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訊前不久,北京同仁醫院成功地利用3D腹腔鏡為一名賁門失弛緩癥患者進行了改良Heller加胃底折疊手術,即利用3D腹腔鏡進行食管賁門括約肌切開術加胃底折疊手術,為全國首例。手術由國內早期腹腔鏡手術技術開創者之一——伍冀湘教授實施,歷時1小時。
由于畫面手術通過3D顯示系統變得更加立體、清晰。手術中,伍教授可以精準地自食管黏膜表面將食管環形肌肌束一層層、一絲絲分離、切斷,并借助3D監視器畫面呈現出的縱深感,清晰感知食管肌層和胃肌層切開的長度,避免過度損傷胃套索纖維,減少術后吞咽困難的復發和/或并發反流性食管炎的可能。術中通過胃鏡觀察和食管下段括約肌切開部位打氣,可在腹腔鏡下觀察到食管黏膜膨出完全、無漏氣,食管下段切開充分,食管黏膜完整。
據悉,3D腹腔鏡應用臨床已有一個時期,但針對治療賁門失弛緩癥還沒有先例。對于賁門失弛緩癥治療通常采用的是改良Heller加胃底折疊手術。Heller術后最為常見的并發癥是術后下咽困難,其產生的主要原因是食管下段括約肌切開不徹底,尤其是靠近食管黏膜的食管環形肌。食管環形肌的肌束極其纖細,通常比發絲還要細,緊貼黏膜,因此在開腹或者普通腹腔鏡手術下不易被發現、判斷,使得一些醫生在手術中誤判導致術中食管黏膜破損。為此很多醫生在手術中會采用紗布在食管黏膜表面反復擦拭,以此來切斷環形肌肌束,但效果并不確切,術后還會有患者出現下咽困難的癥狀。
3D腹腔鏡具有模擬雙眼三維立體成像和視野高清放大的特點,手術治療賁門失弛緩癥時,可以更加全面而詳盡地了解解剖細節,降低解剖難度,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術后療效,節約手術時間。較普通腹腔鏡手術,3D腹腔鏡在分離血管、展示細微結構和還原手術層次感上更具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