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興花
(沂水中心醫(yī)院,山東臨沂276400)
腦梗死具有較高的致死率和致殘率,嚴重影響患者的生存質量。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神經干細胞相繼從胚胎和其他哺乳動物的中樞神經系統(tǒng)分離培養(yǎng)成功,中樞神經系統(tǒng)受損后不能再生的傳統(tǒng)觀點被顛覆,神經干細胞移植為中樞神經系統(tǒng)疾病的治療提供了新途徑。本研究采用神經干細胞移植治療腦梗死患者78例。現(xiàn)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擇2009年10月~2011年10月我院收治的腦梗死患者160例,均有明顯的腦梗死臨床癥狀與表現(xiàn),功能缺失較重,經頭顱CT或(和)MRI檢查確診。排除腦積水、癲癇等疾病患者。將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78例和對照組82例。治療組男52 例、女26 例,年齡(56.9 ±9.2)歲,病變位于基底節(jié)54例、腦干9例、其他部位15例;對照組男51例、女31 例,年齡(57.7 ±9.8)歲,病變位于基底節(jié)49例、腦干12例、其他部位21例。兩組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肌力分級、肢體活動障礙程度及合并癥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治療方法 對照組常規(guī)應用活血化瘀、激活腦細胞、營養(yǎng)神經、抗凝、抗血小板藥物及針灸、康復治療;治療組除常規(guī)治療外,通過腰椎穿刺蛛網膜下腔注射神經干細胞,1次/周,共3次。神經干細胞由山東省紅十字會醫(yī)院干細胞研究室提供,移植總數(shù)為8×109個/次。
1.2.2 觀察指標 兩組均于治療前后采用國際通用的功能獨立性評分量表(FIM)進行功能獨立性評分,包括生活自理能力、活動能力、行動能力、理解交流能力、社會認知能力及括約肌控制能力6項,評分越高表明功能獨立性越好。
1.2.3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2.0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處理,結果以ˉ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u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對照組治療前后的FIM評分分別為(82.8±7.6)、(89.3 ±9.5)分,治療前后比較 P >0.05;治療組治療前后的 FIM 評分為(82.9 ±7.9)、(94.8 ±7.1)分,治療前后比較P<0.01。兩組治療前FIM評分比較P>0.05,治療后FIM評分比較P<0.01。
腦梗死是由于腦動脈閉塞導致腦組織缺血壞死,伴隨神經元、星形膠質細胞、少突膠質細胞等的損傷與丟失。腦梗死患者經常規(guī)治療后仍有一半以上的患者遺留癱瘓、失語等殘疾,嚴重影響患者的生存質量。盡管早期溶栓治療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但由于受時間窗口的限制,只有少數(shù)患者能夠接受溶栓治療,且治療后存在再通率低及腦出血等并發(fā)癥。干細胞移植可不受時間窗口的限制,為腦梗死半暗帶的細胞提供營養(yǎng),促進內源性干細胞存活、遷移和分化,恢復正常的神經環(huán)路和建立恰當?shù)纳窠泜鲗C制[1]。傳統(tǒng)觀點認為,中樞神經系統(tǒng)的神經細胞是一種終末細胞,神經元、膠質細胞的缺失是一個不可逆的過程[2],尋找能從組織結構上修復壞死神經元的方法意義重大。神經干細胞是一類可以自我更新、同時具有分化為神經系統(tǒng)各類細胞潛能的細胞[3],神經干細胞移植于受者體內后可分化為神經元、星形膠質細胞和少突破質細胞,且具有歸巢效應(即在基質細胞衍生因子、干細胞因子、血管內皮生長因子、粒細胞集落刺激因子等細胞因子的趨化作用下,向梗死損傷部位遷移的能力)。神經干細胞是原始細胞,具有低免疫源性,不表達成熟細胞的抗原性,有利于細胞移植成功,是細胞移植的理想供體。
神經干細胞移植治療腦梗死的可能機制為:①重建受損的神經環(huán)路;②釋放遞質,分泌多種神經營養(yǎng)因子,刺激神經發(fā)生,促進宿主神經元的存活,改善其功能,從而改善臨床癥狀[4];③減少神經細胞過度凋亡;④減少腦梗死誘導的炎癥反應;⑤誘導梗死區(qū)域血管的形成;⑥分化為神經元、星形膠質細胞、少突膠質細胞,補充梗死后缺損的神經細胞,修復殘存髓鞘的神經纖維和新生的神經纖維形成髓鞘,保持神經纖維的完整性[5]。神經干細胞的移植方法包括立體定向直接注射法、經頸動脈灌注法、經蛛網膜下腔注射法、經外周靜脈注射法等,這些移植方法均可在神經干細胞歸巢效應的作用下遷移到損傷部位,促進腦組織功能的恢復,但腦內移植可在損傷部位發(fā)現(xiàn)更多的移植細胞,其次是腦室內移植,最少的是靜脈內移植法[6],而外周靜脈移植創(chuàng)傷小,操作方便,易實施。本研究結果表明,應用神經干細胞移植治療腦梗死,可明顯提高患者的FIM評分,改善其預后,提高其生活質量。
腦梗死后中樞神經組織損傷導致的功能障礙是臨床治療中的難題,干細胞移植為治療腦梗死開創(chuàng)了一條新的途徑,但目前仍存在較多問題,如移植的最佳時機與途徑、移植細胞的最合適數(shù)量、移植細胞數(shù)量與梗死部位面積的關系、移植后是否產生腫瘤樣變或在其他組織血管產生異位腫瘤、哪種干細胞(包括神經干細胞、骨髓間充質干細胞、臍血間充質干細胞等)是用于基因治療理想的候選細胞等,有待進一步深入研究。
[1]Haas S,Weider N,Winkter J.Adul stem cell therapy in stroke[J].Curr Opin Neurol,2005,18(1):59-64.
[2]Taraszewska A,Zecman IB,Ogonowska W,et al.The pattern of irreversible brain changes after cardiac arrest in humans[J].Folia Neuropathol,2002,40(3):133-141.
[3]姜國晶,楊文麗,王鵬.干細胞移植治療腦梗死研究現(xiàn)狀[J].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2008,16(4):307-311.
[4]咎坤,耿德勤.腦血管疾病的干細胞移植和基因治療[J].中國醫(yī)師進修雜志(內科版),2009,32(5):4-6.
[5]李晉.NSC移植治療脊髓損傷[J].中國康復理論實踐,2004,10(1):5-6.
[6]Jin K,Sun Y,Xie L,et al.Comparison of ischemin-directed migration of neural precursor cells intrastriatal,intraventricu lar,or intravenous transplantation in the rat[J].Neurobiol Dis,2005,18(2):366-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