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劉悅 于麗萍 趙冬梅 韓廣玉
社會辦醫院是對政府辦醫院的有益補充,對解決群眾“看病難”問題具有重要作用。但社會辦醫院也會在發展中出現一些問題,需要加以引導和規范。北京市房山區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及時針對社會辦醫院在用藥管理方面存在的突出問題認真加以引導、規范,有效地促進了社會辦醫院用藥管理水平不斷提高。
北京市房山區目前共有社會辦醫院14家,占全區醫院總量的27.1%,此外還有3家社會辦綜合門診部被納入醫保或新農合定點單位。
2013年上半年,房山食藥監局對轄區內綜合門診部以上的社會辦醫療機構的藥品使用情況進行了深入調研,通過問卷調查、現場調查和召開相關醫療機構負責人座談會等形式,對全區社會辦醫院日常監督與專項治理情況進行了分析研究。
在調研中,房山食藥監局了解到,這些由社會資本開辦的醫療機構普遍藥品采購工作不夠規范,質量管理制度執行不嚴,藥庫硬件設施配置不足,藥品日常養護管理松懈,此外還存在藥學技術人員流動性大、藥學服務能力偏低、中藥飲片質量偏低等問題。
房山食藥監局還了解到,由于管理體制等多方面原因,社會資本開辦的醫療機構“以藥養醫”現象更為突出,他們采購的絕大多數藥品均未納入政府采購平臺,單位的大多數藥品采購人員由投資方管理者指定,不具備藥學專業知識,違規采購藥品現象時有發生。
個別社會資本開辦的醫療機構雖然也制定了藥品質量管理制度,但在實際工作中卻不能嚴格執行,使管理制度形同虛設。譬如:不按規定向銷售單位索取票據,藥品購進驗收記錄不完整,記錄項目少于法律規定范圍等。
部分社會資本開辦的醫療機構藥房面積過小,缺乏藥品儲存必備的陰涼、遮光、低溫條件。譬如:將一些需要陰涼或低溫保存的藥品隨意放置在普通藥架上,不及時登記溫濕度情況,未建立或填寫藥品養護記錄。
多數社會資本開辦的醫療機構為節約運行成本,聘用的藥學人員都是返聘的退休藥師或者剛出校門過渡的大中專畢業生,具有很強的流動性,沒有穩定的藥學人員隊伍。與此同時,返聘的退休藥師在藥品采購中沒有發言權,卻要在藥品購進后負責質量管理的索證、驗收、養護工作,而單位指派的采購人員又往往不精通對供貨單位的資質審核,造成藥品采購權與管理權分離,給藥品質量管理帶來嚴重隱患。
由于時間和經費得不到保證,這些在社會資本開辦的醫療機構工作的藥學專業技術人員,還很難及時參加相關業務培訓和年度繼續教育,業務知識和法規知識不能及時更新,直接影響了相關法規的執行和藥學服務能力的提高。
社會資本開辦的醫療機構中藥飲片質量問題尤為突出。房山食藥監局2012年從轄區部分醫療機構抽取79件中藥飲片樣品送市、區兩級藥檢所進行檢驗,結果73件合格,6件不合格。不合格的6件中有5件出自3家社辦醫院(一級醫院),1件出自村衛生室。
針對社會辦醫院在用藥管理中存在的突出問題,房山食藥監局及時采取有力措施加強規范。2013年3月,房山食藥監局出臺了《開展房山區社會資本辦醫療機構藥品使用環節專項整治的工作方案》,緊緊圍繞社會資本辦醫療機構發展過程中存在的突出問題,通過方案部署、自查整改、檢查整治和落實總結四個階段,全面排查轄區內綜合門診部以上的社會資本辦醫療機構藥品使用環節的質量風險和安全隱患,并由該分局領導統一協調指揮各項工作,確保專項工作協調聯動,有序進行。
2013年4月,該食藥監局組織召開了房山區社會資本辦醫療機構藥品安全專項整治工作動員會,就醫療機構藥品管理法律法規和相關知識對轄區14家綜合門診部以上的社會資本辦醫療機構主要負責人、藥品質量負責人共30余人進行了培訓,并將相關法律法規匯編成冊分發給醫療機構。
為全面協助房山區社會資本辦醫療機構完善其藥品質量保障體系,房山食藥監局編寫了15份關于藥品質量管理工作的相關制度模板供其參考和補充,其范圍涵蓋了藥品的購進、驗收、貯存等各個環節。通過建立標準化、制度化、規范化的質量保障體系,大幅提高了房山區社會資本辦醫療機構的藥品管理水平。
房山食藥監局在歷時兩個月的專項檢查工作中,不斷完善監管與抽驗結合的工作方式,最大限度地做到“監檢”結合,提高工作效能,同時,加強靶向抽驗的力度,重點對易染色、摻假、人工增重的飲片品種進行針對性抽驗。
目前,該食藥監局結合日常監督和此次專項工作,已完成對轄區內綜合門診部以上的社會資本辦醫療機構的全覆蓋藥品抽驗工作,共抽驗藥品45件,包括中藥飲片19件,經市、區兩級藥檢所檢驗全部合格,藥品抽驗合格率,特別是中藥飲片的合格率,實現比上一年度大幅度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