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岐山縣農機推廣站 王發明
2013年中央1號文件提出,鼓勵和支持承包土地向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流轉,同時也將探索建立嚴格的工商企業租賃農戶承包耕地準入和監管制度,并全面開展農村土地確權登記頒證工作。中央精神為專業合作社發展提供了動力源。那么農機專業合作社在未來的耕地流轉經營中又將扮演什么樣的角色?發揮什么樣的作用?這正是我們要探討的農機專業合作社未來的發展趨勢和對策。從現實情況看,并不是所有的農機合作組織都能有條件租賃、承包或托管土地,也不是所有的農民專業合作組織都必須發展成為農機合作組織。因為對農民專業合作組織來說,其主要目的就是通過種植糧食或經濟作物賺獲取利潤,如果擁有耕種收全套農機具的成本比雇傭農機合作組織提供服務的成本還要高,當然會選擇與農機專業合作社合作,而這也將成為農機合作組織生存與發展條件。
岐山縣2012年農機總動力達25萬kW。現全縣有農機合作社12個,其中經工商部門注冊的有10個。40%的農機合作社農機場院庫棚等設施齊全,60%的農機合作社能夠開展跨區作業或在當地開展多種經營活動;大多數農機合作社實施了土地流轉承包,承包土地占全縣土地流轉的3%左右。農機合作組織的土地流轉形式多樣,通過農機合作組織的運營,提高了農業機械的利用率及土地的產出效益,增加了農民的收入,起到了推動整村整鎮的農業生產機械化作業,也在某種程度上促進了耕地的適度規模流轉經營。
(1)“季節性”的租賃承包模式。岐山縣聯盟農機合作社推出的“季節性”的土地流轉承包模式,2012年7月至9月在本縣蔡家坡鎮另胡村流轉承包農戶不愿種玉米的土地20hm2(300畝)種植青貯玉米,畝純收入250元,實現總收入7.5萬元。
(2)土地流轉承包模式。岐山縣永豐農機合作社在青化鄉以流轉承包模式承包耕地66.7hm2(1000畝),對流轉的全部土地實行五統一管理:統一機械作業、統一種植品種、統一施肥、統一施藥,統一收獲。2012年,對所流轉的土地從種到收全部實現了機械化作業,每畝增產糧食50kg,從而實現了畝增收節支300元。
(3)帶地入社模式。這是土地流轉的主要形式之一,并且承包土地面積大、時間長。如岐山縣聯盟農機專業合作社,吸收了20個農機大戶帶機具、帶土地入社,把分散的農機戶聯合起來,有效利用農機資源。合作社成立后,對外再承包土地20hm2。通過對土地進行整合,實現規模經營和標準化生產,促進了農機和農藝的有機結合,僅承包土地一項每年就可實現盈利6余萬元。
(4)耕種收托管模式。與外出務工者、勞力短缺戶簽訂有償代管責任田協議,也就是常說的“田保姆”。這種形式種植權和收獲的糧食歸農戶,種啥作物也由土地所有者說了算,農戶向機手(農機合作社)支付農機作業服務費。
(1)土地流轉的短期行為嚴重。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流轉形式檔次不高。絕大部分仍屬最低層次的委托代管形式,并且全是散戶流轉,不成規模。二是流轉土地開發檔次不高。由于許多流轉的土地處于自發式、粗放式、低層次的經營狀態,流轉規模小、投入低、抵制市場風險的能力不強,很難形成規模經營,土地沒有得到充分利用,農業產業化發展滯緩。三是土地流轉短期行為嚴重。從出讓方看,主要是務工經商不穩定,也擔心政策變化,怕土地轉出后失去土地,所以大多采取短期轉包的方式;從經營大戶(種糧大戶、農機大戶、農機合作社等)的情況看,由于流轉期限短,容易產生短期行為,致使轉包者不愿在土地上投入過多的成本,難以挖掘土地的最大效益。
(2)土地流轉缺乏監督約束機制。首先是缺乏土地流轉服務機構和流轉平臺,土地流轉的供求信息不能及時有效溝通,轉出方找不到轉入方,土地流轉供給需求脫節。再次是土地流轉的程序簡單,流轉雙方沒有遵循一定的程序和履行必要的手續,大多只有口頭約定而無書面合同;少數雖有合同,但不規范準確,導致雙方的權、責、利無法得到有效保障。有的農機合作社本來已經與農民簽訂了耕地承包或租賃合同,但看到土地產出效益提高后,不少農民賺承包價低了,要么漲價、要么毀約退地。由于缺乏有效有監督約束手段,單方面毀約從而迫使土地流轉中止的現象時有發生。
(3)土地有序流轉的機構機制不健全。雖然國家出臺了有關農村土地流轉政策法規,但是地方配套政策措施尚未出臺,無具體的操作辦法和指導性文件。《農村土地承包法》、《農村土地流轉管理辦法》等法規雖然將土地流轉管理的職能賦予鄉鎮人民政府和縣級農業主管部門,但縣鄉村均未建立土地流轉的工作機構和服務機構,也沒有出臺土地流轉的指導性文件、工作職責和制度體系,對土地流轉的引導服務和管理監督職能未能落實到位。同時,土地流轉的價格評估機制待建立,土地流轉價格的形成缺乏科學依據,制約了農民流轉土地的積極性。
(1)解決土地流轉中的資金難題。目前,農機合作社在土地流轉承包中遇到的突出問題是資金問題。例如聯盟農機合作社2012年的“季節性”土地流轉承包中,土地流轉價格為每畝280元,僅此項需一次性向轉讓地農戶交承包金8.4萬元。如果再加上種子、化肥、農藥、機械耕種等費用,需要的資金將會更多。許多合作社已經開展了土地流轉承包,只是受資金限制,承包的面積還不大,大都在2~7hm2之間。如果政府在政策上加以扶持、金融部門貸款門檻再降低一些,土地流轉承包工作將會有一個飛躍,農業現代化進程必將進一步加快。
(3)加強農村田園化建設。在農業綜合開發和農村土地整治中,要切實加強農村田園化建設,在機耕道暢通的前提下,按照“一平二大三方正”的原則,盡量將小田改成大田,彎丘、尖田改成方田,以減少農機作業空轉的成本浪費,適應大中型機械化作業的需要。特別是種糧大戶和專業種植合作社,他們目前承包的農田多,田塊小且分散,難已適應機械化作業,各鄉鎮村組要出面協調引導,為他們的田園化建設提供方便,以提高規模經營效益。
(4)推行連片規劃種植。實行聯片種植有利于機械化作業,更有利于合作組織發展規模種植。縣和鄉鎮政府及有關部門要因勢利導,鼓勵農民推行種植“三統一”,即統一種植模式、統一種植品種、統一機械作業,為農村土地流轉創造良好環境。同時,要出臺更切實有效的政策措施支持農村土地流轉,對從事規模化、機械化、連片種植的個人或合作組織實行政策傾斜,給予作業補貼、燃油補貼、購機累加補貼,引導土地有序流轉。
(5)修好農村機耕道。要把農村機耕道建設列為新農村建設、農業綜合開發和農村土地整治的重要項目,加大資金投入,做到統籌規劃,科學安排。明確農機部門為主管單位,負責抓好規劃設置和建設質量標準的落實。特別是對土地流轉快,農業機械擁有量多,自然條件好,農民積極性高的地方,要優先列入建設項目,解決建設資金、技術等方面的實際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