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玉麒
(遼寧大學 外國語學院,遼寧 遼陽 111000)
大學階段,是一個人從青春期向成長期轉變的重要時期,這一時期生理上已經成熟而心理上卻仍處于過渡時期的不穩定狀態,自我意思的發展和自我同一性的確立,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過程中,難免會有心理不適應以及其他精神方面的困擾.就我國國情而言,大學一年級新生恰好都是90后出生,獨生子女居多,處于由范圍狹小、學習生活單一的高中邁入大學——這個小型社會開放式學習環境,面對來自學業、生活等方面的挑戰,心理經歷一場由依賴向獨立過度的演變,因此這一階段是大學生思想道德建設的重要時期,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給予極大關注引導的階段.
在廣泛展開的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大一新生存在一些群體性問題和特點:1.難以適應大學開放式自主學習.超半數的學生表示不適應大學學習方式.38.05%的學生認為上大學后最大的挫折是學習成績不理想,31.8%的學生無明晰的學習目標,僅25.40%的新生已經有良好的人生規劃;2.難以適應全新的集體環境.56%的學生與大部分同學相處的還可以;7.45%的學生則喜歡自己獨處.3.處于獨立愿望和依賴心理的矛盾中.88.80%的大一新生表示的生活費用主要來源于父母家庭供養,僅有2.02%的學生以勤工助學的方式自給自足;0.12%的學生基本上都是自己解決問題,不常與家長溝通;4.情感脆弱,易感寄托于不適當的人或物,陷入網癮或陷入快餐式戀情.在調查中僅有33.58%的大學新生認為大學組織的活動很有意義.56.65%的大學新生打算活已經開始談戀愛.針對學生自身對網絡控制能力的問題,僅有34.18%的學生表示能完全自制,15.56%的學生沉迷于網絡,完全缺乏自制能力;有超過50%的學生上網通常以玩游戲、聊天為主.
2.1 對大學新環境的適應性差,獨立欲望強烈又思想依賴嚴重
每逢新生入學之際,會發現由家長護送上大學的現象越來越普遍,家長隊伍有增加的趨勢,在新生辦理入學手續時,排隊辦理各項手續的不是大一新生隊伍,而是家長方陣.
大一新生的社會地位發生了轉變,他們體驗到了社會、家庭的尊重的同時,也感到責任與紀律的約束.入學后,原來由家長代勞的安逸生活已被集體住宿、早起做操、吃飯排隊、衣物自洗、生活自理的模式所取代.由原來的在父母照顧下改變為現在不得不自我照顧,在學習的同時,還要多參加集體活動,在活動中學會處理各種日常事務,原來的現實獨立性和依賴性之間的矛盾和反差造成了他們對以往生活方式的懷念和留戀,對新的大學生活感到適應困難.
2.2 學習目標缺失,學習缺乏主動性
多數大學新生考入大學后有一種“船到碼頭車到站”的松懈心理.學習環境的轉變,讓昔日的嬌子們失去了明確的學習目標和動機.尤其突出的矛盾是由應試教育造成的不良學習習慣無法適應新的大學的教學,這是一個從被動學習到自主學習的大轉變,沒有了中學時老師的耳提面命和家長的看護督促,許多大學新生面對知識海洋和充裕的課余時間,不知道如何利用時間和從何學起,難免會產生困惑、迷茫.
2.3 網癮問題嚴重
我國的學生中普遍存在網癮問題,從上述調查數據可以看出大學新生的網癮尤為嚴重,逃課、長期上網、打游戲這大有人在;隨著時代的發展,手機上網已成普遍趨勢,這是因其對學習不適應,不擅與人溝通,生活空虛造成.
2.4 自我意思過強,難以適應集體生活
調查數據顯示大一新生學生中74.6%為獨生子女.自我為中心的現象比較嚴重,因缺乏良好生活習慣,和對他人的包容.因此大學新生在開始集體住宿生活時往往不適應,經常會出現室友間相處不融洽,導致矛盾集中上升,需要介入調解.
2.5 對新的人際關系的不適應
對于步入高校的學子們而言,大多數是遠離熟悉的家鄉、親人、遠離了親人的呵護與關愛,在新的陌生的環境里過著集體性生活,他們要學會與人相處、學會獨立、要適應集體生活,在奔忙中,情感起伏不定,常常處于一種失落狀態,有失落和挫折感.在大學,新生交往的可選擇性和自由度比中學有了明顯擴大,但是由于心理的閉鎖他們之間的交往并沒有中學融洽,處理人際關系相對困難.還有,戀愛問題也提及議事日程.大學生正處于青春期,生理上已逐漸成熟,心理上也會產生對異性交往的興趣和渴望,但很難處理和把握好友誼、學習、愛情的關系和分寸.同學的戀愛和自己面臨的戀愛,是人際關系變得更加復雜.
針對大學新生的思想特點和易出現的問題,應采取的有針對性的引導措施
(1)開展廣泛的學前教育和專業教育使其明確學業的努力方向
入學時期請經驗豐富的專業課老師和有一定威望、經驗的學生干部與新生進行交流.凸顯教師的解惑作用,僅在必要時給予相應的引導,既幫助新生適應新的校園學習和生活,又可解決了新生人際交往的問題并逐步其自主精神.向新生介紹學習方法,引導學生認識到學習對于自身發展的重要性.
(2)加強校園文化建設,開展豐富多彩的課余文化活動使其對新生的思想成長起到潛移默化的熏陶作用,加強新生群體意識.
通過開展喜聞樂見的各種文藝和體育對抗賽.調動全體新生參與進來,使其娛樂其中,調節身心.從而使新生熱愛大學生活,在活動中獲得集體榮譽感和歸屬感.使其自覺抵制網絡的虛擬性、誘惑性,避免成癮而喪失自我.
(3)從分發揮新生干部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作用,形成學生——學生干部——輔導員的網絡式合力,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4)及時心理普查,重視提高新生心理適應能力
在相關調查中發現,一個人的成功中情商和逆商所做的貢獻占到了70%,智商僅為30%,可以說誰有更好的心理適應能力,誰就能更快更好地適應大學生活,誰就能走好了大學里堅實而重要的第一步.所以,在心理意識上要求學生要做到角色的認可,同時加強培養學生對學校的認同感,這是提高學生從心理上適應學校的重要環節.學會了解自己的長處,從而更快的調整自己的心態,適當降低自己的期望值.做好學生的普查工作,配合好學校心理健康咨詢室,從而建立系統全面的心理健康的檔案,開展開以“不斷提升自己適應大學新生活”為主題的心理健康專題教育課.重點是關注家庭經濟條件困難或有其他特殊困難的新生心理狀況,及時發現心理異常的學生,并及時將這種問題解決在萌芽之中.
(5)重要培養新生人際交往能力
作為一名合格的大學生,必須提高人際交往能力,培養自己的團隊合作意識.現代社會生活中越來越重視團隊合作,大多數事情都要依靠集體、團隊的力量才能完成.讓他們主動把握交往機會,從中學習與他人溝通的技巧,采取主動方式與別人交往.提高大學新生的人際交往溝通能力,學校也應該組織學生進行團體輔導教育,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戀愛觀,更好的有利處理各方面感情問題.在平時生活中做到三主動:即主動關心和幫助別人,主動與同學溝通交流,主動承擔公共服務性勞動.
(6)進行及時的職業生涯規劃引導,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
在新生階段注重綜合能力的培養十分必要.現代社會對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人才競爭更多地表現為綜合能力的競爭而絕對不是專業知識的競爭.首先,建議將就業指導中有關職業生涯規劃的部分提前在新生中進行.為大一新生開設專題講座,進行“大學生涯規劃”引導和“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其次,可以通過開展積極向上,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營造和諧校園文化氛圍,讓大學新生重視自身綜合能力的培養,在活動中施展自己的才華,努力把自己培養成為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
總之,高校學生管理工作者應當引起對新生在適應階段存在問題的重視;同時要根據大學新生的自身特點,采取有針對性的教育方法,幫助新生順利渡過困惑期,為他們今后的學習與生活創造良好的條件.
〔1〕郭淑華.大學新生適應性教育的實踐與探索.中國青工教育,2006(03).
〔2〕汪國琴.大學新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效途徑的探索.思想理論教育(上半月綜合版),20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