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艷秋
(赤峰學院 教育科學學院,內蒙古 赤峰 024000)
所謂教學的“有效性”,主要是指通過教學活動使學生所獲得的具體進步或發展.它和教師付出多少辛苦和努力,不完全是正相關的關系.阻礙和壓抑學生發展的教學,無論教師再努力、再辛苦也是徒勞的.所以說,有效性教學或教學的有效性就是指教師遵循教學要求,以盡可能少的時間和精力或其他投入,取得盡可能大的教學效果.記得這樣一個典故:唐朝詩人常建聽說趙嘏來到蘇州,斷定他一定要去游靈巖寺,就先在寺前寫了兩句詩,趙嘏看到以后,便接在后面加了兩句,和成一首完整的詩作.人們認為常建寫的不如趙嘏的好,就說常建這種做法是“拋磚引玉”.后來就用以比喻自己先發表粗淺的意見或文章,目的在于引出別人的高見或佳作.即“拋出磚去,引回玉來”.試想如果教師的教學能夠達到“拋磚引玉”效果的話,極可稱謂是教學有效性的上品.教育上所謂的“青出于藍而勝于藍”也是這個道理.
教學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學效果也不是立竿見影的.顯性的作用我們可以看得見,如,掌握多少知識、形成哪些技能、以及在運用知識的過程中的理解力、思維力的發展程度等.但隱性的作用也是我們不可忽視的,如,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變化和形成.把知識技能傳授與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形成結合起來,“改變課程過于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是我們課程教學所追求的目標.由此,保證實際教學的有效性,促進學生身心和諧發展,進而形成一個完整的人格,是我們教學追求的高境界.具體做法,我認為應從以下三方面入手.
教學目標是預期教學活動所達到的結果或標準,主要描述學習者通過教學活動后在學習上所產生的預期行為變化.所以教學目標也稱為學習目標,是對學習者通過教學以后將達成學習狀態的一種具體的、明確的表述.由此可見,教學目標所闡釋的是學生通過學習后獲得的知識能力方面的變化.教學活動追求什么目的,要達到什么結果,都會受到教學目標的調節和制約.可以說,教學活動是圍繞著教學目標而展開和實施的,教學目標指導和支配整個教學過程.正確、合理的教學目標,會增強其教學的有效性.
作為教學活動第一要素的教學目標一經確定,就對教學活動的各個環節、要素起著連接作用.使教師、學生、教學內容、教學手段和設施、教學時間、教學空間等各個方面的力量凝聚在一起,協調一致,為實現既定目標而共同努力.可以說,正是有了教學目標,才使教學活動的其他因素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構成教學系統并使之有效地運行.所以,符合教學目標的教學活動,才是真正有效的教學.
教學目標作為預先規定的教學結果,是測量、檢查、評價教學活動是否有效的尺度或標準.為了更好地實現教學目標,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應該清晰、明確的把教學目標展示出來,充分發揮教學目標的測量、檢查和評價功能,并采取措施把教學目標作為激發學生學習的動力,促使學生產生達成目標的強烈愿望和積極的情感.教師還應當研究學生的興趣、動機、意志、不同知識基礎和能力水平等等學生所表現出的個別差異,找出教學目標和教學活動及學生發展之間的契合點,優化組合教學的各個要素,實現教學的最大效益.
總之,教學活動的結果與教學目標能夠契合、完付,是教學有效性的真正體現.
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程度是衡量教學有效性的重要指標.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表明學生對教學的關注、興趣和通過教學活動獲得發展的愿望.推動學生參與到教學中來,使每個學生在課堂上都能暢所欲言,充分發表意見,說出自己的想法.這樣的教學一定是有效的.大家知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夠積極思考并大聲地說出思考的過程及結果,是檢驗學生是否真正掌握知識、理清學生思維脈絡的重要學習方式.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學活動過程中建議教師應盡量把學習的權利交給學生,讓學生承擔學習責任.參與教學是培養學生學習能力和學習責任感的重要手段,讓學生參與教學活動,體驗、經歷整個教學進程,在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中,感受、體驗、領悟知識,發現意義,不僅能使學生深刻的掌握知識技能,而且還能夠激蕩情感,調動智力情緒,獲得情理相容、智能和情感相互提升的教學效果.
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參與體驗教學,很重要的是需要創建良好的環境氛圍,有關這一點我們可以從美國人的“漁場教育”理念得到啟示:“漁場教育”是一種以學生“自主建構”為核心,構建以“生命化”、“生活化”和“生態化”為基本特征的學習環境的教育.首先是創設“漁場”,包括心智、情意、氛圍、交往、問題背景、學習條件等方面.“漁場”的創設應盡可能從學生的現實生活、從學生今后的發展出發,有針對性地創設出融真實性與典型性為一體的和諧環境,盡可能用環境喚醒學生的生活經驗,達到兩者間的和諧統一.然后在所創設“漁場”中進行活動.在“活動”中,把環境、行為、效果、體驗.這些教學基本事件整合起來,使“漁場”呈現出生活的豐富與鮮活,從而賦予“漁場”生命的內涵.最后達到師生之間的信息互動與整合,實現情境、情感交融,促使學生身心全面、和諧的發展.所以,讓學生參與教學,創造機會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喜悅.恰恰是實現“教學有效性”的完整體現.
讓學生參與教學,是充分發揮學生學習主體作用的重要表現.所謂主體是相對客體而言的,是指能動地、自主地從事認識、實踐活動的人.學習主體,是指學生能動地、自主地參與教學活動,進而實現自身發展.我們知道,學生雖然正處于成長變化過程中,但是作為一個完整的人,正是由于這種成長和變化使他自身具有極強的可塑性,他不但可以能動地參與教學活動,在活動中掌握知識、形成技能,而且還能夠在活動中控制自己、不斷地調整自己,完善自身的發展,并且還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去創造出適合自身發展方式和能力.這也是教學活動的實質,所以說,在教學活動中,學生是積極活動的主體,不斷發展的主體.
承認學生是學習主體是現代教學的一個重要內容,主體性是現代社會人所應必備的重要素質,是主導現代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石,教育必須培養出適合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具有獨立自主精神的、富有愛國熱情的和創造性的人,才能投身到社會主義建設這項偉大事業中去.而要真正實現這一點,必須要求在教學活動過程中,重視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提高其主體意識,培養他們主人翁精神和責任感,使他們能主動地、富有創造性地進行學習,以更好地適應未來社會發展的需要,成為推動社會歷史前進的中堅力量.
有效教學不僅要保證教學效果的有效性,講究良好的教學質量,而且還要保證教學的效率.而關注教學效率,要求教師要有時間觀念.教師在教學時不能跟著感覺走,不能簡單地把“效率”理解為“花最少的時間教更多的內容”.教學效率不取決于教師教多少內容,而是取決于單位時間內學生在知識技能、過程方法、情感態度等方面獲得協調發展的狀態或結果.
要想保證教學的高效,明智地選擇教學時間,合理地劃分教與學的時間比例是教師應該考慮的.實踐證明:分配給學生更多的教學時間,學生的成績會更好.因而教師上課需要用心琢磨和恰當運用教學語言,清楚明白地表述教學內容,做到精煉教學,把更多的時間留給學生去思考、練習、表達.
總之,想要使教學更加有效,教師必須掌握多方面的要求.不但要提高自身的教學水平和能力,而且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盡可能實現師生共同成長.實踐證明,教學目標越明確,學生學習的動力就越大;學生自主學習的程度越高,其學習積極性越高,取得的學習成績也會越好;讓學生掌握學習的主動權,學生就更愿意學習;教師對學生的學習和他們的學科流露出濃厚的興趣,學生越有可能學習;教師對教學抱有熱情會影響學生的學習等等.
〔1〕Lynda Fielstein&Patricia Phelps.教師新概念—教師教育理論與實踐[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1999.
〔2〕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3〕戴爾 H 申克.學習理論:教育的視角[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