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春林
無神經節細胞癥是小兒常見的先天性腸道畸形。回顧我院兒外科在2007~2011年接收的近50例患兒中采用結腸回流灌腸,取得了滿意效果,現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2007~2011年共收治無神經節細胞癥患兒 50例。其中男46例,女4例 。年齡4個月~6歲。50例中短端型11例,常見型39例。所有患兒均符合“無神經節細胞癥”診斷標準。
1.2方法分別選用F16至F20的硅膠導管作灌腸管,用50 mL注射器反復灌注并排出。根據患兒的年齡選擇合適的導管,用石蠟油充分潤滑灌腸管前端所需插入的長度后,自肛門插入,然后進行回流灌腸,采用38~42℃的生理鹽水反復灌洗,液量根據患兒的年齡設定,每日1~2次,在灌洗過程中需對洗出大便的顏色、性質、量、氣味及形態進行鑒別。
經過術前的灌腸準備后,通過手術所見,醫生評價45例腸腔清潔,5例有少量黃色稀水便,無1例有陳舊性大便及糞石。術后無1例出現切口感染。
無神經節細胞癥是由于直腸近端以上的腸管持續痙攣,腸內容物通過障礙,糞便淤滯在近端結腸,使該段腸管肥厚、擴張,是小兒常見的先天性腸道畸形。臨床表現為胎便排出延遲、頑固性便秘、腹脹以致小兒營養不良、發育遲緩等。我院接收的50例患兒中有80%于生后3個月內發現,出現不同程度的排便困難、腹脹,嚴重者伴有嘔吐、壞死性小腸結腸炎等癥狀。而巨結腸回流灌腸既是一項有效的治療措施,也是巨結腸根治術前必不可少的腸道準備,直接關系到手術的效果。一般從手術前10~14 d開始灌腸,每天1次。結腸回流灌腸的目的是使結腸內沉積的糞塊逐漸排干凈,減輕腹脹及腸管的擴張,使擴張腸管恢復正常,減少手術病變腸管的切除范圍,減少手術并發癥。
灌腸時讓患兒取仰臥截石位,頭及上半身抬高,使患兒置傾斜狀態,利用地心引力,有利于大便的流出。灌腸時一定要注意保暖,控制水溫在30~42℃之間,防止術前感冒,影響手術的進行。當大便干結,肛管的阻力較大,不易下到部位時,可以適當邊注入溫生理鹽水邊緩慢將肛管往腸道里送,如此反復,以利于水的沖力將肛管下到腸道內,不可盲目用力置管,以免造成結腸損傷。灌腸時最好從遠端灌起,若大便較干結、沉積較多不易灌出時,可先下肛管注入開塞露20~30 mL軟化大便,再行生理鹽水回流灌腸,以提高灌腸的質量和效率,減少護理工作量。在灌腸過程中,可采取左右側臥位更換及環形輕輕按摩腹部的方法,使腸腔內壓持續增強,腸蠕動增強,以利于積便的排出。在灌腸的后期,可以采取增大每次灌入的水量,利用氣體的壓強將氣體通過肛管快速注入腸腔,再配合改變體位及按摩腹部使腸道內的糞便和積氣迅速排空。注意事項為:①灌腸前先做肛診:用石蠟油潤滑肛周及小拇指后進行肛診檢查,不僅可以了解內括約肌的緊張度,壺腹部空虛以及狹窄的部位和長度,還可以起到擴張肛門的作用,對順利下肛管起到一定作用:②了解鋇灌腸的影像資料:認真閱讀造影時的X線片,了解痙攣段部位及長度,有效地指導灌腸,避免盲目插入肛管造成結腸損傷。③灌腸前和家屬進行溝通:向患兒家屬解釋灌腸的目的及方法,取得配合,同時指導家屬給予少渣的流質飲食,以利于提高灌腸的效果。④自肛門注入開塞露:開塞露是一種高滲液,具有吸出組織水分,稀釋、軟化糞便和潤滑腸壁、刺激腸蠕動的作用。對于大便較干結的患兒,我們可以采用先下肛管注入開塞露20 mL軟化大便,保留開塞露3~4 h后,再行生理鹽水回流灌腸。自肛管注入開塞露后,利于干結大便的排出。⑤環形按摩腹部:在灌洗時置手掌于患兒的腹部并按結腸走向,順橫結腸方向由右上腹至左下腹輕柔環形按摩腹部。⑥改變體位:一般灌腸取截石位,也可與左右側臥位交替,有利于提高灌腸效果。⑦灌腸過程中不斷調整肛管位置:可以旋轉肛管的方向以防止大便堵塞肛管,更利于引流。⑧術晨灌腸后可注入0.5%甲硝唑溶液保留灌腸,增加手術部位藥物濃度,預防術后切口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