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愛花
(陵川縣農委,山西陵川048300)
馬鈴薯具有產量高、營養豐富、糧菜兼用等特點,是營養價值高的健康食品之一,是十全十美的全價營養食物[1-2],是21世紀我國最有發展前景的高產高效經濟作物。馬鈴薯是陵川縣的3大糧食作物之一,也是“三寶”之一。馬鈴薯產業是陵川縣農牧業產業化經營6大主導產業之一,對該縣糧食總產貢獻率達到10%。多年實踐證明,馬鈴薯不僅是陵川縣傳統優勢作物和主要食物,而且也是增加農民收入的支柱產業,在全縣的經濟社會發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并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陵川縣位于山西省東南部,晉豫之交,雄踞太行,俯視中原,為山西省東南之“門戶”、中原大地之“屏障”,素有“山西前窗口,中原后花園”之稱。全縣總面積1 751 km2,平均海拔1 300 m,最高海拔達1 791 m,有“太行屋脊”之稱。全縣共轄7鎮5鄉378個行政村,總人口25萬人,其中農業人口22.6萬人。
陵川縣物產豐富,區域特色明顯,耕地面積超過3萬hm2,林地面積7.8萬hm2,宜牧林地、坡地7.3萬hm2。全年無霜期159 d左右,年平均降雨量606 mm,年平均氣溫7~9℃,晝夜溫差大,區域小氣候明顯。目前,全縣無公害農產品認證達到48個,被列為山西省無公害農產品認證整體推進項目縣。
1.2.1 自然條件好,適宜大面積種植 陵川縣海拔較高,日照時間長,全年日照時數達2 970 h,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氣候涼爽,全年降雨75%集中于7,8,9月份,這正是馬鈴薯生長的黃金期,有利于馬鈴薯塊莖的膨大和干物質的積累;再加上土質疏松,是發展馬鈴薯產業的最佳區域之一。
1.2.2 產業優勢強,比較效益高 馬鈴薯產業是陵川縣傳統的優勢產業,農民對種植馬鈴薯情有獨鐘,多年的種植觀念有利于馬鈴薯產業的發展。通過幾十年的努力,育種、種植、加工、儲藏、銷售已成產業鏈,而且也是增加農民收入的主導產業,是富民強縣最有保證的產業。據農科部門調查測算,種1 hm2馬鈴薯投入4 500~6 000元,平均公頃產量達21 t左右,按正常年景市場價800元/t計算,公頃產值達1.68萬元左右,純收入在1.1萬元左右。實踐證明,種植馬鈴薯是陵川縣農村經濟效益比較穩定且相對較高的產業。
1.2.3 抗災能力強,節水效果顯著 十年九旱、年年春旱是陵川縣的實情。而馬鈴薯抗旱性最強,生產潛力最大,光合生產效率最高。研究表明,如果以豐水年的產量為100%,各種作物在干旱年份的產量分別為:谷子55%,蕎麥57%,春小麥58%,扁豆63%,豌豆65%,馬鈴薯76%[3]。馬鈴薯之所以能高產,與其較高的水分利用率分不開[4]。馬鈴薯播種期長,可以稍晚些播種,這樣既可避開春旱,又可避開晚霜,是一種避旱性作物。近年來,陵川縣降水量在不斷地減少,地下水位呈下降趨勢,發展節水農業勢在必行,種植馬鈴薯是發展節水農業的必由之路和現實選擇。陵川縣每年都要遭受冰雹、早霜等自然災害,馬鈴薯的生長特性可以有效規避這2種自然災害,從防災角度來考慮,種植馬鈴薯也是一種明智的選擇[5]。
2009年,隨著陵川縣馬鈴薯深加工企業的長足發展,在縣委、縣政府和縣農委以及各基地鄉鎮的大力宣傳發動下,全縣馬鈴薯播種面積迅速擴大,達到0.2萬hm2,比2007年翻了1.5番,并且涌現出規模超過333.3 hm2以上的鄉鎮4個(六泉、平城、潞城、崇文),33.3 hm2以上的村20多個。全縣馬鈴薯總量達到4200萬kg,比2007年增加2000萬kg。2012年,陵川縣馬鈴薯種植面積達到0.25萬hm2,是2007年種植面積的近2倍。隨著馬鈴薯產業的快速發展,經濟效益逐步顯現,近3 a全縣馬鈴薯每公頃產量均在21 t以上,每公頃純收入均超出1.1萬元,特別是在東部鄉鎮,馬鈴薯每公頌產量可達30 t以上,每公頃純收入約1.8萬元,馬鈴薯人均收入達到460元以上,種植面積連年遞增,經濟效益逐年凸顯,為馬鈴薯產業的長足發展夯實了基礎。
2005年10月,古陵山淀粉公司正式投產,每年可加工鮮薯10萬t,大大帶動了全縣馬鈴薯的銷售,提升了種植馬鈴薯的經濟效益。2006年,陵川縣六泉坊水晶粉絲公司有限公司正式投產,它是一家生產水晶粉絲、古陵山淀粉、六泉坊水晶粉皮、六泉坊水晶粉條等產品的股份有限公司。利用龍頭企業的巨大拉動作用,積極引導企業與農民結成利益共同體,不斷加大科技投入、增加單位面積產出,實現農業增產、農民增收,是切實可行的有效措施。
近年來,陵川縣在上級黨委、政府和業務主管部門的大力支持下,在培育馬鈴薯產業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但在做大做強馬鈴薯產業的過程中,仍存在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幾個方面。
陵川縣從事馬鈴薯服務的機構是由縣農業局兼管,沒有專門的服務單位進行品種更新和推廣。由于本地生產的馬鈴薯脫毒種薯數量少,大量的種薯需要從外地調進,不同種植區調進的脫毒種薯來源混雜,品種各異,脫毒不夠,產量和品質參差不齊[6],單靠縣農業局進行市場調查、品種分析和推廣,很難實現綜合服務。由于產銷服務體系不健全,許多地方生產的馬鈴薯處于自產自銷狀態,農民經紀人對馬鈴薯壓級壓價時有發生,從而嚴重影響了馬鈴薯經濟效益的提高。
早在20世紀80年代,陵川縣的脫毒種薯公司就已成立,但投入不足,公司發展滯后;2004年底它被古陵山淀粉公司收購,開始運轉正常,但是繁育的種薯量遠不能滿足全縣需求。由于脫毒品種普及率低,并在推廣過程中存在自繁自留自用,種商不分,吃大留小,混收混藏,從而導致品種混雜,嚴重影響產量。
近年來,陵川縣緊緊圍繞農業增效、農民增收這一主題,在馬鈴薯產業發展上做了不少工作。但在全縣馬鈴薯產業的布局上還缺少整體規劃,基地建設工作剛剛起步,建設思路和構想還不夠明確,致使馬鈴薯生產仍然處于自由發展階段。農民一家一戶獨立經營,生產資金投入分散,沒有形成真正的利益共同體以及風險預防和風險群防體系,使得產業形不成整體規模,產業效益相對低下。
由于受各種因素的影響,廣大農民在栽培管理中還是采用傳統方式,如自己留種、高密度種植、少施肥或不施肥,不按照技術要領操作等,導致病蟲害時常發生,嚴重的管理問題大大制約了馬鈴薯增產潛力的發揮。2006年,陵川縣受多雨、冷涼氣候的影響,許多馬鈴薯遭晚疫病侵害,普遍減產,每公頃產量不足15 t。而少數農民及時采取有效措施,噴打農藥,結果產量基本與2005年持平,每公頃產量達30 t,有的甚至突破37.5 t,每公頃凈收益達1.8萬元以上。以上數據表明,實現科學管理,必將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馬鈴薯加工成淀粉等加工制品后,可以解決馬鈴薯鮮薯貯藏難的問題。通過加工,不僅可以使馬鈴薯增值,還可以增加農民收入,延長馬鈴薯食品的貯藏期,從而增加食物的安全供給[5]。因此,陵川縣發展馬鈴薯產業需按照市場化運作方式,緊扣馬鈴薯產業化發展的各個環節,積極扶持馬鈴薯加工企業和組建中介服務組織,通過中介服務機構的運作,實現龍頭企業、市場、基地、種植戶的利益連接。盡快組建馬鈴薯協會或馬鈴薯專業合作社,充分發揮企業的橋梁、紐帶作用。走“公司+協會+基地+農戶”的模式,實現新模式下的訂單種植,帶動馬鈴薯產業發展。
大力發展節水農業、高效農業、綠色農業,擴大馬鈴薯種植規模,提高馬鈴薯品質,增加馬鈴薯產量產值。按照陵川縣農委馬鈴薯產業發展思路,在2013年全面完成基地建設0.4萬hm2,實現總產量突破1億kg,總產值達1億元;力爭在3~5a內發展到0.6萬hm2,總產量超過1.5億kg,總產值達1.5億元。
著力加快基地建設的種薯脫毒化、種植機械化、種植標準化、生產綠色化、管理科學化的進程,建立馬鈴薯高新技術示范園區。規范栽培技術是搞好馬鈴薯產業化開發的關鍵所在[7-8],建議以園區為龍頭,充分利用園區優越條件、國家優惠政策,盡快實現優良品種的引進、培育、脫毒和推廣步伐,重點推廣應用馬鈴薯壟作技術[9],加強馬鈴薯平衡施肥、病蟲害防治等關鍵技術的示范推廣[10-12],引進配套作業機具,實現馬鈴薯全程機械化作業,推進馬鈴薯種植技術的機械化、標準化。
篩選條件好的鄉鎮和村莊,精心組織建立一批規模大、標準高的馬鈴薯基地。根據市場信息和自然條件,建設多個各具特色、相對集中、具有規模、競爭力強的多類型馬鈴薯基地。例如商品薯基地、食品加工薯基地、淀粉加工薯基地等。
4.3.1 加快馬鈴薯產業信息化建設 用信息技術裝備馬鈴薯產業,對于加速改造傳統農業具有重要意義。健全馬鈴薯信息收集和發布制度,整合涉農信息資源,推動馬鈴薯信息數據收集整理規范化、標準化。
4.3.2 加強流通體系建設 發達的物流產業和完善的市場體系,是現代農業的重要保障。必須強化農村流通基礎設施建設,發展現代流通方式和新型流通業態,培育多元化、多層次的市場流通主體,構建開放統一、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采取優惠財稅措施,支持農村流通基礎設施建設和物流企業發展,加快建設功能完善、交易規范的馬鈴薯產地批發市場。
4.3.3 加大宣傳和營銷力度 破除“皇帝女兒不愁嫁”的舊觀念,主動出擊,走出去,請進來,組織大戶、企業積極參與展銷會、交易會、網上宣傳促銷會等各種形式的宣傳活動,大力宣傳陵川縣馬鈴薯生產的優越條件、產品特點,不斷提升馬鈴薯產業的知名度,從而樹立形象,創造品牌。
4.3.4 加強馬鈴薯產品質量安全監管 民以食為天,食以安全為要。要認真貫徹《農產品質量安全法》,加快完善馬鈴薯產品質量可追溯制度的建立。
4.3.5 培養新型農民,造就建設現代農業的人才隊伍 在關鍵農時季節,組織專家、技術人員開展巡回指導和現場技術服務,指導農民因地制宜抓好馬鈴薯生產管理。采取現場觀摩、田間學校等有效形式,面對面地為農民培訓馬鈴薯栽培技術。通過廣播、電視、報刊、互聯網、手機短信平臺等媒體,宣傳普及馬鈴薯產業發展知識,培養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造就建設現代農業的人才隊伍。
陵川縣要堅持走規模化、標準化、機械化、產業化發展馬鈴薯產業之路,在培育馬鈴薯產業中,一、二、三產并舉,形成公司加基地聯農戶加協會的生產格局,實現新模式下的訂單種植。同時要大力發展節水農業、高效農業、綠色農業,擴大馬鈴薯的種植規模,提高馬鈴薯品質,增加馬鈴薯產量和產值。強化社會化服務組織體系建設和市場流通服務體系建設,提高抵御自然風險與市場風險的能力,提高農民的綜合素質和經營能力,把馬鈴薯產業培育成優勢特色產業和富民強縣的支柱產業,促進全縣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1]宋國安.馬鈴薯的營養價值及開發利用前景[J].河北工業科技,2004(4):58-61.
[2]呂巨智,染和,姜建初.馬鈴薯的營養成分及保健價值[J].中國食物與營養,2009(3):51-52.
[3]蔣駿,王立祥.寧夏南部不同降水年型主要糧食作物的降水生產潛力研究[J].干旱地區農業研究,1990,7(4):1-4.
[4]屈冬玉,謝開云,金黎平,等.中國馬鈴薯產業發展與食物安全[J].中國農業科學,2005(2):148-152.
[5]楊如達.大同地區馬鈴薯規范化栽培技術[J].內蒙古農業科技,2005(3):57-58.
[6]張軟斌.山西馬鈴薯產業可持續發展研究[D].楊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06.
[7]邵振東.規范栽培技術是搞好馬鈴薯產業化開發的關鍵所在[J].甘肅農業,2004(8):30-31.
[8]夏國宏.興安盟馬鈴薯品種比較試驗[J].內蒙古農業科技,2007(2):44-46.
[9]韓廣森.山西馬鈴薯起壟種植與全程機械化裝備的發展[J].農業技術與裝備,2011(21):16-18.
[10]李彩荷.馬鈴薯產業化開發及優質栽培技術[J].農業科技與信息,2003(6):11.
[11]胡燕清.推廣測土配方施肥 促進馬鈴薯增產[J].內蒙古農業科技,2009(3):109.
[12]姬青云,張愛蓮.山西省馬鈴薯增產途徑探討[J].山西農業科學,2003,31(4):3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