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靜 練媛媛
(上海市黃浦區瑞金二路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 上海 200020)
腦卒中患者中約有40%有不同程度的后遺癥[1],抑郁的發生率也有21%~47%[2]。我們研究心理干預對腦卒中患者康復訓練接受的影響,從而排除不良因素,提高康復效果,結果如下。
2011年11月-2012年7月黃浦區瑞金二路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就診的腦卒中患者為樣本源,選擇100名符合納入標準的腦卒中患者,隨機分成實驗組50例和對照組50例。實驗組平均年齡(65.88±3.25)歲,對照組平均年齡(63.26±4.68)歲。納入標準:①首發腦卒中患者;②年齡在45~85歲;③僅有肢體障礙無認知障礙的患者。排除標準:①有智力和認知障礙者;②有精神病家族史者;③失語失認及不能配合調查者。
兩組患者均進行常規的藥物治療和康復訓練。實驗組增加由經過培訓的護理人員和康復師對其進行心理指導和心理干預。第一步在患者首次入院時進行生活自理能力及心理評估,采用問卷方式掌握患者卒中后的主要心理問題,和有可能影響康復的潛在因素。第二步在每次康復的過程中糾正不良因素引起的不良情緒,將患者心理向積極方向引導。
兩組患者分別在干預前、干預后(康復訓練療程結束)采用抑郁自評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和日常生活活動能力(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ADL)進行評估。
1.3.1 心理狀況評估
抑郁自評量表能相當直觀地反映抑郁患者的主觀感受,主要適用于具有抑郁癥狀的成年人,SDS把20個項目得分相加即得到粗分(raw score),通過公式轉換Y=int (1.25 X),即用粗分X乘以1.25后,取整數部分,既得標準分(index score Y)。該量表的Pearson相關法相關系數為0.78,Spearman氏相關法相關系數為0.78,證明了SDS的臨床有效性[3]。
1.3.2 生活能力評估
日常生活能力量表由軀體生活自理量表和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動量表兩部分組成,評分為1~4分4級,單項分1分為正常,2~4分為功能下降;14個項目得分范圍是14~56分,14分為完全正常,>14分有不同程度的功能下降,5~10分鐘完成測試,該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數為0.97,重測信度為0.87,敏感性81.80%,特異性74.50%[4]。
干預前兩組患者SDS評分比較無差異,干預后兩組患者評分均下降,但實驗組下降更明顯,兩組比較有顯著差異(表1)。

表1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SDS評分比較
干預前兩組患者ADL評分比較無差異,干預后兩組患者評分均明顯低于干預前,但實驗組評分降低更明顯(表2)。

表2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ADL評分比較
腦卒中患者從急性期就會有不同程度的肢體障礙,有關研究表明康復的介入可以降低致殘率,改善生活質量[5-6],其功能恢復是基于損傷后的中樞神經系統的結構、功能的重組等可塑性原理,通過輸入正常的運動模式,促進患者正常運動模式的形成,達到最大的功能恢復[7-8]。然而腦卒中帶來的是身心方面的疾病,其發生和康復都與心理因素有關,心理因素在康復訓練過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腦卒中患者,身體上受到巨大的創傷,精神上也有沉重的壓力。腦部部分皮質紊亂,情緒釋放不受高級神經系統控制表現出抑郁、焦慮、行為功能退化等。由于部分患者對康復的不了解會產生敷衍,反抗,抵制等情緒,使得康復收效甚微。
腦卒中患者的心理反應比其他疾病的心理反應更為嚴重,因為其它疾病造成肢體上的損害是有一定的過程的,但腦卒中的肢體障礙是突然發生的,缺乏一個適應的過程,突然地打擊使患者很容易心理上的抑郁[9]。而心理狀態和肢體功能的康復密切相關[10]。目前的心理護理已經把患者看成一個整體在充分了解的基礎上與其交談,降低患者的心理防御,從而積極配合,完成既定的康復方案。心理干預現已作為現代康復訓練的重要的一部分,可使殘疾的影響降低到最低限度。
本研究面對面的進行心理護理,結對雙向交流,個體化的進行心理干預,收到了效果。干預的重點是掌握患者心理問題,和消除患者不良的心理誘因。目前學界對心理因素在康復訓練中的影響已有了基本的了解,但如何根據個體差異進行康復護理研究還不多,有待進一步探索。
參考文獻
[1]戢秋明, 謝良平, 程五福.腦卒中患者生活質量的多因素研究[J].國際中華應用心理學雜志, 2006, 3(4): 333-335.
[2]霍焱, 張莉琴, 張永文.腦卒中康復護理研究進展[J].護理學雜志, 2003, 18(12): 944-946.
[3]王征宇, 遲玉芬.焦慮自評量表(SAS)[J].上海精神醫學,1984, 2(1): 73.
[4]陳冬青.康復治療的早期介入對腦卒中偏癱患者ADL的影響[J].中國康復, 2003, 18(1): 45-46.
[5]鐘琴書, 陳蘭, 蔡偉良, 等.早期功能鍛煉對促進腦卒中偏癱患者康復的作用[J].國際醫藥衛生導報, 2009, 15(10):90-92.
[6]蔡雁飛, 梁繼娟.早期康復訓練對缺血性腦卒中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J].現代臨床護理, 2009, 8(5): 24-26, 30.
[7]高聰, 蒲蜀湘, 朱德儀.早期康復治療對腦卒中偏癱患者肢體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響[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01, 16(1): 27-29.
[8]南登, 繆鴻石.康復醫學[M].北京: 人民衛生出版社,1996: 208-212.
[9]張慶元, 李辰佳, 林一均, 等.腦卒中患者心理狀況與人格特征的相關研究[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 2005,11(9):701-702.
[10]曾巧美.早期康復訓練對急性腦卒中患者ADL的影響[C]//全國第五次護理專業學術會議論文匯編.北京:中華護理學會, 2006: 980-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