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斌唐今揚周彩云寇秋愛指導:房定亞
(1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中醫藥保健中心,北京,100091;2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風濕病科)
房定亞活血化瘀法治療風濕病驗案3則
李 斌1唐今揚2周彩云2寇秋愛2指導:房定亞
(1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中醫藥保健中心,北京,100091;2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風濕病科)
風濕病/中醫藥療法;名老中醫;@房定亞;活血化瘀
房定亞教授是國家級名老中醫,業醫近50載,擅長靈活運用活血化瘀法治療風濕病,如益氣活血法、行氣活血法、養陰活血法、解毒活血法等,遣方用藥時借鑒西醫病機病理,并與現代中藥藥理研究相結合,屢起沉疴,體現了中西醫匯通的治學特點。筆者有幸跟師學習,現將房師運用活血化瘀法治療風濕病的驗案3則介紹如下,以饗同道。
本病屬彌漫性結締組織病,以皮膚增厚和纖維化為特征。其皮膚血管可見炎癥細胞浸潤、真皮間質水腫,逐漸血管內膜增生、管腔狹窄、皮膚纖維化,后期可見表皮萎縮。內臟損害可累及消化道、肺、腎、心等,病理表現為臟器間質纖維化,血管內皮細胞腫脹,管腔狹窄,灌注受損[1]。活血化瘀是房師治療本病的重要方法,常用血府逐瘀湯、大黃蟄蟲丸等方藥。
病案舉例:某,女,61歲,2009年12月8日以“周身皮膚變硬8年,加重伴肢端潰瘍2個月”就診。患者8年前出現四肢皮膚變硬,伴肢體腫脹及雷諾現象,曾在外院服用潑尼松及環磷酰胺治療,皮膚變硬仍持續進展至全身,雙手雷諾現象明顯伴指端潰瘍,并出現勞累后胸悶氣短,吞咽不利,視物模糊,口干,不思飲食,二便正常,關節疼痛,位置固定不移,舌暗紅,少苔,脈弦細。中醫診斷:皮痹(氣虛血瘀),西醫診斷:系統性硬化,繼發性肺間質纖維化。以益氣活血為法,血府逐瘀湯加減:柴胡10 g,枳殼10 g,赤芍15 g,生甘草10 g,桃仁10 g,紅花10 g,川牛膝15 g,川芎10 g,生地黃15 g,當歸15 g,生黃芪30 g,紫河車10 g,石斛30 g,14劑。大黃蟄蟲丸3 g,日2次,茄根50 g水煎外洗,日1次。二診雙手雷諾氏現象減輕,潰瘍好轉,精神體力有所恢復,口干仍明顯,吞咽困難,舌暗紅,少苔,脈細。前方加天冬、麥冬各15 g,北沙參30 g,余治療不變,繼服21劑,雷諾氏現象明顯好轉,潰瘍基本愈合,精神尚佳,食欲改善,二便正常,3個月后電話隨訪,病情穩定,皮膚漸軟化,潰瘍未發,可緩慢行走。
按:現代醫學認為系統性硬化發病與血管炎密切相關,該病皮膚及內臟均存在血管炎癥、增生等病變,進而導致血管狹窄閉塞。故房師認為改善血液循環是治療本病的必要方法,應貫穿治療的始終。該患者高齡體弱,病程較長,且有乏力氣短等氣虛之證,故以益氣活血為法治療,予血府逐瘀湯去桔梗,加生黃芪、紫河車、石斛。血府逐瘀湯出自清代王清任所著《醫林改錯》,具有疏肝理氣,養血活血之效。現代研究證實其可改善血液流變性及微循環,有擴張血管、增加器官血流量的作用。血之運行有賴于氣的推動,故加生黃芪補氣以助血運。紫河車具有補腎益精,益氣養血之效,《本草拾遺》謂其主血氣羸瘦,婦人勞損,面膚皮黑,腹內諸病漸瘦悴者。現代藥理研究發現其含有激素類物質,如促腎上腺激素釋放激素、促腎上腺皮質激素釋放激素、雌二醇等;多種細胞因子,如干擾素、集落刺激因子、表皮生長因子等;多種酶及酶抑制因子;多種氨基酸和微量元素等[2-3]。多項研究證實紫河車有良好的免疫調節作用[4-5],并且具有生長因子的作用,可以保護皮膚[6-7]。諸藥合用,氣旺則血行,血行則脈通。大黃蟄蟲丸是《金匱要略》中治療虛勞干血、肌膚甲錯的方劑,適用于久病體弱而兼有瘀血之病證,對于系統性硬化患者皮膚緊硬癥狀尤為對證。有研究證實本方可抗血栓的形成,降低全血黏度,提高血漿纖溶酶原活性[8],并可改善肺纖維化[9]。房師在系統性硬化患者中常用本方,須久服起效。《本草綱目》記載茄根能治療“牙齒慝痛,久痢不止,凍瘡皸裂”。現代研究證實,其具有抗炎鎮痛、改善微循環的作用[10]。房師常以茄根外洗治療硬皮病及其他原因導致的雷諾氏現象。
干燥綜合征是一種主要侵犯唾液腺、淚腺等外分泌腺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亦可累及皮膚、骨骼肌肉、呼吸、消化、神經、血液等多系統。其病理特點是腺體間質淋巴細胞浸潤,腺體導管管腔擴張或狹窄,同時,血管受損也是本病的基本病理改變,炎性細胞浸潤局部血管,可出現血管管腔栓塞[11],促使腺體病變加重。房師治療本病常用一貫煎合血府逐瘀湯,用以養陰生津、養血活血,每獲良效。
病案舉例:某,女,68歲,2009年3月8日以“口干眼干18年,加重1周”就診。患者于18年前出現口干眼干,伴關節痛,逐漸出現猖獗性齲齒,在外院診斷“干燥綜合征”,服用羥氯喹、白芍總苷無效,就診時見口干眼干明顯,欲哭無淚,進食困難,頻頻飲水,雙膝關節疼痛,面色晦暗,乏力疲倦,失眠,大便干燥,舌暗紅無苔,邊有瘀斑,脈弦細。中醫診斷:燥痹(氣陰兩虛,瘀血內阻),西醫診斷:干燥綜合征。治以益氣養陰,養血活血為法。一貫煎加減:北沙參30 g,麥冬15 g,生地黃20 g,枸杞子20 g,烏梅10 g,川牛膝15 g,葛根30 g,生黃芪30 g,生甘草10 g,當歸20 g,路路通15 g,28劑。血府逐瘀膠囊6粒,日2次。二診口干眼干減輕,飲食可,大便正常,仍有乏力疲倦,前方加紫河車10 g,28劑。三診口干眼干明顯減輕,基本可正常飲食,精神好轉,二便正常,面色改善,舌邊瘀斑明顯減小,上方繼服28劑,繼服血府逐瘀膠囊。半年后隨訪,病情穩定,可正常生活。
按:養陰生津是治療干燥綜合征的常用方法,而房師認為腺體的正常分泌有賴于陰血之滋養,故不應忽視血瘀證在干燥綜合征發病中的作用。血管受損及栓塞,可使腺體失于濡養,導致腺體萎縮,外分泌減少,故活血化瘀、改善腺體循環是治療本病的重要變法。房師指出,干燥綜合征長期服用養陰生津中藥而效果不佳者,加用活血之品,常可獲效。本患者氣陰兩虛證存在,兼見面色晦暗,舌暗有瘀斑,為血瘀之象,故在益氣養陰之常法之中,輔以養血活血之血府逐瘀膠囊、路路通等藥,使陰血得補,血脈得通,自然取效。
大動脈炎是主要累及主動脈及其重要分支的慢性非特異性炎性疾病,病變早期表現為血管外膜和外層的肉芽腫性炎癥,逐漸發展至血管全層,最終使內膜增厚、纖維組織增生,導致動脈管腔狹窄,甚至血管閉塞,少數引起動脈擴張或動脈瘤[12]。發病早期,患者除血管狹窄缺血引起的癥狀外,常伴有發熱、倦怠、心率增快、舌質紅等熱毒內蘊表現,房師予清熱解毒、活血化瘀的方法治療。而后期以血管纖維化為主,肢體缺血明顯,常用益氣溫陽、活血化瘀法治療。
病案舉例:某,女,20歲,2010年1月15日以“反復發熱3個月,加重伴左上肢麻木發涼1個月”就診。患者3個月來反復發熱,體溫37.5℃~38.5℃,近1個月左上肢乏力發涼麻木,胸背痛,左頸部疼痛,心煩急躁,納可,眠可,二便調。右上肢血壓120/70mmHg,左上肢血壓70/50 mmHg。左頸動脈可聞及血管雜音。舌質暗紅、苔薄黃,脈細數,左脈無。ESR 90mm/h,HSCRP 65.9mg/L,血常規WBC 11.16×109/L,PLT 512×109/L。血管彩超:1)雙側頸總動脈內膜增厚并狹窄(狹窄60~70%)。2)左鎖骨下動脈起始段顯著狹窄。在外院診為“大動脈炎”,予潑尼松55 mg,qd,阿司匹林0.1 g,qd,口服,發熱好轉,肢體麻木發涼未緩解來診。中醫診斷:脈痹(熱毒蘊結,瘀血痹阻),西醫診斷:大動脈炎。治以清熱解毒、活血化瘀為法,四妙勇安湯合血府逐瘀湯加減:金銀花20 g,當歸20 g,玄參20 g,生甘草10 g,生黃芪30 g,柴胡10 g,枳殼10 g,赤芍15 g,桃仁10 g,紅花10 g,川芎10 g,生地黃20 g,川牛膝15 g,生麻黃5 g,14劑,水煎服。二診諸癥好轉,不發熱,左上肢麻木發涼減輕,出現失眠、煩躁,予金銀花30 g,當歸20 g,玄參20 g,生甘草10 g,生黃芪30 g,柴胡10 g,枳殼10 g,赤芍15 g,白芍15 g,桃仁10 g,紅花10 g,川芎10 g,知母10 g,黃柏10 g,14劑,并囑激素逐漸減量。三診患者不發熱,心煩失眠已緩解,左上肢發涼麻木明顯緩解,繼服上方14劑,之后以血府逐瘀膠囊6粒,日2次,堅持服用。半年后隨訪患者潑尼松已減至7.5 mg,日1次,正常生活上學,唯左上肢勞累后略酸麻,余無不適,復查紅細胞沉降率16 mm/h,HSCRP 4.5 mg/L。
按:血管炎癥是大動脈炎的病理基礎,血管閉塞是本病的突出表現,故活血化瘀應貫穿始終。本病例為發病早期,炎癥反應劇烈,大量炎癥細胞浸潤血管,患者發熱,心煩,舌暗紅,苔薄黃,屬熱毒蘊結、瘀血痹阻之證,治以四妙勇安湯合血府逐瘀湯加減。四妙勇安湯出自清代《驗方新編》,具有清熱解毒、活血止痛之功,并具有抑制炎癥因子、抗炎、擴張血管、抑制血小板聚集及抗血栓形成的作用[13-14],從而可以減輕血管炎癥反應。同時合用血府逐瘀湯,以疏肝行氣,養血活血,加強化瘀通滯之力。全方既清熱解毒抗炎,又能活血化瘀通絡,適用于大動脈炎急性期,使其炎癥緩解,血管病變改善。二診時患者出現煩躁、失眠,考慮是由于患者服用大劑量潑尼松所致,原方去生麻黃,加知母、黃柏以清虛熱,心煩失眠逐漸緩解。之后堅持服用血府逐瘀膠囊,養血活血,激素逐漸減量,血管病變改善,病情得以穩定。
[1]蔣明,張奉春,黃烽,等.風濕病診斷與診斷評析[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4:209-212.
[2]李瑩.胎盤提取液氨基酸分析[J].河南醫藥信息,2000,8(7):49.
[3]楊桂芹,鄒興淮.胎盤及其提取物的化學成分、藥理作用及臨床應用研究進展[J].沈陽農業大學學報,2003,34(2):150-154.
[4]韓彩芝,余素清,魏麗君.紫河車的免疫作用[J].河北中醫,1996,18(2):34-35.
[5]崔玉丹,蔡英姬,金河奎.胎盤粉制劑的免疫學實驗研究[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2001,7(3):29-31.
[6]王亮.新生小鼠表皮細胞的培養[J].日用化學工業,2001(1):61-62.
[7]顧人璐.高級胎盤收斂性化妝水的研制[J].日用化學工業,1993(3):220-223.
[8]鞏海濤.大黃蟲丸抗栓作用及機理的研究[J].山東醫藥工業,2002,21(4):57.
[9]李瑞琴,魯光華,李偉,等,大黃蟄蟲丸抗大鼠肺纖維化的作用及對外周血T淋巴細胞亞群的影響[J].中國藥理學通報,2009,25(9):1258-1259.
[10]朱曲波,楊瓊,石米揚,等.茄根的鎮痛、抗炎作用研究[J].中藥藥理與臨床,2003,19(4):26-27.
[11]葉任高,陸再英,董怡,等.內科學[M].第6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2004:908-910.
[12]蔣明,David Yu,林孝義,等.中華風濕病學[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4:1185-1186.
[13]孫曉波,徐惠波.現代方劑藥理與臨床[M].天津:天津科技翻譯出版公司,2005:1114.
[14]張軍平,李明,李良,等.四妙勇安湯調控核因子-κB活性及抑制相關炎癥因子的實驗研究[J].中華中醫藥雜志,2010,25(3):372.
(2012-09-14收稿)
10.3969/j.issn.1673-7202.2013.07.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