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蕤,丁 瑩
(鄭州大學 旅游管理學院,河南 鄭州 450001)
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大背景下,從人們的思想觀念到決策,從紅色旅游資源的開發到產品的設計與營銷,都需要創新意識,而產品創新則是旅游產業運營的起點,必須用全新的理念和思路開發具有參與性、文化性、多樣性、享受性、知識性的紅色旅游新產品,對促進景區的可持續開發、推進旅游目的地產業和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本文將以河南新縣紅色旅游為例,分析新縣紅色旅游產品市場現狀及創新的優劣勢,從而提出轉型期新縣紅色旅游產品創新策略,以實現新縣紅色旅游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產品創新研究最早源于西方經濟學中,由美國哈佛大學教授約?阿?熊彼特于1912年提出的“創新理論”.熊彼特提出,所謂創新就是建立一種新的生產函數,就是一種從來沒有過的生產要素與生產條件的新組合[1].
繼創新理論的提出,國內學者對旅游產品的創新進行了一些研究,包括旅游產品類型的調整、,旅游線路的創新與開辟、旅游項目的開發以及整個旅游產品框架結構的發展創新等.黃沛等將產業結構升級理論應用于旅游消費結構中,指出旅游產品的開發創新是旅游消費結構升級的根本原因,并從游覽產品、娛樂活動、旅游商品等方面進行產品創新[2].張素梅以北戴河為例,指出傳統旅游目的地必須創新開發專項旅游產品,才能實現持續創新和發展[3].彭華則強調,旅游產品的開發應注意旅游地文化的挖掘,從而增強產品的市場競爭力[4].邱文華通過分析當前旅游產品開發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旅游產品開發與創新應有以下幾個方面的考慮:一是因地制宜,二是分析消費者的需求和欲望,三是準確的市場定位,四是發展延伸產品、增加產品附加值,五是延長產品生命周期[5].
作為“河南省文化改革發展試驗區”,河南新縣因“紅”而厚重,但產品創新開發的滯后性導致其發展面臨制約因素.
2.1.1 國家政策支持
在中央確定的“1231”紅色旅游工程中,新縣被列入全國12個紅色旅游區和30條紅色旅游精品線之中《.2004—2010年全國紅色旅游發展規劃綱要》中提出要以鄂豫皖交界地區為中心,建設“千里躍進,將軍故鄉”為主體形象的“大別山紅色旅游區”;此外,《河南省發展紅色旅游規劃綱要》確定指出要將以新縣為中心的“大別山紅色旅游區”培育建設成為河南省兩大重點紅色旅游區之一.
2.1.2 紅色旅游資源豐富
據統計,新縣作為全國著名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境內共有7處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12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更達300余處.新縣作為“將軍縣”,豫鄂皖革命根據地首府、劉鄧大軍千里挺進大別山的落腳地均坐落于此,留下了徐向前、鄧小平、劉伯承等老一輩革命家的戰斗足跡,走出了許世友、李德生等43位共和國第一代將軍,素有“將軍搖籃”的美譽.
2.1.3 廣大的潛在客源市場
紅色旅游是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主要客源來自青少年學生和經歷過戰爭的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河南作為人口大省,擁有廣大的潛在客源.同時各種政治紀念日和重大活動的影響,使紅色旅游受到前所未有的青睞.
2.2.1 產品開發單一,缺乏知名品牌
縱觀新縣紅色旅游產品,大多以簡單的文字圖片展示和櫥窗式的文物陳列為主,開發層次低,參與性差單調乏味.而極具特色和開發價值的紅色旅游資源仍缺乏合理有效的包裝,尚未開發參與性強、高層次的體驗式旅游項目,沒能形成復合型的紅色旅游產品.此外,新縣紅色旅游影響力僅限于周邊范圍之內,沒能像延安、西柏坡等地形成知名品牌,缺乏旅游精品.而相關旅游企業,大多規模偏小,缺乏市場競爭力和相應的抗風險能力,尚未建立龍頭和品牌企業.
2.2.2 缺乏科學統一的管理,旅游從業人員專業素質不高
縱觀新縣整個紅色旅游市場,缺乏統一協調的管理機構,市場機制不靈活.高層次的規劃、策劃、市場開發和管理等專業型人才嚴重缺乏,導游員、講解員服務意識和專業知識不足,千篇一律,死記硬背,不能充分展示當地紅色旅游文化特色與內涵.
2.2.3 資金短缺,基礎設施落后
新縣作為坐落于大別山區的革命老區,經濟發展水平相對滯后,財政收入不高,加之受自然、技術、交通、勞動力素質等條件的限制,投資環境相對較差,導致缺乏足夠的資金對紅色旅游資源進行整理、挖掘、開發和升級改造.此外,通訊、住宿接待、購物、交通等基礎配套設施不完善,尚未構建吃、住、行、游、購、娛一體化的綜合服務體系.
新縣的紅色旅游產品創新條件得天獨厚,卻面臨眾多現實問題.對此,必須堅持以市場導向為前提,突出特色,“紅”“綠”相間,協調發展,從而實現新縣環境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全面發展.在此基礎上,提出新縣紅色旅游產品創新開發對策和方式.
3.1.1 “面”創新——注重資源整合,加強紅色旅游區域合作
新縣地處鄂豫皖三省交界,應結合優勢地理區位,積極內引外聯,實行跨區域合作開發,凸顯“大別山紅色旅游區”的整體優勢.而綜合考慮新縣所處區位條件、文化底蘊、資源吸引力、目標市場等要素,將其定位為“鄂豫皖紅色首府”,突出其精品重點及資源優勢,便于宣傳與營銷.
3.1.2 “線”創新——優化旅游資源布局,打造產品組合
根據紅色旅游資源分布的空間狀況,可圍繞“一個中心,兩條精品路線”來打造新縣紅色旅游精品——緊緊圍繞“紅色首府”新縣縣城這個中心,規劃打造縣城——泗店——田鋪將軍故里游和縣城——箭河——陳店——郭家河——卡房革命歷史文化長廊游兩條紅色旅游精品線.
此外,基于分期開發和滾動發展的原則,新縣將新集鎮紅色旅游區和許世友將軍故里游覽區作為近期開發的重點旅游項目,并隨著旅游業的發展和相關配套設施的完善,將民俗村吳煥先故居、高敬亭故居、白沙關暴動舊址的規劃和開發等作為后續開發項目,從而實現漸進式發展.
3.1.3 “點”創新——深度發掘內涵,突出規劃重點
根據旅游發展戰略和市場需求,新縣紅色旅游產品創新應突出重點人物和重大事件.將特色融入精品,以精品展示特色,立足資源優勢,初步打造許世友將軍故里、分局舊址、博物館、烈士陵園等四大紅色旅游精品景區.
3.2.1 科學規劃,深度開發
新縣紅色旅游形象定位應依托城市的文化底蘊和文化內涵,以“風云大別山,紅綠總相宜”作為整體形象定位,以“蘇區首府、千里躍進;將軍搖籃、紅軍故鄉;浴血長征、革命老區”作為主題定位,準確反映新縣紅色旅游特色,深層體現新縣文化.
在深度開發旅游產品的過程中,可借助一些現代的展示技術如聲、光、電等,使展覽栩栩如生又富于科學性.除了組織游客參觀革命遺址,還可根據當地歷史事件記載制作短片視頻加以播放,并排練有關當地歷史人文事跡的歌舞表演,給游客們以視覺上的真實體驗,并可邀請游客們親自體驗參與,真實地再現當時紅軍與百姓生活的場景,豐富游客們的旅游生活.
3.2.2 紅綠結合,混合開發
新縣紅色旅游資源開發價值相對較高,因此,新縣旅游未來的發展目標和大方向應依托于境內獨具特色的紅色旅游資源,將自身打造成為鄂豫皖紅色旅游區域的核心景區和河南省紅色旅游發展的名牌產品.
同時,新縣地處亞熱帶和暖溫帶過渡的大別山區,四季分明,氣候宜人,降水豐富,物種多樣,生態環境優良.境內層巒疊嶂,河溪縱橫.以紅色旅游資源為開發重點的新縣地區,應充分利用其生態旅游資源,大力開發金蘭山國家森林公園等自然風光旅游景區資源,打造茶葉園、銀杏園等生態農業景區.依托境內綠色旅游資源,還可開展以采茶、垂釣、摘板栗為內容的田園游、農家樂、自助游等活動,讓游客在感受紅色歷史教育的同時,充分體驗回歸田園、享受自然的樂趣,按照“以紅帶綠、以綠托紅”的旅游開發思路,堅持紅綠結合,混合開發,力爭把新縣打造成鄂豫皖紅色旅游旅游區域的核心景區和省內重要度假休閑勝地.
3.2.3 區域合作,聯合開發
新縣應加強與周邊省、縣、市和各景區的聯合,構建“大別山地域旅游綜合體”,力求形成“資源共享、產品互補、客源互送、線路互通、聯點成線、串線成網”效應,并致力于將自己塑造成為“綜合體”的核心區域.同時,要加強與武漢、信陽、鄭州等主要客源市場,包括旅行社、相關政府部門及景區管理部門的合作,充分發揮地處鄂豫皖地帶的核心作用.
3.2.4 基礎建設,保障開發
在提高經營管理水平和服務質量方面,政府必須加強引導,建立健全旅游管理體系,加強旅游相關管理及服務人員的培訓工作,提高從業人員服務水平和服務意識,也可向其他紅色景區借鑒“銀發導游”的做法,組織老紅軍離退休干部作為景區講解員,從而提升講解質量和講解效果,從多方面提供精益的產品和專業化的服務.此外,完善區域內交通設施、提高公路路面質量,適時開通主要客源地市場至新縣各大知名旅游景區的旅游直通車,加強對景區賓館飯店、旅游交通工具等的安全檢查,對當地星級飯店、農家特色餐飲包括旅游景區內部的食品衛生進行安全監控并定期檢查,保障游客出行安全.
3.2.5 加強營銷,創新開發
首先,把握宣傳時機,不僅可在國慶節假日等特殊時機充分營銷,還要充分把握對紅色旅游資源景區的日常、系統、整體的宣傳.其次,結合民俗、節假日等舉辦文化節、歌唱比賽等活動,積極參加各種旅游節慶和會議,充分推介凸顯新縣紅色旅游特色的旅游產品和精品線路.此外,要結合不同客源地市場消費者的接受信息特點,運用不同的宣傳媒介,包括當地的電視、電臺、網絡等進行推介宣傳.例如2006年,中央電視臺《搜尋天下》欄目攝制組專程趕赴新縣制作的《尋訪列寧號》、《深山老人》、《古道上的毛鋪村》3期旅游宣傳專題片,引起了社會上的強烈反響,掀起了鄂豫皖革命老區參觀旅游的熱潮.最后,新縣紅色旅游景區之間應加強協作,互為媒體,互相宣傳,使游客能快捷便利地了解其他景點的信息,從而延長逗留時間.
創新是旅游業發展的靈魂,是振興旅游業的關鍵因素,也是一個不斷發展前進的過程.作為“鄂豫皖紅色首府”,河南新縣在紅色旅游產品創新過程中,必須緊扣“紅色首府、將軍故里、綠海新縣”三大旅游品牌,科學規劃,深度發掘內涵;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完善人才體系;加強宣傳營銷的多樣性,從點、線、面三方面對新縣的紅色旅游產品創新開發提出可行性對策,從而推動新縣紅色旅游的可持續發展.
〔1〕熊彼得.經濟發展理論[M].中國商業出版社,2009.
〔2〕黃沛,等.基于消費結構升級的旅游產品創新[J].商業時代,2009(6).
〔3〕張素梅,索虹.傳統旅游目的地旅游產品創新對策——以北戴河為例[J].市場論壇,2009(1).
〔4〕彭華.關于旅游地文化開發的探討[J].旅游學刊,1998(1):43-46.
〔5〕邱文華.關于旅游產品開發與創新的若干思考[J].江西財經大學學報,2005(6).
〔6〕徐仁立.中國紅色旅游研究[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10.
〔7〕侯冰.新縣發展紅色旅游的SWOT 分析與對策[J].沿海企業與科技,2008(8).
〔8〕王忠武,梅毅,戴木才.開發“紅色旅游“的幾點思考[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4(9):24.
〔9〕崔鳳軍.中國傳統旅游目的地的發展與創新[M].北京.中國旅游出版社,2002.
〔10〕魏小安,馮宗蘇.旅游產品的基礎、條件與創新[J].中國旅游年鑒,1991(6):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