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玉成
(成都市城市公共環境藝術協會,四川成都 610000)
綠色建筑是指滿足《綠色建筑評價標準》(GB/T50378—2006),在全壽命周期內最大限度地節能、節地、節材、保護環境和減少污染,為人們提供健康、適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間,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建筑。
生態城區是指城市城區按照綠色、生態、低碳理念進行規劃設計,充分體現資源節約、環境保護的要求,并建立相應的指標體系;新建建筑全面執行《綠色建筑評價標準》,其中二星級及以上建筑達到30%以上,兩年內綠色建筑開工面積規模不少于200×104m2。
就綠色建筑而言,應切實提高綠色建筑在新建建筑中的比重,到2020年綠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重超過30%,建筑建造和使用過程中的能源資源消耗水平接近或達到現階段發達國家水平。“十二五”期間,加強相關政策激勵、標準規范、技術進步、產業支撐、認證評估等方面能力建設,建立有利于綠色建筑發展的體制機制,以新建單體建筑評價標識推廣、城市新區集中推廣為手段,實現綠色建筑的快速發展,到2014年政府投資的公益性建筑和直轄市、計劃單列市及省會城市的保障性住房全面執行綠色建筑標準,力爭到2015年,新增綠色建筑面積10×108m2以上。
就生態城區而言,其經濟是生態城市經濟,其產業結構是復合共生的,是多種產業結構的高效集成,擁有朝陽主導產業,具有自我創新能力,以高新技術產業為先導,大力發展循環經濟,低碳經濟;其社會應是生態城市社會,具有合理人口規模結構,人口規模與資源供求之間保持平衡,人們和睦共處,各得其所,有健全的社會保障體系和服務體系,公共服務設施完善;其環境應是生態城市環境,城市自然環境與人工環境相協調,以盡可能低的消耗為代價,實現可持續發展,落實好土地利用規劃,保護好現存的生態特征,搞好城市綠化,大氣、水環境等達到清潔標準,噪聲得到有效控制,垃圾、廢棄物的處理率和回收率高,做到環境衛生,空氣清新;其文化應是生態城市文化,生態文化滲透到城市政策,制度、生產、生活的一切領域,在保護和發揚地方的、民族的文化同時,也注意文化的多樣性。轉變消費觀念,形成勤儉節約的風尚,保護和繼承歷史文化遺產,能將豐富的生活內容逐漸沉淀為生態城市的特色風貌。
無論是推動綠色建筑發展,還是生態城市的建設,都必須遵循以下原則:
因地制宜,經濟適用,充分考慮各地經濟社會發展水平,資源稟賦、氣候條件、建筑特點,合理制定本地區綠色建筑發展及生態城區建設規劃和技術路線,建立健全本地區標準體系,實施有針對性的政策措施,做到整體推進、突出重點、合理分級、分類指導,以支持生態城區發展為主要抓手,引導星級綠色建筑規模發展。
目前,我國正處在經濟快速發展,城鎮化進程加快,碳排放趨勢增加和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全面轉型時期,年建筑量排在世界第一,超過世界年建筑量的50%。資源消耗逐年迅速增長,每年水泥消耗量占世界的40%以上,鋼鐵是占世界的35%以上。在城鎮化進程中,每提高1%的城鎮化率,需新增能耗約6000×104t 標準煤,新增建筑用地約1000 km2,新增鋼材、水泥、磚、木材等建材總量約6×108t。人類從自然界獲取資源的50%用于建筑,產生固體廢棄物的50%也來自建筑。2020年中國的CO2排放量將比2005年增加60%以上。
上述問題,對于人口相對集中,建筑密度較大的城區而言,所帶來的資源、環境、社會、經濟、人文等問題更為嚴重,因而加快推進綠色建筑與生態城區建設已經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
大力推進綠色建筑與生態城區建設,以綠色生態指導城市建設,能最大效率地利用資源和最低限度的影響環境,緩解城鎮化進程中資源環境的約束;能充分體現以人為本理念,為人們提供健康、舒適、安全的居住、工作和生活空間,顯著改善群眾生產、生活條件,并在廣大群眾中樹立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理念;能最大限度的節能、節水、節地、節材、減少污染、保護環境并促進節能、環保等相關產業的發展。
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指出:“全面落實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布局”,把生態文明建設提到了與經濟、政治建設同等的地位,釋放了強烈的關注環境保護、資源循環利用、節能減排的信號。這說明黨和國家已將對環境保護相關領域的重視提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生態建設不僅能消除和減輕多年來對生態環境的欠債,更重要的是,它是確保可持續發展的必要前提,將成為中國經濟新的增長點,更是中國經濟發展的后續引擎。而推進綠色建筑與生態城區建設正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
如果說經濟建設,社會發展的最終目標是造福百姓,讓人提升“幸福感”,那么生態文明建設則在提升百姓“幸福感”方面更加直接有效。早在2007年,成都就出臺了《成都市生態城市建設規劃》,明確指出要建立地方特色的生態經濟發展模式,提出了最適合成都的景觀格局。今天我們又提出推動綠色建設與建設生態城區這一目標,使成都的天更藍、水更清、空氣更加清新,既居住在繁華的都市內,又置身于自然的環抱中,使休閑的成都成為一座來了就不想離開的城市。
黨的十八大已向全國人民發出了建設“美麗中國”的偉大號召,成都正以創建國家生態城市的實際行動,積極響應黨中央的號召,為把成都建成為一座宜人之城而努力奮斗。
對成都綠色建筑及生態城區建設應納入立法范疇,在已有《成都市生態城市建設規劃》的基礎上,有必要對全市(包括中心城區)的生態體系作出規劃,劃定成都生態紅線,進一步完善《成都市城市綠地規劃》、《成都市生物多樣性保護規劃》,各級財政、住房城鄉建設等部門應對推動綠色建筑及生態城區建設,盡快制定有關政策措施,建立健全相應的體制機制,以促進成都該項工作的健康發展。
認真落實《成都市環城生態區保護條例》,建設好環城生態區。成都環城生態區是以繞城高速公路兩側形成的中心城區一條環型生態綠環,是我市最重要的生態保護資源。其總面積達133 km2。其中“六湖八區”生態湖泊水系將是整個環城生態區的核心,涉及面積28 km2,約占環城生態區的21%。
在引水入湖工程中,應加緊江安河、清水河水質的治理及河道的疏通,以使湖水成為流動、清澈的水;挖湖的土方,就地臨湖筑山;在湖區內部將設稱為“慢性體驗系統”的相關設施;因地制宜,六大湖區的景區風格將依據當地的風情特色進行景觀建設;開通到達六大湖區的公共交通,以方便廣大市民前往游覽、休閑;在“成都通”網上建立“六湖八區”專欄,發揮其旅游功能。
我們認為環城生態湖泊水系的建設,不僅為成都市民提供了生態休閑場所,為城市提供了更加充足的綠肺空間,更重要的是它具有治水興城的劃時代歷史意義,是一項惠及子孫的福祉工程。
目前天府新區的主要水源是都江堰,但到2020年—2030年之間,天府新區將出現時段性緊缺用水,為此成都市政府已通過了《成都經濟區暨天府新區水資源配置戰略規劃》,提出三大措施,實施“西水東調、北水南補”,從水量較為豐沛的青衣江、通口河、大渡河適當引水,以滿足天府新區長遠發展的用水需求。近期以在崇州文錦江的李家巖及大邑岀江上修水庫,以解燃眉之急。并將在天府新區內加大推行節能、節地、節水、節材。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按照綠色、生態、低碳的理念,做好示范,把天府新區建成為生態城區。
從2006年到2010年成都城區綠化率從33.65%提高到36.11%,綠化覆蓋率從36.46%提高到39.43%。人均公園綠地面積從10.21 m2增加到13.21 m2,中心城區屋頂綠化達260×104m2,破墻透綠50 km,2006年獲國家園林城市稱號。然而要在未來2~3年內,使主城區綠化覆蓋率達到42%,綠化率達37%,建成布局均衡、生態及景觀功能較為完備的城市生態綠化系統還有許多工作要做。
首先應破除城區是砼森林城市的感觀,建設“星羅棋布“的城市綠地系統。堅持生態和節約優先、常綠和落葉并舉、速生與慢生兼顧、林相與季相搭配理念,加強城市公園、小游園、小廣場等綠地系統的規劃建設,形成城市的綠肺;其次是構建城區生態防護綠色走廊,著力建設藍脈綠網,實施多條出入城市道路的生態林帶,城市扇形水系防護林帶,形成生物多樣性保護和生態循環通道;第三,努力打造“綠色宜居”的城市生活空間,搞好居住小區的生態綠化。構建滿足市民綠色、健康、休閑、親近自然、人與自然和諧的城市環境。
引進種植色彩植物,加大亮化、彩化建設力度,建設靚麗之都。進一步增加城市生態綠化的總量,提升生態綠化的品質,體現“一街一樹一景”,加大對名木古樹保護力度,形成成都城市獨特的綠化景觀風貌。
2010年據聯合國有關部門統計,在全世界1028個城市空氣質量排位中,成都位列倒數第8 名。這不僅是因為成都處于四川盆地的底部,年平均風速僅1 m ∕s,而更重要的是工業廢氣排放、300 多萬輛汽車尾氣排放,大量建筑工地的粉塵污染、城市中居民用氣產生的CO2的排放等,使城市大氣中懸浮顆粒物顯著偏高,也是形成城市“熱島效應”的主要原因。因而對成都城區而言,空氣污染的治理是一項相當艱巨而漫長的過程。必須在現有工作的基礎上,大力發展循環經濟、低碳經濟,落實好企業節能減排的年度指標,嚴格控制機動車的尾氣污染,大力推廣電動汽車,管好建筑工地,盡量減少粉塵污染,大力推廣用電作為居民生活做飯的能源。在短距離出行中,提倡步行或騎自行車。植樹造林等措施,以使成都城市空氣質量得到較好、較快地改善。
成都城區水質污染也同樣嚴重,流經城區主要河道——府南河在出城處出水斷面多年監測值均在Ⅲ、Ⅳ類水質,其它河道如清水河等也受到較為嚴重的污染,因此繼續開展對府南河等城市河流的整治,特別是實施環城生態區中“六湖”的形成,更是一項“功在當代,惠及子孫”的偉業,更應抓緊實施,以期早日完成。污水處理率及回用率也有待進一步提高。
成都市這座有近500 萬城市人口的特大城市,每天將產生大量的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及其它廢棄物,近年來市委、市政府已作了大量工作,在這方面成績是顯著的,今后還有待進一步提高垃圾、廢棄物的處理率和回收利用率。
成都應切實提高公租房、廉價房及經濟適用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設水平,具備條件的安排一定比例的保障性住房按照綠色建筑標準進行設計建造。應鼓勵在政府辦公建筑、學校、醫院、博物館等政府投資的公益性建筑中,率先執行綠色建筑標準。按照住建部的要求從2014年起,政府投資公益性建筑全部執行綠色建筑標準。
綠色建筑獎勵及補助資金、可再生能源建筑應用資金向保障性住房及公益性行業傾斜,保障性住房發展一星級綠色建筑達到一定規模的將優先予以定額補助。
財政、建設部門要鼓勵、支持建筑節能、綠色建筑工程技術研究,生態城區研究等重大共性關鍵技術研究,積極推進成都全面開展垃圾及固體廢棄物資源利用,加快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技術、裝備的研發及推廣。積極推廣適合成都住宅一次裝修到位或菜單式裝修,促進個性化裝修和產業化裝修相統一。
應對成都生態城區中的生態城市經濟、生態城市社會、生態城市環境及生態城市文化開展深入研究,特別是要搞好我市列入國家發改委“可持續及宜居城市”中美國際合作項目。以指導成都生態城區的規劃、建設。
我們應利用報刊、雜志、廣播、電視、網絡大力宣傳成都推進綠色建筑和生態城區建設的意義。應向瑞典第三大城市——馬爾默宣傳自己為全世界生態城市建設的領跑者那樣宣傳成都綠色建筑及生態城市建設。馬爾默是這樣宣傳的:馬爾默一個建于公元12 世紀的古城,于1775年建為港口城市,并成為20 世紀初瑞典重要的工業城市,1971年,瑞典遭遇了一個工業衰退時期,1990年后馬爾默經濟變得異常緊張,存在嚴重的社會分化與高失業率。1995年,馬爾默站在了歷史十字路口,未來該如何選擇,成為了不容回避的難題,從這一年起馬爾默選擇了生態城市建設。17年后,馬爾默完成了富有戲劇性的變革——從昔日傳統的重工業城市一舉演變為世界公認的生態城市建設的領跑者。
瑞典政府撥款2.5 億瑞典克朗資助馬爾默西港區翻新項目,馬爾默政府給予30%~70%不等的政府補助,鼓勵企業投資新能源技術。如今該市西區居住區100%使用可再生能源,對95.8%的垃圾進行分類回收或轉化為生物燃氣,幾乎所有的建筑屋頂都有綠化,雨水得到了回用,小區內還有鳥巢,各家門前放著花盆,一片鳥語花香;傳統的建筑也得到了更新改造,流露出濃厚古文化之風;現代與古典,馬爾默都具備了。令人欣喜的是,綠色也頻繁在這里出現,公園隨處可見。
馬爾默從傳統重工業城市走出來,在建設生態、可持續發展之都道路上大步前進。如今的馬爾默環境宜人,綠蔭成片、生態與環保并存,已成為世界生態城市建設的典范。
馬爾默,一座人們向往的生態城市。一座被宣傳得活靈活現,多么美麗的宜人城市。
為此我們要在成都生態城區建設中,大力宣傳減少私人機動車的使用,提倡乘坐公共交通,更有效使用能源,降低城市的生態足跡,盡量建造綠色建筑并應理所當然的得到政府的支持,讓古典與現代和諧相處,使之深入人心,做到家喻戶曉。
加快推進綠色建筑與生態城區建設是一項民心工程,也是一項惠及子孫造福人類的工程,更是響應黨的十八大提出建設“美麗中國”的具體行動。
讓我們在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把成都建成環境優美、和諧高效、健康安全、可持續發展的生態城市而共同努力,讓它展現出一幅幅歷史文化與現代文明交相輝映的美好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