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衛民,梁利民
(山西焦煤汾西礦業集團,山西 介休 032000)
當您步入汾西礦業營運公司鐵運機務樓干凈整潔的辦公區后,“學習工作化,工作學習化”“知識改變命運”“干部上講臺,培訓到現場”一條條醒目的標語隨處可見;迎面感受到的是一股股和煦、熱情的文化“沖擊波”。十年的發展中,營運公司以打造學習型、創新型、效益型企業為起點,著力打造鐵路人才隊伍,加強人員素質培養,加快企業改革跨越發展的步伐。
2002年5月至今,成立整整十年的汾西礦業運營公司,站在煤企營運的風口浪尖上,深深體會到市場競爭歸根結底是“學習力”的競爭。只有鼓勵職工不斷更新專業知識,自我超越,企業才能擁有不竭動力,實現持續健康發展目標。
郭梁先是原南關礦的一名普通電工,建企之初,轉崗重組來到營運公司中陽機務段。段里人少活多,剛開始做機車整備,就是給機車加補機油、軟化水,協助司機維修保養機車等工作,后來,兼職鍋爐維修工、檢修電工。那時,中陽離家遠,偌大的機務段,不到十個人上班。工作忙的時候,一個月都回不了家,書籍便成了他的“貼身朋友”。 第一次接觸機車維修這一行,近四十歲的他再次拿起書本,像小學生一樣“啃”起了專業知識。
每天下班就是“鉆”在家里看書學習。他抽時間自學了機電設備電路圖。遇上不會不懂的難題,他在班上請教老師傅,回家再自己一點一點地“摳”書本。憑著這股鉆勁和韌勁,他從一名從未接觸過機車的門外漢成長為維修技藝精湛的“專家”。他在自學過程中漸漸愛上了這一行。他給自己定下目標是做機務段里的“多面手”。建企之初,段里一直聘用國鐵退養司機,這畢竟不是長久之計,但火車司機專業技術性要求非常強,干這一行不僅苦、累、思想壓力大,而且存在設備、線路、行人等各種不可預測的安全隱患。干好這一行,需要謹慎、細致、責任心強。選拔司機時,由于郭梁先的好學肯干,他成為機務段領導最器重和工友最信任的第一人選,成為一名跟車學習司機。經過兩年的刻苦鉆研,他通過全國司機考試和機務段的試用,最終成為段里第一名正式乘務員。
如今,已榮升為機務段副段長的郭梁先,負責機務段機車檢修與職工培訓工作。作為營運公司的首批勞動模范,他的學習精神和品質,更像一面旗幟,腳踏實地的作風和刻苦鉆研的學風,成為一代代營運人崗位成才的楷模與標桿。在“比學趕幫超”的學習熱潮中影響和帶動了身邊的一批人。
導師帶徒結對子是營運公司在人才隊伍建設中的一項舉措。操作人員新老融合,以點帶面,在幫帶中競爭,在競爭中成長,在成長中進步,率先邁出了從培養“尖子”轉變為提升整體團隊素質的步伐,實現了科技興企的奮斗目標。
鐵運車間的七個班組中,有四個行車班,調連員是行車班的主要工種。這一崗位對人員技術和業務技能要求特別嚴格,主要負責原煤車輛入廠后,按照煤種不同把一列車的50個車皮,分解到不同的鐵路線上,同時,負責空壞檢修車挑揀和產品車編組外運。調連員需要具備年輕體壯、反應靈敏、認真負責、細致耐心等基本素質。今年7月份,27名復轉軍人被分配到營運公司鐵運車間。雖然復轉軍人在部隊受過軍事化培訓,與鐵路線對職工要求的軍事化管理相吻合,但還得從“零”開始,新工上崗前要先經過三個月理論培訓。培訓期間,27名復轉軍人到課率和理論考試合格率均達到100%。他們與9名技術嫻熟、經驗豐富的老師傅“結對拜師”,進入到崗位實踐操作工作中。為早日培養他們成為獨當一面的行家里手,正式上崗后,師傅們以老帶新,手把手,面對面,帶領他們工作在一線,掌握鐵路連接員、電務等崗位技能。
行車二班班長王長勝是調連員張凱波和另外兩個退伍軍人結對子的師傅。10月下旬一天的凌晨3點,張凱波隨師傅王長勝在室外值班。走到一鐵軌旁,王長勝突然告訴他,讓他自己摘風管。張凱波既高興又發愁。高興的是師傅終于給了他一次自己操作的機會;愁的是盡管每次他看師傅摘風管,但操作起來還是無從下手。王長勝在旁邊一直提醒他、督促他,告訴他風管要反摘。可他還是廢了九牛二虎的力氣也沒摘下來。王長勝走過去,拍拍他的肩膀,讓他站在旁邊看著學。只見師傅用右腿頂住鋼管上部,反手把風管提到90度,把風先放一些,最后快速、輕松地把風管摘開。這次他比以往學得更用心。在張凱波的日志中看到:光看不練硬“啃” 書本是學習的誤區。要想學得快、學得好、學得精,就必須“用心多練”,經驗的積累是熟練操作的最佳捷徑。在今年鐵運人員調連員、信號工技術比武活動中,行車班的參培人數和比武人數都達到了100%。
創建學習型企業不僅以好的用人機制鼓舞人,更重要的是讓職工形成自覺學、主動學的學習習慣。營運公司的鐵運車間和機務段都屬于特殊工種,他們每一個管理人員和技術工都身兼兩職,既是教師又是學生。特別是在集團公司開展“干部上講臺,培訓到現場”活動以來,為把培訓活動落到實處并引向深入,2012年1~11月份,鐵運車間、機務段現場培訓300余次,培訓職工1 450余人次,成為崗位熟練及高技能職工達到50余人。
機務段組建以來,人員由最初的外聘,逐步發展為管理、檢修人員、LKJ分析員、乘務員全部由企業內部專業的技術人員組成。各工種的人員來自于不同崗位,從簡單的操作人員成長為知識型人才。優秀共產黨員、機務段火車司機郭蕓奇是營運公司知識型職工的典型代表。10年來,郭蕓奇從建企時一名蒸汽機車小司爐到如今的機車樣樣精通的“專家”。他連續三年參加職工技能大賽,獲得兩屆鐵路機車司機狀元,已被聘為汾西礦業鐵路司機首席員工。
2003年2月,蒸汽機報廢停用后,郭蕓奇沒有離開司機的崗位,而是投入更大的熱情,參加了內燃司機的學習培訓,并順利通過國家級考試。2008年9月,機務段開始在新峪、新陽、新柳的鐵路專用線調車作業。他主動提出到最艱苦的新柳礦工作。剛去新柳,郭蕓奇把工余消遣的時間用來研究機車電路上。他白天上班,晚上畫圖琢磨每一條控制電路、每一條行車路線。沒有老師帶他,他就跟著外聘司機偷著學。10年來,郭蕓奇憑著巧學實干的勁頭,成了段里有名的專業技術人才。如今,郭蕓奇的徒弟換了一茬又一茬,當身邊的工友一個個或轉行、或提拔、或調離,他卻一直堅守在車間一線,帶領徒弟們用他琢磨出來的一套獨特地“手指口述”法,從機車結構、原理到檢查機車的體位、站姿、動作以及檢查錘的使用技巧、手握錘柄的細微感覺一一親自示范。
人人能成才,個個有舞臺。如今,例如郭蕓奇班組、薛翻林班組等以技術狀元命名的班組,在營運公司還有很多。他們正以強大的凝聚力、堅韌的毅力培養著每一個職工崗位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