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鴻仲
(內蒙古包頭市土右旗鎮獸醫局,內蒙古包頭 014100)
動物免疫學是近代生物科學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近代人與動物預防傳染病的重要手段之一。早在上世紀20~30年代牛痘疫苗的開始普及應用,到現在實現了人類痘病的絕跡。這是應用疫苗免疫預防和消滅傳染病的一個成功典范。1950年開始消滅牛瘟的戰役中,疫苗免疫有效地切短了傳染病傳播中三個環節中的一環,把易感動物牛變成了對牛瘟病毒無敏感性的動物,很快在全國范圍內消滅了牛瘟病。
由于病毒在活細胞內繁殖的特點,到目前為止還沒有發現防治病毒的有效藥物。但病毒的免疫原性給我們提供了一條預防病毒病的有效措施。諸如,高致病性禽流感、雞新城疫、豬瘟、豬藍耳病、牛羊口蹄疫,狂犬病等病毒病都有免疫效果良好的疫苗在實踐中推廣與應用。這些疫苗免疫在實踐中還存在不少問題,而造成免疫效果不佳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997年筆者在三間房鄉廟營村做了一個實驗,因為1996年該村50戶養豬戶死亡46頭豬,初步診斷死于急慢性豬瘟病。據當地防疫人員講春防和秋防都做了含有豬瘟的三聯苗。于是我們把1997年春防提早到三月份,由旗獸醫站派人員配合當地防疫人員進村做豬瘟接種,對全村的豬一個不漏地進行接種。以后又結合瘦肉型豬基地建設項目,對全村豬定期補針3次,查漏補缺。結果當年全村因病死亡2頭豬。這個實驗充分說明,防疫密度達到100%,防疫效果就能達到98%以上。特別是我國的豬瘟弱毒Ⅱ號苗,其免疫原性非常好。
另外防疫人員的責任心和技術水平對免疫效果也有影響。如注射羊痘苗要求準確注射在羊尾內側皮內,而有些防疫人員對這一技術掌握不準確,不能準確注射到位,造成免疫效果低下或無效。
禽流感病毒屬于黏病毒科,根據病原核蛋白(NP)和膜蛋白(MP)抗原及其基因特性的不同將流感病毒分為A、B、C三型。A型流感病毒常引起人畜流感病的流行。A型流感病毒根據表面抗原血凝素(HA)和神經氨酸酶(NA)不同分為多種亞型。目前已發現16種HA和10種NA,HA和NA可任意組合成一種新的亞型,因此A型流感病毒亞型多,而各亞型之間誘導的抗體不能相互交叉保護(免疫),這樣給人為免疫帶來一定難度,例如現在的禽流感疫苗為H5N1(RE-5,RE-4)。如果出現新的亞型感染由于它們不能交叉保護就是免疫失敗。這些都進一步說明了高致病性禽流感亞型多,而且無共同的免疫原性,會造成免疫效果不佳或免疫無效。如目前已發現H7N9病毒等亞型就不能用H5N1的疫苗來防控。而口蹄疫病毒( FMDV)屬于小DNA病毒科,由VP1,VP2,VP3和VP4四種衣殼蛋白包裹,單正股正鏈RNA組成無囊膜的正20面體結構。其中VP1蛋白包含有主要的免疫原性位點,誘導產生中和抗體,因此VP1基因在口蹄疫疫苗研制中倍受關注。在被感染動物體內還可以發現一種非結構性的病毒特異蛋白質稱為病毒感染相關抗原。病毒RNA聚合酶蛋白3D抗原實際上是在病毒復制過程中的RNA聚合酶,但在注射滅活疫苗的動物體內不能檢出病毒感染相關抗原及其抗體。動物感染了口蹄疫病毒,根據動物交叉保護和血清學實驗分為A、O、 C、SAT1、SAT2、SAT3和SAISL等7個血清型。各型間無交叉反應,不同型之間沒有交叉免疫性,同型內的亞型間有部分交叉免疫性。有些毒株對豬致病,而對牛羊不致病。這些都說明口蹄疫病毒Ⅰ型的免疫原性,或者說它導致產生的抗體免疫能力大不相同,不能產生共同的抗病能力。這就是疫苗免疫效果不確定的原因之一。
近幾年土右旗重視防疫體系建設,建立18個鄉級站,220個村級防疫室。配備了摩托車,冰箱等設備。給鄉級站和村級站每人每月都發放工作津貼,逐步提高防疫員待遇。但是工作中也會出現許多具體問題。
1.防疫員要免費入戶為養殖戶進行防疫注射。現在一年做兩次集中防疫,每次十種疫苗。據統計土右旗有肉羊120萬只,奶牛8萬多頭,豬30多萬口,雞的數量更大。這時防疫員工作量大,收入少,不能專心、專業的搞防疫工作,對防疫工作積極性不高。
2.在防疫工作中難免出現一些動物副反應。有的動物出現過敏性或其他原因的死亡,找防疫員要求賠償。這應該有一個制度明確責任,什么性質的責任由哪一級負責,到目前還缺乏一個相關的制度,明確賠償資金的來源和賠償單位。
3.對防疫人員專業培訓力度不大。一方面培訓次數少,時間短;另一方面,培訓對象積極性不高,不愿意參加,怕影響種地、打工等工作。因為防疫工作不是他們的重要收入來源。因而專業知識不足會導致發生一些不該發生的技術事故。
首先疫苗本身的效價是否準確。例如羊布氏桿菌苗,一個羊單位應含100億個活菌,出廠時是否達到這個標準。其次通過長途運輸和較長期儲藏其效價是否仍能達到設計有效性。疫苗的安全性也是值得探討的問題,在實踐中常發生不明原因的疫苗致病、致死現象。近年使用活毒活菌疫苗基本安全,但也有可能造成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