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偉
(湛江師范學院 數學與科學學院,廣東 湛江 524048)
學校文化教育中的重要一部分就是校園文化,其建設堅持對人的關懷對于推進學校管理和發展有很大幫助,同時進行校園文化建設中對教師與學生的關懷,對于和諧處理師生關系,又是起著重要的指導作用.
我們一般認為高校的校園文化是指在學校中,強調教師與學生為一個主體,根據社會發展的需要,在長期的辦學實踐中所創造、積累的以及以反映師生共同信念的物質和精神財富的總和.校園文化包含著物質、精神和制度三個層面,其中物質層面是基礎,主要是指校園建筑等生活物質資料;精神層面是校園文化的精髓,精神支柱,主要包含了學校的精神、師生的感情等;制度層面是保障,這里包括了學校的校紀、校風,對校園文化建設有著精神上的導向作用.正是這三方面形成校園文化.學校校園文化具有自身的特征,這些特征主要體現.
作為學校精神生活的寄托的校園文化可以說存在于學校的每一個角落,它處處都在學校這個環境中體現.教師與學生的日常生活學習,以及校園的人文環境都體現著校園文化,也受校園文化的影響.校園文化以學校的物質條件為基礎,這個外在的文化體現在校園建筑物的設計等方面,只有良好環境,才會使得校園里的人得到和諧發展.穩定的校園文化形成以后,不是靜止不動的,它也要隨著社會的進步而發展,隨社會形勢的變動,社會功能的重要性也就決定了校園文化的任務,以及負于校園的使命.校園文化要不斷的深入校園里的“人”的思想中、生活在,使校園人的思想境界得到提高.只有優秀的文化沉淀在校園中,才會使得學校得到良好的發展.師生的道德養成與道德行為的實踐都反映在學校這個文化環境中.在學校的教室、宿舍和校園環境進行輿論宣傳,使得校園文化不斷地積累,使校園文化綜合發展.只有當校園文化發展到相當高的程度,經過由量的轉變到質的轉變,才會使學校整體上得到提高.我們所提出的校園文化只是一種理想的狀態,現實生活中的校園文化對人的關懷還是不足的.
現在國內許多學校文化建設都是看重對學生的教學管理,關注的是學生的成績,觀注學生的業余生活.文化建設上把對人的關懷放在對學生管理上,忽視了校園文化的特色.作為學生主體,在學校里生活,是要有自己的個性,而這是應該在新時代的價值標準和學術水平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校園文化建設與行政部門的設置相分離,教育者卻是置身文化建設之外,學生又被孤立其中,正是多方面的原因的共同作用下導致了校園文化的特色的缺失.校園文化整體發展現狀一定程度上忽視了學校自身的特點和淵源歷史,學校一味的追求校園物質層面建設,實體文化建設.最終,導致了校園文化建設趨于一般化,沒有了特色,失去了自己的特色校園文化.
一些學校的校園文化建設重視追求校園基礎設施建設,只重視校園的外在環境,一定程度上忽視了對人的關懷,忽視了校園文化的精神層面的建設.這樣的情況必然導致校園文化建設單一形式化,師生的道德素養缺失.相對比,世界很多高校其實并沒有現代的建筑,奢侈的基礎設施,可是確實有著久遠的建校歷史,有著身后的人文氛圍,進入學校就能感覺到學校的人文氣息,甚至是整個校園環境都散發出它的歷史,它的身份.那就是大學“人”的文化.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的價值觀、道德觀等思想觀念都到社會的影響,一些學校中,學生受外來思想的沖擊,致使其價值觀更加的功利化.出現了一個問題,校園里的“人”的個人功利思想的產生,由于人的本性中有著利己的特性,受到外來思想的沖擊,使其自私的本性被釋放出來,為社會、集體和他人的奉獻的公利思想的淡化.直接導致了文化建設和觀念建設中變得更強的功利性和目的性.校園中部分人冷淡的人際關系加之相互抵制他人的功利思想,缺乏責任感和團隊精神.使得校園文化建設中出現了諸多的阻礙,影響了校園文化建設進程,更使校園文化建設趨向功利化.
高校校園文化建設中,很多學校都是把文化建設這項功能賦予了學生管理部門,沒有真正的和作為教育者的教師協調同步進行,教育者在學生管理與思想道德方面對學生進行灌輸式教育,模型式管理的管理教育,學校、教師和學生不能形成一個校園文化的共同體,彼此互相抵制.這個過程中,學生管理部門并沒有相當注重文化建設功能和導向功能,致使師生生活學習條件得不到認同,教師在這樣的環境里工作,學生在這種管理中生活、學習,后果就可以預見到了.校園文化建設只注重辦學方向和培養目標下,通過教育教學活動的管理手段與學校的專業設置,師資配備、課程開設雖然可以相結合,但是并沒有把校園文化建設放在整體辦學方向整體背景下來操作實施.學校的專業設置,師資、課程開設都在一定程度上與校園文化建設分裂了,極大地限制了校園文化功能的發揮.
無論是初級教育,還是高等教育,以人為本都應該是其現代學校教育教學目標的基本理念之一.而作為科學發展觀核心的以人為本原則,應用于學校的教學管理中,就是要看其是否有效合理的對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的尊重,是否體現出教育管理思想中“人”的關懷.學校在教育工作中必須認識到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對象是學校的師生,首先這里體現的就是“人”.因為處于學校氛圍中人僅僅是在學校環境中生活,也是有著社會屬性的,這就要求學校管理教育要滿足師生發展的社會屬性,作為一種教育管理思想,管理工作中必須認識到,學校里的教師或學生首先是個體“人”,學校的管理就是要符合和滿足“人”的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的合理發展.
校園文化建設中以正確價值導向為基礎,校發展的總體規劃融入其中,使校園文化建設作為學校發展的重要內容.校園文化建設包含了物質層面文化、精神層面文化和制度層面文化的建設.校園文化建設要想全面、和諧發展,發展成為有機整體,必須通過引導、完善、激勵、堅持的和諧育人的方式,棄除校園文化建設中的糟粕思想,實現校園文化的全面和諧發展.和諧的校園文化建設需要建設校園文化建設,積極合理開展學深管理工作,在堅持正確社會價值取向同時,完善校園文化發展的內容,最終實現校園內師生的合諧發展.
校園文化中包含著文化的繼承、文化的融合、和文化的創造、發展的幾項功能.要實現校園功能就要不斷的創新.創新是校園文化的生命力所在,要緊跟時代步伐,與時俱進.在中國國情影響下,堅持現代化的管理,提升校園文化水平,緊密與社會結合,關注師生發展.只有做到這些才會是校園文化得以創新,持續發展.
校園網和建設要想具有持續性,就要理念優先,踐行校園文化精髓.在進行校園文化建設時必須堅持以人為本的基本原則,做到時刻關懷“人”,以師生的良好發展為目標,實現校園文化可持續發展.由于,文化的建設不是短暫的,而是一個長期的、深遠的文化建設過程.校園文化建設要能夠合理、穩定地前進,要在可持續發展原則下,對校園文化的后勁有合理的認識,促進學校和諧發展.大學校園文化的構建和創新是以校園精神和辦學理念為主導思想,這就要求堅持可持續發展原則,讓學生各種行為文化活動在校園文化精神中體現出來,使學校文化內化為師生的共同道德素養,形成共同追求的目標,使學校逐步形成新的、與時俱進的校園文化.
要實現校園和諧發展這一過程,就要對人合理的關懷,促進學校的精神生活和諧發展,學校各個方面協調發展,才會順利的完成校園文化建設.
馬克思認為人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綜合,在我們探討研究校園文化建設的過程中,人是重要一環,人的主體地位更是在校園文化不可或缺.師生間的精神生活要符合校園文化建設就要適應社會的發展,合理的應對與處理社會對學校的要求或學校對師生個人的要求.只有做到這樣了才會真正的做到人的主體地位的全面展現.由此,校園文化建設中的決定性因素是校園中的人的主觀能動性,這對精神層面的校園文化建設提供了精神動力.而要實現這一步,這就要求提高相關的管理部門以及相關的管理者的道德教育素養和制度制定的理論水平前提下,順應道德規律,確立師生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的的主體地位.相對教師而言,要求教師在工作中實現各種道德目標,學生要學會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是道德文化內化為自己的道德素養,在師生共同努力下完成和諧的校園文化建設目標,使得校園文化建設一步步的進入良性循環的軌道.
高校校園文化依靠一種文化氛圍的形式彌漫在校園中,對身在其中的“人”進行著潛移默化的影響,校園的文化內化為人自身精神素養,表現在道德標準和行為準則之中.眾所周知的國內外著名大學都有一種深刻的文化內涵,學校里那些優秀的校園文化傳統和獨特的校園文化精神深深地影響著學校里的每一代學生,在他們身上體現出來,使他們在不斷的奮斗中表現出獨特的人格魅力,贏得社會的承認和尊重.校園文化建設涉及到學校的每一件事,這要體現主體特定的精神.校園文化建設中應總結學校的具體工作很大程度上包含了師生良好的品質和作風的形成,積累成校園的文化底蘊.大力的宣傳、科學的評價,不僅僅要在具體工作中注意展示、還要傳播校園中的好人、好事,努力工作的教師,品德優秀的學生,這些都是形成優秀的校園文化不可缺少的.校園文化的組織實施,關鍵在于管理,學校的管理具體工作要在整個校園文化建設過程中,貫穿校園文化建設的全過程,在實踐中不斷發展和完善.
強化校園文化過程中,提倡弘揚正氣,注重文化建設中的育人功能.高校管理者要不僅僅是明確學校辦學的方向,定位學校的發展地位,制定合理的學校育人標準,協調師生關系,以共產主義接班人的高度培養學生為目標.以學生為中心,引導師生世界觀和道德素養的養成.作為教育陣地的校園,以學生為中心,在校園文環境的影響下,充分發揮育人的功能,使學生正確看待社會和人生,在奉獻和索取中尋求自己的人生目標.讓學生主動參與到校園文化建設中來,學校倡導的素質教育理念得到切實的體現.同時要想尋求發展,相對學生而言,以學生發展為根本,教育者鼓勵、支持學生校園文化建設,這是校園文化建設成功的保證.
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從精神理念的樹立到具體的布置實施,需要教學、科研、管理以及廣大學生的密切配合和共同參與.校園文化,不是對個別文化活動的概括和描述,而是以深邃的大學傳統文化為底蘊、以先進的大學精神為前提、以校園風物、規章制度等的有形文化,以及校風、校訓,道德要求為內容的隱形文化.有形文化只有具備隱形文化的靈魂,才能體現并保持校園文化的個性.近年高校校園文化建設,主要表現為一種有形文化,而校園的整體文化氛圍營造和深層次的文化精神構建等隱形文化很少得到體現.這就要求我們突破傳統的“文化活動”建設模式,建立一個整體的校園文化,要解放思想,與時俱進.在校園文化建設中,這種創新就是一種有形文化與隱形性文化的結合載體,使得高校校園文化整體到的提高,真正形成以人為本的校園文化.
〔1〕戴林富.以創新大學文化塑造大學形象[J].高教探索,2008(5).
〔2〕王革.校園文化建設——大學發展的戰略使命[J].中國高等教育,2007(13).
〔3〕劉德才.高校校園文化建設中的問題與對策[J].思想教育研究,2011(8).
〔4〕馬彥周,陳慧.可持續改進校園文化建設與管理模式探析[J].理論月刊,2008(7).
〔5〕汪潛.大學校園文化建設的實踐探索與基本思考[J].長春工業大學學報,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