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井水
(赤峰學院 初等教育學院,內蒙古 赤峰 024000)
地球的進化與發展產生了人類,人類的生存與發展又創造了環境.人類與地球及環境的關系恰如毛與皮,皮之不存,毛將焉附?然而,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正在遭受臭氧層破壞、溫室效應、酸雨蔓延、生物多樣性銳減等“環境綜合癥”的困擾.人類在治理和改善環境的同時,更要提高全人類保護環境和可持續發展的思想意識,尤其是對中小學生的環境教育更為重要,因為今天的中小學生,明天就是社會的主人.而作為承擔中小學師資培養的師范類高校在教育教學中實施環境與可持續發展教育具有舉足輕重的重要意義.
人類自工業革命開始,大量機器的使用就蘊育著環境問題產生.二十世紀中葉倫敦煙霧事件為代表的世界八大公害事件引發了人類第一代環境問題,到了八十年代通過衛星監測到南極上空出現了“臭氧空洞”,以及相繼的溫室效應、酸雨蔓延等引發第二代全球性環境問題.如果說人類第一代環境問題是一種傳統的、可視的、損害易估的環境污染,那么第二代性環境問題是一種非傳統的、不易察覺的、有一定潛伏期的、污染損害難估的、廣域性的甚至是全球性的環境污染與破壞.人類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雖然環境問題已引起了國際有關組織關注和各國政府的重視,但卻沒有從根本上得到解決,相反近幾年來全球性的環境問題更加日趨嚴重.地球“環境綜合癥”更加趨于惡化.
據聯合國環境署提供的材料,目前十大環境因素困擾著地球:由人類大量生產、使用氟利昂(CFCS)、哈龍(Halon)、氮氧化物等氣體排放擴散并滯留在平流層中,在紫外線輻射下發生光解,產生的活性基團與臭氧反應而消耗大量臭氧,最終導致臭氧濃度下降,致使臭氧層被破壞,便出現了臭氧空洞;由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過度排放而導致溫室效應加劇,全球變暖;由化石燃料(煤)的大量使用,二氧化硫等大氣污染日趨嚴重,使酸雨快速蔓延,全球森林面積銳減,生物多樣性破壞和遺傳多樣性減少,珍稀動植物瀕臨滅絕;濫墾濫伐導致土地沙化、荒漠化加劇;城市污水未經處理就排放,使得江河湖泊污濁不堪;由城市垃圾造成的固體廢物污染令人觸目驚心等.
然而,上述問題往往又是密切聯系,互為因果的.它們的交互作用使地球環境受到了來自水里、陸地乃至空中的立體破壞,大大超過了地球的自凈能力和“自衛”能力,致使地球遍體鱗傷,百病纏身.這些“環境綜合癥”幾乎都與人類生產、生活活動密切相關,人類破壞了環境,環境反過來已對人類的生產、生活和生存構成了直接的威脅.
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環境教育已在我國各地中小學開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積累了很多經驗,對于環境知識的普及、環境意識的提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長期以來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學校的環境教育往往單一關注環境問題的存在與產生,而忽略了相應的價值觀與技能的培養,在培養未來公民正確的環境倫理觀和社會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的責任感,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等方面尤顯薄弱.2003年教育部決定將環境教育正式納入中小學課程.這一舉措將為環境教育在中小學的開展提供組織和機制上的保障,有助于培養中小學生的環境憂患意識和可持續發展的觀念﹐樹立正確的人口觀、環境觀和可持續發展觀﹐促使他們從關心身邊的環境問題入手﹐積極采取行動﹐共同創造可持續的未來.作為培養小學教師的高校師范專業,尤其是與環境有著千絲萬縷,密不可分的化學學科,在教學中貫徹可持續發展教育理念,不但能夠促進化學教學活動的開展,提高其教學效果,而且對于培養未來小學教師的可持續發展意識和技能,具有著重要意義.
化學的教學內容中大量存在與可持續發展理念聯系緊密的教學內容,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可以充分利用這些教學內容,將環境保護、科學發展與人類的可持續發展相聯系進行教學,將教材中涉及的知識點與現實社會生產、生活結合起來,從中滲透環境、人口與化學學科的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知識教育,同時更要注重培養學生終身學習和終身發展的可持續發展的思想與能力.例如在進行化石燃料知識點的教學中,除了講授石油的組成、性質及特點以外,還注意要求學生掌握石油的煉制、加工過程,包括石油的分餾、催化裂化以及裂解.在此過程中,針對當前能源短缺(我國消費的石油一半以上依賴進口)與化石燃料產生污染的問題(介紹我國目前能源結構中仍然以煤為主而造成的大氣污染,如北京、河北等地區的霧霾天氣)組織學生進行專題討論.在教學中重點強調化石燃料綜合利用的意義,通過多媒體及網絡教學,使學生了解利用石油裂解產物乙烯,可以制取哪些重要的化工產品,在其中引導學生開拓思路,分組討論如何進行化石燃料的綜合利用,并盡可能形成與環境的和諧統一.再如講授重要有機高分子的合成方法與應用時,結合人們生產生活因大量使用聚氯乙烯和聚乙烯等塑料而造成的“白色污染”并難以降解的問題作為案例,因為它也是當前國際環境和化學領域面臨的重要難題.在如何處理方面,結合教材中的知識點和有機化學反應機理,引導學生從高分子鍵的斷裂方面入手,提出當前受到廣泛重視的生物降解材料,其原理就是根據高分子材料內含有很多鍵,廢棄后,可以通過相應物質的加入產生化學反應,使高分子鍵斷裂,從而完成降解過程.這樣,進一步培養學生能用化學所學的知識去解決生產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的能力,為保護環境及人與自然的可持續發展奠定一定的基礎.
可持續發展教育理念認為,教學不但要教會學生科學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可持續發展的意識,幫助學生形成可持續發展的思想.俗話說理念決定行動.可根據當前給人類帶來巨大影響的各種環境問題,組織學生從化學學科的角度,利用所學的知識對其進行解釋和分析.例如城市中廣泛存在的大氣污染(如北京、河北等地區的霧霾),讓學生探討大氣污染物主要有哪些,產生的來源、危害以及人類應該采取何種手段和措施進行治理.另外,根據國家環保部頒布的大氣顆粒污染物新的標準,要求學生了解新的標準(PM2.5)和原來的標準有什么區別,為什么要執行新的標準.在此過程中,教師可以進行引導,鼓勵學生多查閱資料和社會調查(組織學生到環保部門參觀新標準的大氣監測站),廣泛了解,深化認識.這樣,不但培養了學生主動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對知識的綜合運用也是一個大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從思想上培育了學生可持續發展的教育理念.通過這些活動的開展,建構了學生在環境、社會生活以及可持續發展多方面教育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和參與社會的主人翁意識,培養了學生終身學習和終身發展所需要的探究精神與能力.
可持續發展教育的重要目的在于培育可持續發展意識,最終達到人與人的和平,人與自然的和諧的教育理念.在化學教學活動中,教師需要結合學科特點,根據當前人類所面臨的人口問題、資源問題和環境問題等,把不斷喚醒學生的憂患意識和可持續發展的內在情感作為重要的教學目標,如講有機污染物時,給學生講述《關于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的斯德哥爾摩公約》(簡稱“POPs公約”),補充關于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從1995年開始,組織開展了對滴滴涕、六氯苯、氯丹、滅蟻靈、毒殺芬、七氯、狄氏劑、異狄氏劑、艾氏劑、多氯聯苯、二惡英和呋喃等12種POPs的性質、危害、控制措施和機制的評估工作,其后,做了大量的工作,在國際社會的共同努力下,2001年5月22日-23日在瑞典斯德哥爾摩舉行了外交全權代表會議,通過了《關于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的斯德哥爾摩公約》(簡稱“POPs公約”).這是繼1987年《保護臭氧層的維也納公約》和1992年《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之后,第三個具有強制性減排要求的國際環境公約,也是國際社會對危險化學品采取優先控制行動的重要步驟.這樣不但使學生掌握和了解可持續發展的相關知識和國際行動,還進一步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培育學生參與可持續發展行動的主動性.
總之,人類的發展需要教育,要實現人類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尤其需要以可持續發展理念為指導的教育.中小學階段又是人生教育的重要階段.化學學科與環境、資源及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等密不可分,作為培養中小學師資的師范類高校,在化學教學中加強可持續發展教育,對于促進全人類可持續發展理念的形成將發揮著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