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兵
(青海大學附屬醫院,西寧810000)
肩關節周圍炎(簡稱肩周炎)好發于50歲左右的中老年人,有“五十肩”之稱,以肩部疼痛,活動障礙為主要特征。中醫有“漏肩風”、“肩凝風”等稱謂,是肩部周圍所有軟組織無菌性炎癥引起的以肩部疼痛、活動障礙為主證的病癥。2012年5~11月,我們采用針灸推拿療法輔助治療肩周炎60例,取得較好效果?,F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120例臨床確診為肩周炎的患者,男50例,女70例;年齡45~67歲,平均52.2歲;病程3周~8個月,平均6個月。臨床表現為肩關節疼痛,活動時加重,肩關節活動范圍受限,上舉運動<110°,外展運動<75°,病情程度評分為(6.31±0.62)分。所有患者均排除骨性關節炎、骨質疏松癥、骨折、頸椎病等疾病。將120例肩周炎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60例,兩組一般資料具有可比性。兩組均使用超短波治療,超聲波頻率40.7 MHz,波長7.3 m,最大輸出功率300 W,患肩對置,微熱量,10min。患者每天進行30min的功能鍛煉。在此基礎上,觀察組配合針灸及推拿手法治療。針灸治療:患者取坐位或側臥位,常規消毒,選用0.35 mm×40 mm毫針于肩髎、肩髃、肩前、肩貞、肩井、臂臑、曲池、外關、合谷及阿是穴進行穴位針刺,行提插瀉法,使穴位產生較強的酸、麻、脹感,且逐漸擴散,留針20min。留針期間用特定電磁波治療器(TDP)照射,治療距離以患者耐受為限。推拿療法:①使用滾肩法,患者取坐位,于肩周壓痛點處施以輕柔手法按摩提拿,以松筋解凝、緩解疼痛。②大拇指于患者肩關節上方、肩關節前后進行按揉,重點是岡上肌、肱二頭肌、三角肌等處,用力以患者能耐受為度,重復5~6遍。③使用點肩法,拇指點壓風池、肩井、肩貞、秉風、天宗、阿是等穴,以酸脹為度。④囑患者放松,使用旋肩法,醫者托住患者肘部做內收,外展,后伸,內旋,外旋,上舉等各方向扳動數次。然后搓患者肩部約半分鐘,以稍有酸脹為宜,最后,雙手握腕抖上肢約10次。⑤醫者立于患側,使用搓肩法用單手或雙手于患肩部和前臂用搓、摩法反復施術數遍,并結合拍打法,共3~5min。對照組在使用超短波及功能鍛煉的基礎上飯后服用炎痛喜康,20mg/次,1次/d。1個月后對兩組病情程度進行評分,肩部無痛感、上舉外展動作在150°~180°之間、能夠正常穿脫衣物、反手摸背可觸及肩胛下部、能行正常的工作為2分;肩部仍感輕度疼痛、上舉外展動作在60°~150°之間、穿脫衣物受限、反手可觸及背中線、正常工作受限為1分;肩部重度疼痛、上舉外展動作小于60°、反手摸背不能觸及背部、穿脫衣物受限明顯、正常工作受限明顯為0分。比較兩組療效,癥狀全部消失,無疼痛或壓痛感,肩關節活動恢復正常為痊愈;肩部疼能明顯減輕,肩關節活動范圍明顯增大為好轉;治療前后癥狀體征及功能活動均無改善或癥狀加重為無效。采用SPSS11.0統計軟件包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治療前后比較行配對t檢驗,兩組間比較采用卡方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結果:兩組均無明顯不良反應發生,觀察組與對照組治療后病情程度評分均明顯高于治療前,分別為(15.63±0.75)、(30.56±0.76)分,兩組比較,P<0.05。觀察組痊愈58例、好轉2例、無效0例,總有效率為100%,對照組痊愈45例、好轉10例、無效5例,總有效率為91.7%,兩組總有效率比較,P<0.05。
討論:肩周炎多發生于5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可能與組織退行性變、年老體弱、結節間溝內骨質增生、過度勞損,或局部受風、寒、濕引起肩部疼痛影響關節活動有關。病程可分為三期:早期(疼痛期)1~2個月,臨床表現以疼痛為主,晝輕夜重,活動時加重,肩部廣泛壓痛,常不能進行洗臉、梳頭、伏案書寫等日常活動;中期(凍結期)2~3個月,臨床表現為肩痛逐漸減輕,肩關節活動功能受限,肌肉萎縮,關節攣縮僵硬呈“凍結狀態”,出現典型“聳肩”現象;后期(恢復期)6個月~2 a,臨床表現為肩痛基本消失,個別患者可有輕微疼痛,肩關節松弛解凍,功能活動恢復。
祖國醫學將肩周炎的一系列癥狀歸為“痹證”的范疇,發病原因大多是由于急性肩關節扭傷未徹底治愈而留下的非細菌性慢性炎癥,亦有因肩關節過度勞累使局部肌肉勞損所致。進入中老年以后,機體新陳代謝水平降低,各器官機能減弱,加之運動量減少,以致肩關節及其周圍軟組織得不到充足的血液供應。當受到風、寒、濕邪侵襲時易誘發該病。另外,任何有關盂肱關節附近結構的炎性改變,均可成為導致肩周炎的誘發原因。在急性炎癥表現期適當合理地治療,消除炎性病變,即可早期治愈,不再繼續發展;如未能進行有效治療,其炎性病變蔓延擴散,可侵犯至關節囊、滑囊、韌帶等附近軟組織。肱二頭肌長頭肌腱炎誘發者最為常見。肩部或上肢的手術、創傷、骨折,導致長期固定肩關節而影響肩關節的活動。
肩周炎的治療方法多種多樣,臨床上保守治療居多,超短波具有消炎、止痛、松解粘連的作用[1~3]。針灸治療以患肢局部取穴為主,通過針刺使組織滲出,纖維便于吸收[4],可祛風散寒,活血榮筋,疏通經絡,使肩部氣血流通;鎮痛效果明顯,改善血液的黏、聚、凝狀態,改善供血。推拿可使增生肉芽組織等炎癥性改變易于恢復、消退,在進行手法操作時,掌握適當的力度十分關鍵,以患者可耐受為度,逐漸增大活動幅度,同時必須配合適當的肩部功能鍛煉,持之以恒,循序漸進。將針灸與推拿手法配合可使患者對手法的接受程度明顯提高,且使醫者的操作既省力又到位[5]。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病情程度評分及總有效率均明顯高于對照組,說明針灸推拿療法用于肩周炎效果顯著,可以迅速減輕患者疼痛,且操作簡單、安全,值得借鑒。
[1]Conroy DE,Hayes KW.The effect of joint mobilization as a component of comprehensive treatment for primary shoulder impingement syndrome[J].J Orthop Sports Phys Ther,1998,28(1):3-14.
[2]平仁香,馮玲,王仲迪,等.綜合康復治療肩關節周圍炎的療效觀察[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07,6(17):2358-2359.
[3]Stegbauer J,Rump LC,Weiner SM.Sites of inflammation in painful rheumatoid assessed bymusculoskeletalultrasound and power Doppler sonography[J].Rheumatol Int,2008,28(5):459-465.
[4]袁玉欣,曹桂山,喬聚國,等.針灸結合神經肌肉關節促進法治療肩周炎的療效觀察[J].世界中西醫結合雜志,2012,7(11):965-967.
[5]趙明華,徐幫杰,趙文華.針刺配合關節松動術治療肩關節周圍炎療效觀察[J].上海針灸雜志,2010,1(29):3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