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一弓,降云峰,張一中
(1.山西省農業科學院農業環境與資源研究所,山西太原030006;2.山西省農業科學院,山西太原030006;3.山西省農業科學院高粱研究所,山西晉中030600)
近幾年,中共中央、國務院作出了積極發展現代農業、加快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大決策,指出發展現代農業是新農村建設的首要任務。推進現代農業建設,實際上是持續增加農業發展中的現代因素,不斷提高農業現代化水平,逐步實現農業現代化[1]。現代農業是相對于傳統農業而言的,其突出特點是高投入、高產出。高投入是手段,高產出是目標,產品的數量多、質量好又是高產出的基本目標[2]。為適應新階段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需要,山西省圍繞發展現代農業,整合支農資金,啟動了優勢農產品基地建設,通過增強對優勢農產品基地的投入力度,改善基地的農田水利條件和耕地質量,推廣良種良法,實施標準化生產,從而提高農業的綜合生產能力,促進優勢產業進一步向優勢區域集中,加快山西省優勢農產品和特色農產品的規模化、標準化、集約化和產業化發展。
前人對優勢農產品與現代農業的研究比較多,且時間較早。楊偉霖等[3]基于自然地理因素、人口因素、經濟因素、制度因素等區域因素對現代農業發展的影響,提出應綜合考慮多種區域因素,發揮資源優勢、激發創新潛能、依托經濟基礎、優化組織結構,促進新一輪優勢農產品產業布局,實現優勢農產品產業可持續發展。蘇國賢[4]采用綜合優勢指數分析了山西省各地區蔬菜產品及區域布局。汪金敖[5]通過對推進優勢農產品布局區域化與現代農業建設的關系、推進優勢農產品布局區域化途徑的初步探討,提出了推進優勢農產品布局區域化應考慮的因素。寇惠青[6]認為,以優勢農產品區劃布局和基地建設為切入點,實現農業生產的規模化;以體系建設為著力點,實現農業生產標準化;以龍頭企業建設為重點,實現農業產業化;以農業科技創新與推廣應用為突破口,實現農業生產的集約化。目前,對山西省優勢農產品的研究多集中在區域布局[7]、結構調整[8]等方面,針對基地建設及優勢農產品對現代農業的影響研究較少。
筆者在綜合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從當前的新形勢出發,分析優勢農產品基地建設對發展現代農業的意義及貢獻,旨在為現代農業的發展提供理論參考。
經過幾年的農業結構調整,山西省農業已基本形成了雁門關生態畜牧經濟區、東西兩山干果雜糧經濟區、中南部無公害果菜經濟區3大區域,糧、畜、果、菜4大主導產業,但有產品無規模、優而不多的問題十分突出,影響了農業的效益和市場競爭力[9]。因此,需要繼續優化優勢農產品的區域布局,進一步加大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力度,搞好優勢農產品基地建設,促進優勢產業進一步向優勢區域集中,形成“一村一品、一縣一業”的專業村和基地縣發展格局,促進農產品的區域化、規模化、品牌化,為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延長農業產業鏈條提供優良的原料保證,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促進優勢特色產業做大做強。
發展現代農業,必須有掌握現代農業科技的新型農民作為支撐,否則,現代農業就無從談起。基地建設過程中,通過農業科技進村入戶工程、新型農民培訓工程等的實施以及優良品種、無毒農藥、標準化種養技術等的推廣和使用,必將使農民的科技意識和科技應用水平大幅度提高。基地建成后,優勢農產品規模擴大,將產品推銷出去是農民必須學會的本領,這也有助于農民市場意識的培養、經營能力的提高。
增加農民收入是農業和農村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農民問題的核心內容。增加農民收入的途徑一是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二是擴大農民的非農就業機會。山西省的農業勞動生產率水平仍然較低,究其原因不外乎農業基礎設施落后、科技應用水平不高、勞動者素質較差。而基地建設的一個重要目標就是通過改善農業基礎設施條件、提高科技利用率、培育新型農民等綜合措施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提高農業效益,增加農民收入。
優勢農產品示范基地建設必須依靠科技、重視科技、應用科技。要扶持完善農作物和畜禽良種繁育體系,建設一批優勢、特色農產品良種繁育基地,滿足基地對優良品種的需求。要按標準化和無公害生產的要求,建設一批新品種新技術示范園區、標準化生產小區,包括高效栽培設施小區、標準化規模養殖小區等,在小區內集中使用各種先進實用的設施裝備、農業投入物、生產技術,充分發揮小區的示范帶動作用。
優勢農產品基地建設是山西省發展現代農業的重要途徑,優勢農產品示范園區是現代農業的縮影,也是實施優勢農產品區域布局規劃的主要方向。基地建設自2007年啟動實施以來,取得了顯著成效,形成了在糧食生產上的“兩帶三區”,蔬菜生產上的“三區”,干鮮果生產上的“兩帶四區”和畜牧生產上的“一區五片”基本架構。不僅優化了山西省農業產業結構,也必將為指導全省優勢農產品基地建設和構筑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發揮重要的引領作用[10]。由于優勢農產品示范基地建設項目的啟動和實施,在各級相關部門和項目縣群眾中形成了一定的積極影響和帶動作用,各基地縣所確定的優勢產業無論在種植面積、存欄頭(只)數還是產量、質量、農民收入等方面都有較大幅度增長,優勢產業向優勢區的集中度明顯提高,優勢產業核心產區輻射帶動作用明顯增強。在33個基地縣輻射帶動下,2007年和2008年的糧食生產能力都有了新的提高,肉、蛋、奶、菜等“菜籃子”產品(除奶在2008年因毒奶粉事件影響略有下降外)都保持了增長勢頭,農民人均純收入均以2位數增長[11]。通過2 a的“一區十村”建設,33個示范區和330個示范村的建設檔次和科技水平不斷提升,特別是畜牧和果菜園區現代化裝備水平普遍提高,畜牧小區在轉變生產方式,推動畜牧業從分散養殖到規模化、合作社化養殖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糧、畜、果、菜4大產業都已成為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主導產業,小雜糧、草食畜、優質水果、蔬菜分別向東西兩山小雜糧產區、雁門關生態畜牧經濟區和中南部無公害水果蔬菜產業區集中。
在基地建設的標準化生產上,長治市已邁出了堅實的第一步。從2000年起,長治市就著手農產品基地生產、加工、銷售各個環節的標準引進和制定,到目前共采納國家標準556項、行業標準101項、省級標準11項,制定長治地方標準33項、企業標準20項,率先在全省建立起了覆蓋優勢農產品基地生產各個環節的農業標準體系[12]。全市20萬hm2優勢農產品基地全部實現了標準化生產。沁州黃生產基地獲得了首個國家原產地區域保護,屯留柴胡、平順黨參等3300hm2中藥材基地獲得GAP認證。已認證農產品品牌數量158個,其中有機農產品7個,無公害農產品24個,綠色農產品127個。
以縣域整體推進、發展優勢農產品的突出代表是新絳縣。該縣雖然蔬菜種植歷史悠久,但進入新世紀后,傳統意義上的蔬菜已遠遠不能滿足市場需求。在縣委、縣政府及相關部門的重視和努力下,在蔬菜產業的培育發展上狠下決心、整治產地環境,大力推行標準化生產,建立健全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監督體系、認證監管體系、追溯體系和信息咨詢服務體系,促使蔬菜產業向現代化方向發展。目前,新絳縣蔬菜種植面積已達2萬hm2,年產量12億kg,產值7.5億元,全縣有140多個村莊近5萬農戶從事標準化蔬菜的生產、加工和銷售,蔬菜已成為農民增收致富的支柱產業,僅此一項農民年均收入1 750元,占到總收入的60%[13]。
優勢農產品基地建設在山西省的一些優勢地區取得的成績優越,但距現代農業發展要求還有很大的差距。山西省的優勢農產品小雜糧經常面臨自然災害、市場競爭的雙重考驗,農產品競爭力不強,影響農民增收,一些優勢農產品的比較優勢還沒有充分發揮,這是山西省優勢農產品邁入現代農業發展面臨的矛盾。因此,增強優勢農產品的競爭力已迫在眉睫,大力發展優勢農產品基地建設進入現代農業發展的快車軌道還任重道遠,應予以重視。
2010年以來,大同、晉中、運城3大現代農業示范區16個縣(區)和其他8市10縣現代農業示范縣累計完成投資約90億元,輻射帶動千萬農民受益[14]。通過資金和項目的帶動,全省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成效明顯,進一步深化農業結構調整,優化農產品區域布局,打造特色優勢農產品,不斷完善強農惠農政策框架體系,農業產業化、集約化、商品化不斷發展,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和農業整體效益不斷提高,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加速轉變。
到2011年底,現代農業示范區糧食播種面積達到104.3萬hm2,產量524萬t,分別占全省糧食面積和產量的30%和44%,在播種面積基本保持不變的情況下,產量比2009年增產115萬t,提高28.1%;蔬菜種植面積達到11.7萬hm2,產量548萬t,分別占全省蔬菜面積和產量的53.2%和55.8%,在種植面積基本保持不變的情況下,產量比2009年增產40萬t,提高7.9%;水果種植面積達到14萬hm2,產量314.5萬t,分別占全省水果種植面積和產量的43.5%和56.7%,面積與2009年持平,產量增加66萬t,比2009年提高27百分點;肉、蛋、奶產量分別達到40.1萬t,42.9萬t,47萬t,分別占全省產量的53.6%,60.4%,63%,與2009年產量基本持平,保證了畜牧產業的平穩發展[15]。
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發展的轉變,現代農業示范區累計改造中低產田約6.7萬hm2,改造鹽堿地1萬hm2。積極創新農業科技推廣機制,完善“三長”聯席會議制度,啟動建設9個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加強了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大力開展專家包縣、技術員包村,農業科技支撐能力有了新的提高。太原市嚴格實行農產品市場準入制度和質量安全追溯管理機制,強化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晉城市以開展規范化管理創建活動為抓手,全面提高動物疫病防控水平;晉中市在全省率先完成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任務;臨汾市多措并舉推進農業綜合執法工作,這些工作成為全省工作的新亮點。
山西省通過推進農產品加工“513”工程,2011年全省農產品加工實現銷售收入206億元,比2009年增長約40%。扎實有效推進百萬棚設施蔬菜建設工程、千園萬場規模健康養殖工程、水果雙增等工程,2 a多來示范區新增設施蔬菜面積6 400 hm2,新建規模健康養殖小區和養殖場316個,新發展果園14 400 hm2,改造老果園19 300 hm2。長治市以標準化為突破口,深化農業結構調整,成為全國第1個農業綜合標準化示范市。大同市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大上項目、上大項目,農業產業化項目建設走在了全省前列。龍頭企業的拉動,促進了農業產業鏈條拓展延伸,提高了農業效益,增加了農民收入。示范區建設以來,共選擇126家具有較強帶動能力的科技型、外向型龍頭企業,在資金、用地、人才引進、技術轉化等方面實行重點傾斜和優惠,同時吸引一批國內外大中型知名龍頭企業加盟入駐,提升了龍頭企業精深加工、系列加工能力。目前,示范區已形成了大力發展食品加工、干鮮果和林產品加工等為主的產業鏈,40%以上農產品實現了加工增值。通過配套建立原材料供應基地、農產品加工園區和物流配送市場,引導企業強強聯合,實現了品牌、技術、產品等資源共享。
2011年示范區農民人均純收入達6 502元,比全省農民人均純收入多出901元,比2009年示范區農民人均純收入增加1 576元,增收幅度達32%[15]。
全省農業經濟有了長足發展。2009—2011年糧食總產年均達到110億kg左右,2010,2011年連續2 a突破百億千克,2009年在自然災害嚴重的情況下仍達到94億kg。2011年糧食總產達到119.3億kg,比2009年增長26.9%,創歷史新高[16]。玉米是山西省優勢產業,種植面積154.9萬hm2,總產76.6億kg,占糧食總產的70.6%。小麥主要集中在中南部,種植面積72.9萬hm2,總產量為23.2億kg,占糧食總產的21.4%。小雜糧種類齊全,被譽為“小雜糧王國”,谷子、蕎麥、莜麥、雜豆等品質和產量在全國排名前列。肉、蛋、奶產量分別達到74.8萬,71萬,74.6萬t。畜牧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30%左右。果園面積達32.4萬hm2,水果產量554.7萬t[14]。蔬菜產業優勢明顯,特別是茄果類、根莖類等越夏延秋菜有較強的競爭優勢,外銷量占到常年生產量的60%左右。2011年蔬菜種植面積為22.3萬hm2,產量982萬t。農村經濟發展較快,農民收入持續增長。2011年全省農業產值達767.3億元,占農林漁牧總產值的63.6%,占全省總產值的6.9%,比2009年增加242.5億元,增長46.2%;全省農民人均純收入5 601.4元,比2009年增加1 357.3元,增幅達31.9%。其中,農民工資性收入2 684.9元,占到農民人均純收入的47.9%。
現代農業發展以可持續發展為戰略目標,需要在全省優勢農產品基地縣建設中發揮區域優勢,提升農產品進入市場的競爭力,在促進經濟增長的同時,提高資源利用率和環境生態的可持續發展,通過全省的優勢農產品進一步區域優化,加快建設優勢農產品和特色農產品的流通渠道,為推進全省現代農業發展夯實基礎。
優勢農產品基地建設是在第3次結構調整基礎上的進一步深化,將是一次推動現代農業大發展的具體實踐[17]。山西省優勢農產品經過多年的布局優化和產業開發,總體上已經進入規模擴張階段。在第3次調整后優勢農產品區域布局框架初步構建的基礎上,充分利用資源比較優勢,發展優勢產品,引導優勢農產品向最適宜區集中,加快培育優勢產區,促進農業區域專業分工,對深化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加快形成科學合理的農業生產力布局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
發展現代農業要集聚產業優勢,推進“一村一品”、“一縣一業”基地縣建設。以“一村一品”為基礎,從基礎條件較好、產業集中度較高的優勢農產品大縣選擇建設;以“一縣一業”為推進,力爭到“十二五”末,全省“一縣一業”基地縣達到60個,也就是一半以上縣成為“一縣一業”基地縣。按照五大板塊,建設產業帶和產業區。在專業村、基地縣建設的基礎上,按照雁門關、太行山、呂梁山、晉中盆地和晉南盆地5大特色農業板塊布局,規劃建設雜糧、蔬菜、水果、干果和畜牧業等一批優勢農產品產業帶和產業區,形成跨區域、大規模、集群式、板塊化推進的格局。
科技創新是現代農業發展的根本,要加大農業科技投入力度,發揮科技的支撐和引領作用。以主導品種、主推技術、主體培訓為重點,開展科技進村入戶行動,加快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步伐[18]。積極創新農業科技推廣機制,完善農科教、產學研、人技物相結合的推廣機制,建立農業廳長、農科院長、農大校長“三長聯席會議制度”,按產業和縣區設置首席專家。加快建立完善蔬菜、干鮮果、雜糧、馬鈴薯、豬、雞、牛、羊特種養殖等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以項目為載體,組建專家團隊,加大農業重大關鍵技術的研發攻關,著力在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取得突破。鼓勵科研院所、大專院校和涉農企業積極參與新技術、新品種、新工藝的研發、引進和推廣。大力培養農業技術推廣人才和農村實用人才,充實加強基層農技推廣隊伍,切實增強公益性農技推廣機構的服務能力。
發展現代農業是一項涉及面廣、技術性強、要求高、任務重的系統工程。必須要有一套良好的運行和管理機制[19]。當前要在以往管理經驗的基礎上進一步改進措施、完善機制。以“省市共建、主抓在縣、整合資金、規范管理、強化責任、優勝劣汰”的工作思路,建立上下聯動、各負其責的運行機制。要建立領導機制、責任機制和動態考核管理機制。從上到下力爭通過幾年的奮斗,使全省的優勢農產品基地建設和現代農業發展上一個新的臺階,真正跨入現代農業發展行列。
[1]柯炳生.關于加快推進現代農業建設的若干思考[J].農村經濟問題,2007(2):18-23.
[2]劉志澄.新農村建設的首要任務是加快現代農業建設[J].農村經濟問題,2007(2):4-7.
[3]楊偉霖,李一.區域優勢與優勢農產品產業可持續發展探析[J].四川大學行政學院學報,2007(2):82-84.
[4]蘇國賢.山西優勢蔬菜產品測定與區域布局[J].山西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9(1):48-51.
[5]汪金敖.論現代農業建設中的優勢農產品布局區域化[J].湖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8(5):15-17.
[6]寇惠青.打破四大“瓶頸” 促進山西農業現代化[J].山西農經,2008(3):60-62.
[7]魏亦文,褚潤根,賀曄.山西省優質小雜糧(谷子、蕎麥、莜麥)優勢區域布局規劃(2008—2015年)[J].農業技術與裝備,2010(5):8-9.
[8]戴雙興.優勢農產品的區域布局與農業結構調整[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04,25(2):23-26.
[9]王斌,馬宏斌,張強,等.山西現代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問題與建設研究[J].中國農學通報,2012,28(21):306-310.
[10]張一弓,程濱,張一中,等.山西省優勢農產品集群區域化發展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影響評價[J].農學學報,2012,2(12):62-68.
[11]闞先學,韓秀蘭.山西省農業結構調整的實證分析[J].安徽農業科學,2008,36(19):8352-8353.
[12]孟穎卓.山西省農產品國際競爭力分析[J].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12,24(7):40-43.
[13]程季珍,程伯瑛.山西省蔬菜產業發展中有關問題的思考[J].山西農業科學,2008,36(7):6-9.
[14]杜彩霞.大同市現代農業發展現狀及對策[J].內蒙古農業科技,2012(5):132-133.
[15]山西省農牧業信息中心.山西省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情況[EB/OL].[2012-07-05].http://www.agri.gov.cn/webv05/places/shanxi/xinxilianbo/201207/t20120705_2778700.htm.
[16]新華網.山西糧食總產量首破110億kg比2010年增長9.9%[EB/OL].[2011-12-09].http://www.gov.cn/jrzg/2011-12/09/content_2016259.htm.
[17]陳瓊,王愛玲.新型農民培養與現代農業建設[J].河南農業科學,2008(11):9-11.
[18]魏秀芬,鄭世艷,邸娜.天津現代農業科技創新基地績效潛力的支撐機制分析[J].天津農業科學,2012,18(3):87-89.
[19]黃小蘭,黃桂蘭,趙登宏.引領現代農業發展的新舉措[J].內蒙古農業科技,2011(5):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