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保健品化妝品技術審評中心(100053)吳佩慧 于春媛 劉東紅
隨著經濟社會的迅猛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化妝品日益成為人民群眾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改革開放20年來,我國化妝品行業取得了長足發展,工業生產銷售額保持年均10~20%的增速,僅次于美國和日本,已經成為全球第三大化妝品銷售市場。作為朝陽產業,兩岸化妝品行業發展呈迅猛之勢。隨著兩岸化妝品產業的交流與合作不斷深入,開展對臺灣地區化妝品行業現狀與監管的分析,對提高大陸化妝品產業的監管水平有著積極的意義。
臺灣化妝品監管法規主要包括:《化妝品衛生管理條例》以及與之配套的有臺灣衛生主管機關頒布的《化妝品衛生管理條例施行細則》(2002年修正)、《臺北市政府衛生局查處藥物及化妝品違規廣告作業程序與認定原則》。臺灣化妝品的管理部門由行政院衛生署藥政處主要負責化妝品行政管理、法規制定、變更查驗登記。行政院衛生署藥物食品檢驗局主要負責含藥化妝品上市前查驗登記、化妝品上市后的品質調查與監測、化妝品檢驗方法研究、化妝品安全性研究。直轄市或縣(市)衛生局主要負責對市售化妝品抽查、對化妝品工廠進行檢查及對化妝品進口商的管理。
與大陸的監管制度類似,臺灣地區對化妝品實施產品許可(備案)、生產許可和市場監督制度。對含有醫療或劇毒藥品的化妝品進行許可,而普通產品僅需向直轄市或縣(市)衛生主管機關備案。生產化妝品色素需經衛生主管機關許可。化妝品工廠需取得工廠登記證方可生產,目前,臺灣地區正在推行加工廠良好生產規范(GMP)。
臺灣化妝品分為普通化妝品和含藥化妝品兩類。普通化妝品僅需查驗登記即可生產和上市,臺灣衛生署只是負責市場監督,一般情況下,若無投訴和問題出現,政府不會對企業進行檢查。但一旦出現問題,將按照《化妝品衛生管理條例》進行重罰。臺灣地區對違法的處罰相對大陸來講要重很多,最高可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并科新臺幣十五萬元以下罰金。
臺灣化妝品可在藥店、藥妝店、商超中銷售。藥妝店是臺灣的一大特色,銷售的商品主要有藥品、化妝品、營養及健康食品、生活日用雜品。康是美藥妝店是臺灣知名的藥妝店,其經營的藥品健康類約占30%,美容保健類占50%,便利雜貨類占20%。藥妝店中配備專業藥師為消費者提供專業的藥品知識、健康營養食品資詢等專業服務。有的藥妝店中有丙級執照美容師駐店為消費者提供美容專業資詢和指導服務。該藥妝店擁有的自創品牌中最知名的當屬“我的美麗日記”面膜,此外還有“寵愛之名”、“DR.WU”等針對不同客戶群的自有品牌。其經營理念是售賣“健康”,而不只是提供商品。
海峽兩岸化妝品行業目前正處于產業快速發展期,在監管政策、研究開發、市場營銷等方面有著各自的特點和優勢,研究借鑒臺灣地區化妝品行業發展的經驗有利于大陸化妝品市場的健康發展。
3.1 加強化妝品安全監管體系研究,建立科學高效的監管模式 對化妝品分類監管進行研究,對安全風險程度較低的產品建立備案管理模式。做好化妝品安全風險監測工作,完善化妝品不良反應監測機制和制度。
3.2 強化企業第一責任人責任 探索建立原理監管措施,引導企業提高質量安全控制水平,切實使企業履行第一責任人的責任。臺灣重視產品對標簽標識進行規范,對上市后產品的監管以舉報為主,輔以抽檢,這就有利于新產品的研發和技術創新,有利于行業發展。此外,也強化產品生產企業責任,產品安全風險由企業承擔,同時非常重視產品研發、質量控制和安全管理,認真履行企業社會責任,切實維護消費者合法權益,進一步營造全社會監督的良好氛圍,充分發揮社會輿論監督作用,探索建立“黑名單”制度,嚴厲打擊違法違規行為。
3.3 加強行業自律,充分發揮行業協會的作用 在加強政府監督管理的同時,充分發揮行業協會的作用,促進政府監管部門與企業的交流,推動政府法規規章、制度政策的普及和落實,及時了解和掌握企業動態,為政府提供決策參考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