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純美,譚陰香
(蒙陰縣人民醫院,山東蒙陰276200)
隨著人們對健康認識的深化和護理模式的轉變,臨床護士所承受的工作壓力已成為一種職業危險[1],過高的工作壓力可影響護士的心理健康及護理工作質量[2]。因此,護理管理者應及時了解臨床護士的心理健康情況,并制定有效的管理措施減少護士的工作壓力,最大限度地緩解壓力帶來的不良影響[3]。以往的研究多針對護士心理健康狀況和壓力源,而對干預措施成效的研究甚少。2012年4~7月,我們對我院臨床護士的心理狀況進行了調查,并觀察綜合干預措施的效果。
1.1 臨床資料 110名隨機選擇的臨床護士,來自我院8個不同病房。
1.2 心理狀況調查及綜合措施干預方法 自行設計問卷,問卷由焦慮自評量表(SAS)[4]和抑郁自評量表(SDS)[5]組成,SAS標準分界值為50分,總分低于50分為正常,50~59分為輕度焦慮,60~69分是中度焦慮,69分以上是重度焦慮。SDS標準分得分界值為53分,總分低于53分為正常,53~62分為輕度抑郁,63~72分為中度抑郁,72分以上為重度抑郁。所有問卷均經過作者本人發放至各個臨床科室,用統一指導語向被調查者詳細說明問卷填寫方法,無記名填寫,填寫時間為30min,第2天收回。第1次問卷調查結束后對全院護士進行以下干預:①請心理專家對全院護士進行心理健康知識培訓,有針對性的進行個別指導;②成立心理援助小組,定期組織活動,在學習心理知識的同時,進行心理減壓、放松訓練,針對有心理問題的護士及時進行心理疏導;③定期對全院護士進行野外訓練,走出醫院,走進大自然,放松心情;④提高護士特別是工資相對較低的聘用制護士的工資待遇;⑤增加護理人員資源配置,從而減輕護士個體工作強度。3個月后對參與第1次問卷調查的110名臨床護士進行第2次問卷調查,觀察干預后的效果。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計軟件,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次調查均發放調查表110份,第1次和第2次調查分別有效回收98份和100份問卷,問卷有效回收率分別為89.09%和90.91%。第1次調查結果顯示SAS正常49例,焦慮49例(其中輕度38例,中度9例,重度2例),焦慮率為50.0%,SDS正常44例,抑郁54例(其中輕度38例,中度12例,重度4例),抑郁率為55.1%;年齡≤25歲43例,其中焦慮24 例(輕、中、重度分別為20、3、1 例),抑郁29 例(輕、中、重度分別為 22、5、2 例),26~30 歲 25 例,其中焦慮11例(輕、中度分別為10、1例),抑郁11例(輕、中、重度分別為8、2、1例),31~35 歲11 例,其中焦慮5例(輕、中度分別為3、2例),抑郁4例(輕、中度分別為2、2例)36~40歲7例,其中焦慮3例(輕、中度分別為1、2例),抑郁4例(輕、中度分別為3、1例),>40歲12例,其中焦慮6例(輕、中、重度分別為4、1、1例),抑郁6例(輕、中、重度分別為3、2、1例);進行干預后第2次調查結果示SAS正常64例,焦慮36例(其中輕度31例,中度5例),焦慮率為36.0%,SDS正常66例,抑郁34例(其中輕度27例,中度7例),抑郁率為34.0%;≤25歲者中焦慮16例(輕、中度分別為13、3例),抑郁17例(輕、中、度分別為15、2例),26~30歲者中焦慮8例(輕、中度分別為7、1例),抑郁5例(輕、中度分別為4、1例),31~35歲者焦慮4例(均為輕度),抑郁3例(輕、中度分別為2、1例),36~40歲者中焦慮2例(均為輕度),抑郁3例(輕、中度分別為2、1例),>40歲者中焦慮6例(輕、中度分別為5、1例),抑郁6例(輕、中度分別為4、2例)。干預前后焦慮率及抑郁率比較,P均<0.05(χ2分別=3.960、8.926)。干預后各個年齡組發生焦慮和抑郁的情況均有不同程度改善,其中SAS調查中年齡≤25歲組焦慮人數明顯減少(P=0.045),SDS調查中年齡≤25歲組和26~30歲組抑郁人數亦明顯減少(P分別=0.005和0.013)。其余年齡組焦慮或抑郁人數減少均無統計學意義(P均>0.05)。
焦慮是對應激的的適應性反應,過度擔心是焦慮癥狀的核心,抑郁是一種嚴重的負性情緒,其會導致心理變化波動[6]。本次調查對象構成年齡中30歲以下青年護士所占比例最大(分別占69.39%和70%)。調查結果發現未經干預時護理人員面臨較大心理壓力,表現在情緒上為突出的焦慮和抑郁癥狀,焦慮率為50.0%,抑郁率為55.1%,與國內報道基本一致[7]。造成我院護理人員心理狀況較差的原因可能有以下方面:①護理工作負擔過重。“以患者為中心”的護理模式要求為患者提供全方位、人性化的服務,這些服務理念促進了護理事業的飛速發展,但卻忽視了護士群體的承受能力[8]。護理工作量大、護士和患者比例過低、繁雜的護理文書記錄導致護士在工作量與工作時間分配上面臨較大壓力。②職業風險過大。伴隨人們的法制觀念及自我保護意識不斷提高,醫療糾紛的不斷增加,新的醫療事故處理條例的出臺,舉證責任的倒置,護理人員工作如履薄冰。③經濟收入過低。醫院收費標準由物價局統一制定,而且多年不隨物價上漲調整,如二甲醫院24 h的一級護理費僅8元。護士所付出的勞動與報酬嚴重不呈正比。醫院為降低支出,大量聘用工資及其他福利待遇相對較低的聘用制護士,客觀上導致護士經濟價值低,自我價值得不到體現。
研究顯示,干預措施對年齡組≤30歲的護士效果好,其他年齡組效果差。干預后SAS調查中年齡≤25歲組焦慮人數明顯減少,SDS調查中年齡≤25歲組和26~30歲組抑郁人數明顯減少,其余年齡組收效不大,總體焦慮人數和抑郁人數亦明顯減少。分析原因有以下方面:①年齡組≤30歲的年輕護士多為聘用制護士,由于福利待遇低、晉升和深造的機會相對較少,隨時有被辭退的可能,不得不努力工作,盡可能將工作做好,精神長期保持高度緊張,在醫院里找不到歸屬感。但由于年齡因素,對新生事物接受較快,對醫院的干預措施如:心理健康知識培訓、心理援助小組和野外訓練等積極參加,掌握了一定的心理衛生知識,利用掌握的心理知識解決自己的心理問題。并且醫院提高了護士工資待遇,降低了勞動強度,使以聘用制護士為主體的年輕護士對從事職業認同感與成就感有了明顯提高,從而使他們心理健康狀況有了明顯改善。②年齡>30歲的護士工齡多在10 a以上,多為在編人員,福利待遇相對聘用制護士高,且大部分已結婚生子,生活重心更傾向于家庭和孩子。因此醫院的干預措施效果不明顯。③干預措施應用后26~30歲組抑郁人數明顯減少,而焦慮人數無明顯減少,其中原因尚有待于進一步研究。
綜上所述,我院50%以上護士存在負性情緒,綜合干預措施能有效改善護士的心理狀況,從而提高護理質量,特別對年輕護士效果明顯。
[1]胡靜超,陶紅.國內護士壓力源研究現狀[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6,22(5):58-59.
[2]李小妹,劉彥君.護士工作壓力源及工作疲潰感的調查研究[J].中華護理雜志,2000,35(11):645-649.
[3]尼青萍,伍前珍,劉喜文,等.高職護士心理健康狀況與應付方式調查[J].中國公共衛生,2004,20(7):879.
[4]Zung WW.A rating instrument for anxiety disorders[J].Psychosomatics,1971,12(6):371-379.
[5]Zung WW.A 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J].Arch Gen Psychiatry,1965,(12):63-70.
[6]趙莉,譚敏.綜合培訓對本科護生實習前焦慮和抑郁的影響[J].護理學雜志,2009,24(10):69-71.
[7]李寶秀,樊迪.護理人員心理現狀的調查分析與對策[J].內蒙古醫學院學報,2009,31(1):252-254.
[8]包滿珍,吳丹,等.新開診醫院不同護齡護士的壓力源狀況和應對方式的研究[J].臨床護理雜志,2011,10(1):10-13.
[9]彭文濤,李繼平.護理人員工作滿意度及影響因素調查分析[J].護理學雜志,2007,22(10):4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