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淑華魏軍平
(1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2011級碩士研究生,北京,100053;2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內分泌科,北京,100053)
魏軍平教授治療汗證臨床經驗一隅
孟淑華1魏軍平2
(1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2011級碩士研究生,北京,100053;2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內分泌科,北京,100053)
汗證;涼血活血化瘀;赤芍
汗證是指陰陽失調、腠理不固,而致汗液外泄失常的病證。汗證在臨床上又分自汗與盜汗。其中不因外界環境因素影響,晝時時出汗,動輒益甚者,稱自汗;寐中汗出,醒來自止者,稱為盜汗。病機總屬陰陽失調,腠理不固,營衛失和,汗液外泄失常。一般自汗多屬氣虛、陽虛,盜汗多屬陰虛內熱,但亦有不循常道者。魏軍平教授從事臨床20余載,中醫理論功底深厚,臨床經驗豐富,擅長中醫內科各種疑難病癥。對汗證頗有獨到見解,遣方用藥,甚為精當。下面介紹魏教授臨床治案一則,以饗讀者。
患者某,男,42歲,主因自汗5年,多方治療無效,于2012年10月17日前來就診。患者面色紅潤有光澤,聲音洪亮。自訴白天汗出5年,汗出無規律,無明顯加重或減輕因素,自覺汗出帶涼意,然周身灼熱煩躁不安,五心煩熱,余無明顯不適。精神佳,睡眠佳,納食可,二便調。舌紅,苔黃,脈數。證屬邪熱郁蒸。處方:黃芩12 g,知母9 g,煅龍骨30 g,煅牡蠣30 g,浮小麥15 g,赤芍12 g。7劑。水煎服,2次/d,早晚分服。
復診:汗出減少,心胸煩熱減輕,余無不適。精神佳,睡眠佳,納食可,二便調。藥已中的,效不更方,原方再進7劑。基本痊愈。
該患者正值壯年,工作壓力大,生活作息不規律,導致郁熱在內,故心胸煩熱,面色紅,邪熱郁蒸,逼迫津液外泄,故自汗不止。舌紅,苔黃,脈數,則一派郁熱之象。病機總屬邪熱郁蒸,火熱逼迫津液外泄,而致汗出增多。方中黃芩:苦,寒。清熱瀉火解毒。《滇南本草》曰:“上行瀉肺火,下行瀉膀胱火。男子五淋,女子崩漏,調經,清熱,胎中有火熱不安,清胎熱,除六經實火、實熱”[1]。知母:苦、甘,寒。清熱瀉火。《本草綱目》曰:“知母之辛苦寒涼,下則潤腎燥而滋陰,上則清肺金而瀉火,乃二經氣分藥也”[2]。黃芩、知母清解郁熱,意在治本。煅龍骨:甘、澀,性平,有收斂固澀功效。《本草原始》曰:“龍骨,甘平……汗出止汗,縮小便、溺血”[3]。煅牡蠣:咸,微寒。有收斂固澀功效。《本草備要》曰:“咸以軟堅化痰,消瘰疬結核,老血疝瘕。澀以收脫,治遺精崩帶,止嗽斂汗,固大小腸”[4]。浮小麥:甘,涼。固表止汗、益氣、除熱。《本草綱目》曰:“益氣除熱,止自汗盜汗,骨蒸勞熱,婦人勞熱”[5]。煅龍骨、煅牡蠣和浮小麥共奏止汗之功,意在治標。赤芍一味看似與本病無關,實則內涵深奧,圓機活法。赤芍:苦、辛,微寒。有清熱涼血,活血祛瘀功效。《本草求真》曰:“赤芍與白芍主治略同,但白則有斂陰益營之力,赤則有散邪行血之意;白則能行于土中瀉木,赤則能于血中活滯。故凡腹痛堅積,血瘕疝痹,經閉目赤,因于積熱而成者,用此則能涼血逐瘀,與白芍主補無瀉,大相遠耳”[6]。赤芍除與知母、黃芩相合,清氣、血之郁熱外,還蘊含著“血汗同源”思想,以涼血活血化瘀角度治療自汗。
觀該患者以前方藥,其中不乏清熱斂汗之品,然療效不佳,常反復。魏老師在辨證施治的情況下佐以涼血活血化瘀之品,顯著的提高了臨床療效,解決患者的痛苦。赤芍苦、辛,微寒,與知母、黃芩相合,清氣、血之郁熱,拔火熱燎原之勢,熱除汗亦止。另一方面考慮患者病程時間長,熱耗津傷,易導致瘀血為患,雖患者無明顯瘀血癥狀,亦佐可散瘀滯,使邪無依附,防止瘀血化熱蒸騰津液汗出而致疾病反復發作。
血汗同源理論早在《靈樞·營衛生會篇》記載道:“奪血者無汗,奪汗者無血”[7]。醫圣張仲景在《傷寒論太陽篇》提出淋家、瘡家、衄家,亡血家不可發汗,正是遵循“血汗同源”的思想[8]。其在《傷寒論太陽篇》曰:“病常自汗出者,此為榮氣和,榮氣和者,外不諧,以衛氣不共榮氣諧和故爾。……宜桂枝湯”[9]。在張仲景時代不分白芍赤芍,桂枝湯中亦含赤芍,桂枝色赤入心,有溫通血脈之功效,赤芍與桂枝的應用也蘊含了“血汗同源”的思想。朱丹溪則進一步闡述血與汗的關系,提出“心所藏之,在內為血,在外為汗”[10]。認為汗與血“異名同類”,形成了“血即是汗,汗即是血”的學說。清代著名醫家王清任的《醫林改錯》曰:“醒后出汗,名曰自汗;因出汗醒,名曰盜汗。盜散人之氣血,此是千古不易之定論。竟有用補氣、固表、滋陰、降火服之不效,而反復加重者。不知血瘀亦令人自汗、盜汗,用血府逐瘀湯,一兩付而汗止”[11]。
中醫認為,汗雖與津液直接相關,但由于津液又是血液的組成部分,故有“血汗同源”之說。正常生理情況下,通過血與汗相互協調作用,人體維持正常新陳代謝和體液平衡,生理功能正常活動。然而,在機體陰陽平衡失調,機體處于病理狀態時,血與汗又彼此相互影響。在臨床中,汗出太多則損傷津液,進而造成血液的虧虛。陰血大傷又可導致無汗、少汗證。
魏老師秉承《黃帝內經》原旨,借鑒王清任方藥,又不拘泥于瘀血理論,在本病例中辨證施治的情況下稍佐涼血活血化瘀之品,顯著的提高了臨床療效,解決患者痛苦。王清任以五逐瘀湯中之血府逐瘀湯治療自汗,觀其用藥以寒涼為主。《素問·陰陽別論》早有云:“陽加于陰謂之汗”[12],張景岳則更加詳細闡述《景岳全書》:“汗發于陰而出于陽。此其根本則由陰中之營氣,而其啟閉則由陽中之衛氣”[13]。蓋汗出異常,多由各種原因導致郁熱,熱雖有濕熱、實熱、虛熱等不同,但熱久,熱入血分,一方面蒸騰津液汗出,發為自汗;另一方面熱耗津傷,導致瘀血。涼血活血化瘀之品一方面清解血分郁熱,拔火熱燎原之勢,熱除汗亦止。另一方面可散瘀滯,使邪無依附,防止瘀血化熱蒸騰津液汗出,使疾病反復發作。因此在臨床中遇此類自汗,或有瘀血之象,或無明顯血瘀征象而用其他療法久治無效,均可加涼血活血化瘀之品。
[1]蘭茂.滇南本草[M].云南:云南科技出版社,2004:282.
[2]李時珍.本草綱目[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585.
[3]李中立.本草原始[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7:526.
[4]汪昂.本草備要[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242.
[5]李時珍.本草綱目[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185.
[6]黃宮秀.本草求真[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7:216.
[7]田代華.靈樞經[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55.
[8]張仲景.傷寒論[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45.
[9]張仲景.傷寒論[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39.
[10]朱震亨.丹溪心法[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166.
[11]王清任.醫林改錯[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24.
[12]田代華.黃帝內經素問[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15.
[13]張景岳.景岳全書[M].上海:第二軍醫大學出版社,2006:226.
(2012-12-15收稿)
10.3969/j.issn.1673-7202.2013.07.024
魏軍平,男,1966,9,主任醫師,臨床醫學博士,博士研究生導師,研究方向:中醫藥防治糖尿病及并發癥、甲狀腺疾病,E-mail:weijunping@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