到行為主義的影響,他們試圖建立刺激-反應鏈,培養學生的習慣,這種流派在一定程度上注重了“開發”和“內化”的結合,但結合程度不深。“轉化生成語法學”流派則將語言看成是一種天賦規律的系統。這個流派典型的代表就是Chomsky。他認為,語言學習不是一種簡單的習慣形成過程,而是建構和測試假設的行為。這種理論對語言教學影響較為深遠,這種建構和測試假設的過程事實上就是開發與內化的過程,只是其程度由于受其深層結構、淺層結構及轉換生成理論的影響而變得不是那么明顯。“功能語法學”流派以Halliday為代表,他們將語言看成是在社會互動中實施各種功能的工具。對于Halliday來講,語言就是一種“學習表達意思”的過程,為了在交際中正確表達意思,學習者必須掌握大量的語言功能。這個流派擴展了語言在社會中的功能,使得學習者更注重“內化”自己所學知識,這種流派跟我們開發內化重視的精髓最為接近,但也有很多不同。Chomsky后來提出了“交際競爭”理論。但他提出的這個理論由于忽略了語言的實際應用受到語言運用者的批判。后來Hyme發展了這一理論,他認為語言習得者不僅要掌握語法而且要運用適當[1]。
這些語言流派的產生和發展,其核心的內容就是圍繞“學習者”和“教學者”展開的,其實就是一個從最初重視“開發”到后期逐漸重視“內化”的發展過程。從“內化”角度來講,在以上語言流派研究的基礎上,近現代語言研究大師們又陸續提出了“認知學習理論”、“人本主義學習理論”、“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等等,這些學習理論的核心就是,教師不僅要開發學生的學習潛能,更為重要的是要采取舉措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讓學生進行有效的自主學習,從而“內化”教師所授知識,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2]。
從語言的特征來看,語言的“多產性”決定了語言教學和學習的過程是延續的,開發內化的過程也絕對不像開發一個產品一樣具有階段性,教學中的開發內化是無限期的,開發內化的技巧也是不斷多元化和升級的。語言的“文化傳遞性”決定了在語言教學過程中,開發內化的內容也是多元性的。語言具有“二重性”(即既有語音也有意思)決定了語言的教授者和語言的學習者不僅要汲取“語法教學”的精華,而且要重視語言交際即口語能力的培養。
從語言的功能上來看,語言的基本功能就是用來“寒暄”,也就是與人交流,這就決定了“communication”是語言教學的不可或缺的一環。為此,語言教學實踐和操練必不可少。其次,語言的“指令性”功能、語言的“信息性”功能、語言的“答疑性”功能都說明,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可以運用語言進行指令別人某種行為或者從別人那里獲得信息和給別人答疑。這也從另外一個側面說面,要使學生掌握課本上的語言點和語言知識,學生就必須在操練的基礎上,善于從他人那里獲取有用的信息。同時教師才能運用自己的知識指令學生完成教學大綱規定的任務。這些指令完成的目的就是要開發學生的學習潛能,使學生將所學知識內化為語言素質,在應用場所能夠得心應手地進行交流。最后,語言的“表達力”功能、“表情”功能和“履行性”功能也說明開發內化教學模式中“內化”這一步驟對于語言學習非常重要。學習者只有將所學語言知識內化成自身的知識素質,在運用的時候,才會充分發揮語言的“表達力”功能、“表情”功能和“履行性”功能。語言的這些功能是“開發內化”教學模式在語言教學中運用的理論支柱,它們也從側面詮釋了“開發內化”教學模式是十分適合語言教學的。
從語言學中存在的幾組基本區別來看。語言學將“speech”和“writing”區分得非常清晰,并很有條理地解釋了兩者之間的區別。這種區別也在一定意義上說明,語言教學的教師,在教授“口語”和“寫作”時,其教學策略或者說其“開發”的策略是不應該一樣的,這就要求教師的教學方法必須符合所授學科特點,否則“開發學生的潛能”只是一句空話。語言學將語言的“描寫性”和“指定性”特征也作了區分,描寫性的語言與指令性或指定性的語言有著區別,但彼此也是有聯系的,它們共存于語言環境中。這就向我們語言學習者提示,語言是有時態語態等的變化的,這些變化一旦混淆,學習者也就混淆了語言的“描寫性”和“指定性”特征。語言和言語的區別也給語言的研究者和言語的學習者提供了研究的空間,同時其具體的區分也給開發內化的教師提供了研究語言和教授言語的理論工具。最后,語言學很具體地區分了“能力”和“運用”、“語言潛能”和“實際語言運用行為”之間的區別和聯系。他們之間的區別主要在于“知識”與“知識素質”之間的區別[3]。要想讓語言知識轉變為學生的語言素質,教師需要運用合理的“開發”教學舉措,學生自己也必須進行自主學習和操練,教師的開發舉措才會有效果,學生才可以真正將已經學習的知識“內化”成知識素質。
開發內化教學模式對于語言教學來講,重在開發學生的第二語言的學習潛能。從語言學角度來看,語言學的主要分支包括音位學、語音學、形態學、句法學和語義學。這些主要分支主要涵蓋語言的聽、說、讀、寫、譯這幾個方面。也就是說,在第二語言教學過程中,開發內化的重點也在于這幾個方面。
就語音學來講,口語教師開發內化的重點不僅僅是口語的反復操練,更為重要的是,與學生一起發現第二語言發音規律,這些規律有些就涉及到發音器官即口腔等的功用,有的則涉及到共鳴腔、輔音等方面的發音規律。學生只有在教師的指導下把握其中的發音規律,其口語才能向著流利、標準方向發展。
就音位學來看,學生只有掌握音位學的精髓,了解單詞句子的重音輕音爆破音等,其聽力的潛能才有可能被挖掘。音位學不僅對學生聽力幫助很大,對學生口語也有相當大的影響。師生只有掌握基本的音位學內容,其開發內化的進度才會更快。
就形態學、句法學及語義學來看,學生只有掌握一定的句法知識,了解英語的語言形態差別,他們才可以寫出符合英語語言規范的句子和文章,才可以在翻譯和閱讀中看懂其內容,也才可以理解一篇文章的主旨和大意。為此,作為英語教師,必須具備一定量的形態學、句法學和語義學知識,這些知識將是他進行語言實踐教學的基礎和保障。
從以上幾個方面看,英語開發內化的重點就在于提高學生聽說讀寫譯幾個方面的語言運用技能。這幾個方面是相互聯系、相輔相成的,教師應該在熟悉其規律的基礎上運用任務教學法、答疑教學法等方法進行學生的語言潛能開發,同時通過大量語言實踐,讓學生內化所學的知識并使之成為自己的內在素質和能力。
從語言學視角來看,開發內化教學模式符合語言學習的特點和規律,教師們的教學和學生們的自主學習都應該遵循語言本身的特點。教師應該采取符合本班學生的教學方法,合理開發學生的潛能,學生應根據教師的指導制定學習計劃并調整學習任務。只有教師的“開發”和學生的“內化”有機結合并長期堅持,開發內化教學模式才可以取得應有的效果。
[1]Bound D.Developing student autonomy in learning[M].London:Kogan Page,1996.
[2]王篤勤.大學英語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J].外語界,2002,(23).
[3]胡壯麟,劉潤清.語言學教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