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繼忠
(山西離柳焦煤集團有限公司,山西 孝義 032300)
汾西礦業集團水峪煤礦有限責任公司,當前開采10和11號煤層,兩煤層是由間距和厚度不同的夾矸層摻雜其中的合并煤層。煤層傾角2~8°,屬近水平煤層[1];煤層厚度約7m,普氏系數f=0.8。其中含夾矸7~9層,其中1號、3號、4號夾矸為窩子矸,夾矸普氏系數f=4.6,煤層節理裂隙發育。
合并煤層的直接頂為灰色泥巖、厚約1 m,為上層煤(9號煤層)直接底,其性脆,節理發育。合并煤層基本頂為K2石灰巖,厚度10m。由于上煤層已采,石灰巖基本頂結構被破壞。合并煤層直接底為巖體泥巖,均厚2 m,遇水變軟,底鼓膨脹。合并煤層基本底為泥巖,厚度8.7m,呈灰色層狀結構。
水峪煤礦合并煤層開采中,由于原有開采工藝及設備等條件的影響,當前的資源回收率受到限制。為了突破目前瓶頸,提高煤炭資源回收率和礦井生產能力,有必要進行合并煤層復雜地質條件下采煤工藝的探究。針對水峪煤礦復合煤層的地質賦存特征,開采工藝主要有分層開采、放頂煤開采、一次采全高三種。因而需從技術、經濟、安全角度進行采煤工藝可行性的比選。
開采厚煤層及特厚煤層時,采用單一長壁采煤方法將會遇到困難;尤其當煤層厚度超過5 m,采場空間支護和裝備等技術較復雜[2]。合并煤層的分層開采,在我們礦區已取得較理想的效果[3-4],針對水峪煤礦而言,其優點主要有:①開采工藝技術相對成熟,其設備投資較少。②單次采高較小,瓦斯治理等安全措施成熟,有利于上覆巖層的緩慢下沉。③選用綜采或高檔普采時,由于10、11號煤層之間夾矸的存在,分層開采有助于合理回收煤炭,提高資源利用率。④分層開采有利于減少矸石外運及地面選矸的工作量,提高了經濟效益。
相比而言,水峪煤礦合并煤層分層開采的缺點主要有:①增大巷道準備時間和巷道的掘進量。②兩煤層的平均厚度有較大差異,針對相對較薄的煤層而言,保證工作面及巷道的行人高度較為困難。③復合煤層分層開采時,為了方便下層的頂板管理,需要上層開采時進行鋪網工作。由于需要兩層煤的工作面順槽必須實行錯位掘進,因而需要留設較寬的保護煤柱。
20世紀50年代的開灤、大同、鶴壁、新密、峰峰等礦區已用放頂煤開采煤方法。1984年沈陽蒲河礦綜采放頂煤開采工業性實驗取得較好效果[5]。近年來,放頂煤開采取得迅速發展,很多指標達到世界水平。針對水峪煤礦而言,其優點主要有:①復合煤層放頂煤開采時,單產高,效率高。②由于(與分層開采相比)較少鋪網工序、只需使用一套設備就可完成開采工作,從而降低了成本。③巷道掘進工程量少,巷道維護費用減少,便于采掘接替,減少了工作面的搬家次數。④對節理裂隙發育、強度較低、且較易破碎冒落的10號、11號合并煤層適應性強。
放頂煤采煤方法用在水峪煤礦合并煤層開采時的主要缺點是:①兩煤層包括夾矸的總厚度約7 m,對目前國內現有設備相比,其采放比較小,開采效率受到一定限制。②合并煤層之間含有大量矸石,若放煤口設置較小可能出現大塊矸石堵塞放煤口的問題,從而降低放煤效率;若放煤口設置較大,則大量矸石和上部煤層會同時放下來,增大煤的含矸率,從而增加了煤的洗選工作量。
20世紀70年代我國從德國引入大采高支架及配套設備,并在開灤集團范各莊礦獲得良好應用;國產大采高綜采設備應用于80年代。目前,一次采全高綜采技術在厚煤層中得到廣泛應用[6-7],出現了“一礦一井一面”的安全高效集約化生產模式。對水峪礦而言,大采高一次采全高開采的優點是:①一次采全高的巷道布置方便,工序簡單。②一次采全高生產能力大、效率高,工作面的搬家次數少,資源回收率高。③水峪礦合并煤層及夾矸層厚度約7m,為近水平煤層,煤層傾角較小,厚度變化不大,地質條件也較符合大采高開采,因而很有利于合并煤層的開采。④一次采全高在通風和安全生產管理方面存在技術優勢。
水峪煤礦合并煤層采用一次采全高工藝的問題有:①一次采全高需要較高高度的支架、較大功率的采煤機及配套設備,對巷道的尺寸提出較高要求,提高了一次投資的額度。②由于合并煤層夾矸的存在,開采過程中含矸率較高,提高了運矸成本。③一次采全高開采空間較大,礦山壓力很大,頂板活動劇烈,煤壁易于片幫,管理困難。④該礦地質條件較復雜,煤層中起伏的小褶曲較多,不適宜大型設備開采作業。
通過上述分析,針對水峪煤礦特殊條件下合并煤層開采狀況,不同開采工藝均有各自的優缺點。與分層開采相比,一次采全高具有產量高、巷道布置相對簡單、巷道維護量小、工作面搬家次數少和節約鋪網環節等優點;與放頂煤開采相比,一次采全高具有提高煤炭資源回收率,經濟效益好等優點。但是由于該區域的煤層厚度變化較大,煤層底板較軟,當前實行一次采全高的條件尚未形成。實際上,離柳集團在兌鎮煤礦11102工作面的工業性實驗結果表明,目前該礦較適宜的采煤方式為放頂煤開采[8]。
[1]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總局,國家煤礦安全監察局.煤礦安全規程[M].北京:煤炭工業出版社,2011.
[2]徐永圻.煤礦開采學[M].徐州:中國礦業大學出版社,2009.
[3]彭文慶,王衛軍.淺埋厚煤層分層開采保護煤柱合理寬度研究[J].煤炭科學技術,2008,36(11):14-16,20.
[4]郭明.聯合開采技術在同煤層局部分層帶的設計實踐[J].山東煤炭科技,2011(1):78-79.
[5]胡偉.國內外綜采放頂煤狀況的分析[J].河南煤炭,1986(1):10-12.
[6]鄭存良,陳立武.厚煤層一次采全高綜采高產高效技術[J].中國煤炭,1997,24(1):29-32.
[7]李士棟,朱學軍.傾斜厚煤層一次采全高綜采工藝探討及應用[J].中國礦業,2011,20(9):92-94.
[8]和惠浦,王君.兌鎮煤礦厚煤層采煤方法選擇[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2(3):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