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志興,秦作霞 ,殷海善,石 莎
(1.山西農業大學經濟貿易學院,山西太谷030801;2.山西省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經濟研究所,山西太原030006)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它在整個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因此,國家的現代化離不開農業的現代化,農業現代化是國家現代化的組成部分,是我國農業發展的目標和基本方向[1]。十七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中指出,“在深入發展中同步推進農業現代化”,是“十二五”期間的一項重大任務。農業現代化是“三農”問題的核心,如何在“三化同步”中推動農業現代化的發展,將是我國在“十二五”期間破解“三農”問題的關鍵所在[2]。山西屬于中部省份,境內山地多,水資源不足,農業生產的自然條件較差,但改革開放以來,山西農業生產得到了較快發展。目前,在我國統籌“三化同步”的發展過程中,山西省農業現代化進程處于何階段,是倍受關注的問題。
筆者利用《山西統計年鑒》及其他資料,結合山西實際,通過構建農業現代化評價指標體系,采用層次分析法和農業現代化評價模型,對山西農業現代化水平進行評價分析,為山西制定未來農業現代化發展戰略、促進山西農業的可持續發展獻計獻策。
農業現代化是一個動態的不斷發展的歷史過程[3],在建立農業現代化進程評價指標體系時,應全面考慮多種影響因素,使構建的指標體系能更科學地體現山西農業現代化進程實際。因此,筆者在大量參考前人研究成果、檢索查閱統計指標的基礎上,根據山西省農業發展的具體情況,構建了一套科學合理、具有較強操作性的農業現代化發展進程綜合評價指標體系,該指標體系主要包括農業生產水平、農業生產條件、農業科技水平、社會發展水平和農業可持續發展水平5項主體指標和18項個體指標(表1)。

表1 山西省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評價指標體系
山西省農業現代化進程評價的客觀性和公平性與所采用評價方法的科學性密切相關。所以,選取科學、客觀的評價方法并最終構建合理的評價模型至關重要。本研究在確定了山西省農業現代化進程評價指標體系之后,根據系統學、數理統計學以及經濟計量學原理,采用層次分析法(AHP法)進行山西省農業現代化進程評價與分析。該方法將歸納法和演繹法結合成一個完整的邏輯體系,避免了專家意見法的主觀隨意性,是比較科學并被人們廣泛使用的一種分析方法。
本研究采用層次分析法得到各主體指標和個體指標的權重(表2),同時利用(-2,2)標度法得到相應的判斷矩陣,然后計算各元素的重要性排序指數,即權重或加權分值[4]。

表2 2011 年山西省農業現代化進程測算結果
雖然構成指標體系的各指標實際值隨著農業現代化建設的不斷發展在發生著變化,但作為現代農業發展目標的標準值則應具有預測性和可規定性。現代化評價指標標準值的確定,既要反映農業現代化進程的動態性,又應有比較確切的量化目標。根據我國制定的基本實現現代化的目標以及山西省農業現代化發展實際,吸納諸多專家學者的研究成果,最終確定了18項個體指標的標準值(表2)。
因為每個個體指標值具有不同的性質,需進行標準化處理,以消除量綱差異帶來的不可比性。筆者采取標準值(SODS)處理法,即在對個體指標進行分析的基礎上,將實際值與標準值作一比較,如果該指標值達到標準值,可以認為該指標達到了標準要求,然后對該指標相對于標準值作標準化處理[5],計算各指標的標準化值。

式(1) 中,Zi為個體指標i 的標準化值[0,100];Xi為個體指標i 的實際值;Xi0為個體指標i 的標準值。對于可能存在的反向指標,其處理方法不同,可采用(100-Xi)轉換方法,將其轉變為正向指標,然后再按照(100-Xi)/(100-Xi0)進行標準化處理。
各主體指標子系統的測評模型形式是:

農業現代化進程測評模型形式為:

式(2),(3)中,I 為農業現代化水平綜合評分;Wi為各項個體指標權重;Zi為各項個體指標標準化值;Mi為各項主體指標得分,W′i為各項主體指標權重。
根據農業階段發展理論及山西省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將農業現代化實現程度劃分為3個階段:第1階段為初步實現階段,農業現代化水平綜合評價值(I)為60≤I<80,第2階段為基本實現階段,即80≤I<90,第3階段為完全實現階段,即I≥90[6]。
根據公式(1)對山西省2011年18項個體指標的指標值進行標準化處理,將處理結果應用本研究所構建的評價模型公式(2)和(3),對山西省農業現代化進程進行定量研究,從而比較科學準確地分析評價山西省農業現代化進程。山西省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測算結果如表2所示。
山西省農業現代化水平綜合得分:

通過測算,2011年山西省農業現代化水平綜合得分為53.09,根據2.6的農業現代化進程的階段判斷標準,山西省農業現代化發展進程超過半程,接近初步實現階段,這樣的現狀雖與基本實現階段還有較大差距,但山西農業現代化發展很快,相信這個差距會越來越小。
從農業生產水平總體來看,2011年山西土地生產率、勞動生產率和農產品商品率都不高,每公頃的農業產值是16 890元,為目標值的42.2%,按第1產業增加值除以常住農業從業人員計算的農業勞動生產率9 877元,僅為目標值的16.5%。由于土地生產率不高和人均占有農業資源不足,致使勞動生產率比較低,使得全省主要農產品的人均占有量低下。
從農業生產條件總體來看,其得分是50.92。說明山西省在農業現代化發展中,農業生產條件在不斷改善,為實現農業現代化奠定了基礎。本研究的農業生產條件包括有效灌溉面積所占比例、農用機械總動力、農用化肥施用量3項個體指標,山西省農用機械總動力是標準值的50%,說明山西農業的機械化程度不高;農用化肥施用量為標準值的60.2%,說明山西在對農業化肥方面的使用量比較大,這與山西人均耕地擁有量低有直接的關系,要提高作物的產量只能通過施加化肥來實現;有效灌溉面積所占比例為40%,是標準值的44.4%,表明山西農業的水利化程度不高,這主要是由于山西特殊的氣候氣象和地形地貌,使得水資源嚴重不足,擴大有效灌溉面積具有較大的困難。
2011年山西農業科技水平得分為57.56,說明該省農業科技水平在不斷提高,農業科技水平需要繼續加強。農業科技水平包括農業科技人員所占比例、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勞動力所占比例、良種普及率和戶均電腦普及率共4項指標,山西農業科技人員比例是標準值的20%,說明山西比較缺乏農業科技人員,應加大對農業科技人員的投入和培訓力度,達到用科技支撐農業,推動農業持續、穩定發展[7];良種普及率是標準值的90%,表明山西優良品種在農業生產中的普及程度較高;電腦普及率是24.05臺/100戶,僅是標準值的28.3%,說明山西農村電腦的普及率偏低,農村信息化程度亟待提高。
社會發展水平的高低與農業現代化能否順利實現緊密相連。測算結果表明,山西社會發展水平總體比較理想,2011年得分是79.92。在反映山西社會發展水平的5項個體指標中,第1產業比例5.7%,小于標準值,說明山西產業在向第2、第3產業轉移,產業結構趨向合理;農業勞動力比例為58.11%,是標準值的52.4%,說明山西農業勞動力比例雖然在減少,但依然偏高;第3產業比例為35.2%,是標準值的70.4%;人口自然增長率為4.86‰,是標準值的99.9%;農村城市化水平為51%,是標準值的92.7%,說明山西農村城市化進程較快,城市化水平較高。
一個農業可持續發展水平與當地生態環境的好壞密切相關。從生態環境總體來看,結果不夠理想,得分為54.56。2011年山西森林覆蓋率偏低,僅是標準值的47.5%,水土流失比較嚴重,對促進山西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支持能力不高。
山西省農業生產的基本條件是人口多耕地少、山地多平川少、氣候干旱水資源少,極大地制約了土地生產率、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從山西的省情出發,借鑒幾十年來農業發展的經驗,建議從幾個方面開展工作,繼續推動農業現代化進程。(1)提高農業機械技術水平和裝備水平,推動農業機械在不易操作的山區和丘陵區,在玉米和馬鈴薯收獲關鍵環節、果園與設施蔬菜領域等,開展農業機械化示范推廣,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2)建立健全土地流轉各項機制[8],加快土地流轉,實現農業規模經營,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增加農民經濟收入。(3)發揮政府作用[9],通過政府引導和扶持,逐步培養經營大戶、農機服務專業戶、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職業農民等承擔現代農業產業的新型農民。(4)加快農村生態建設、農業環境保護與修復工作,為生產優質安全的農產品奠定環境基礎。(5)加大農業基礎設施投入,改善農業生產條件,提升全省農業綜合生產能力[10]。
[1]郭冰陽.中國農業現代化水平的DEA評價[J].統計與信息論壇,2006(3):30-31.
[2]王貝.中國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關系實證研究[J].城市問題,2011(9):21-22.
[3]辛嶺,蔣和平.我國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和測算[J].農業現代化研究,2010(6):646-648.
[4]張春花,吳春華,王洋,等.大連市農業現代化進程評價研究[J].遼寧師范大學學報,2004(3):339-342.
[5]李翠芹,李旭霖.萊陽市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評價[J].青島農業大學學報:社科版,2008(9):30-33.
[6]胡善清,高樂華.山東省農業現代化進程定量評價研究[J].學理論,2010(9):21-25.
[7]楊梅.基于因子分析的我國農業現代化水平評價[J].現代商貿工業,2011(4):3-4.
[8]高玉峰.制約農村土地流轉的因素及對策探析[J].河南農業科學,2010(9):154-155.
[9]郭冰陽,陳小彥.我國農業現代化水平的綜合評價[J].統計觀察,2006(1):95-96.
[10]王美青,衛新,徐萍,等.浙江省農業現代化建設進程綜合評價[J].農業經濟,2009(5):2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