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芳林,李占華
(山東省海河流域水利管理局,山東 濟南 250100)
山東省水生態文明建設目標及實施路線
陳芳林,李占華
(山東省海河流域水利管理局,山東 濟南 250100)
簡要論述了水生態文明建設的目標,分析了水生態文明建設與傳統的水利發展建設之間的聯系與區別。并將水利部對水生態文明建設的部署與山東實際相結合,探討了水生態文明建設的主要內容及實施路線。
山東省;水生態;水文化;生態文明;屬性;規則
黨的十八大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了“五位一體”總布局,并要求將其融入到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的各方面和全過程,這標志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進入了生態文明的新時代。建設生態文明,水生態文明必先行。
水生態是指在生態系統中,水要素本身的存在狀態以及為系統中其他要素服務的狀態。研究水生態應將人、水相互服務的狀態作為中心內容。
水生態文明建設則是人類通過思維及行為的創新性勞作,對生態系統進行綜合協調,使水要素在系統中處于健康的狀態,使水的功能(動物飲用、植物生長、微生物繁衍、人類活動等)對該系統的和諧、穩定演化(發展)、持續、高效地發揮支撐作用的塑造過程。
水生態文明是水生態系統經人類教化達到的一種狀態,追求的目標可描述為:在某地域內由生物群落與無機環境構成的生態系統中,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理清系統中各要素的屬性以及與水要素的關系;依據各要素的屬性以及系統的自然規律、經濟規律、人文規律、環境演變規律等,健全、完善人類運作系統中水要素的規則;為水要素在系統中保持健康狀態塑造良好的環境條件;使水要素為系統中其他要素服務(特別是人類的生活、生產活動)的方式處于適時、適地、適度的和諧狀態;使整個生態系統的演化、發展不因水要素而受到制約。
水生態文明建設是對傳統水利發展建設的繼承、揚棄和發展,是水利事業發展更高一級的階段,即生態水利階段,通過生態水利發展階段達到水生態文明的狀態。其區別主要體現在:1)在運作水事活動的目標方面:傳統的水利發展建設目標相對單一,多為解決水量調度等平面問題;水生態文明建設目標相對綜合,面對生態系統整體,解決三維空間的多維問題。2)在思維方式方面:傳統的水利發展建設以工程學為主導,注重工程原理;水生態文明建設以生態學為主導,注重生態原理。3)在行為方式方面:傳統的水利發展建設多注重外力的作用,以工程措施為主導;水生態文明建設多注重對系統內力的綜合協調,充分利用各要素間的生克關系,如生態濕地凈化水質、水體垂向循環、河流的螺旋流、水流和土壤之間的相互作用等。4)在建設單元劃分方面:傳統的水利發展建設宜以流域為單元運作水事活動;水生態文明建設則需以三維空間內水生態屬性的異同為據劃分建設單元。5)在人類操縱水事活動的施力相位方面:傳統的水利發展建設在多個環節滯后一個相位;水生態文明建設則要求在多個環節將施力提前一個相位。6)在文化層面上:傳統的水利發展建設多注重水的屬性,形成精神的、物質的水文化;水生態文明建設多注重系統的水生態屬性,形成水生態文化。
3.1 理清轄區內生態系統中各要素的關系
主要包括:人和其他動物的屬性與水要素的關系;植物的屬性以及與水的關系;微生物的屬性及其
與水的關系;人類活動與水的關系;巖土的屬性及與水的關系;水與陽光、大氣的關系等。以生態屬性的異同為據進行建設分區,同一分區內一般又可分為城區、農區2個子區,為不同類型區的水生態文明建設采用不同的建設模式奠定基礎。該項內容需通過全面、系統、深入地科學研究,是水生態文明建設的第一要務。
3.2 建立系統內各要素之間的運行規則
主要內容包括:系統中以生態原理為據的水要素配置、調控規則;工程布局與功能設置及相應的調度運營規則;人類運作水事活動思維、行為方式的自控、自律規則等。一般說來,建立人與人之間的活動規則應注重以法、規、德為據;建立事與事之間的運作規則應注重以屬性和相互之間的關系為據;建立人與事之間的運作規則應注重以規律為據。
在生態系統中,人是唯一具有主觀能動性的要素,同時扮演裁判員、教練員、運動員的角色,由于人的屬性和系統中其他要素具有多方面的不兼容性,決定了建立與人有關的和諧規則難度極大,是一項艱巨的建設任務,也是水生態文明建設的關鍵環節。
3.3 完成對傳統水文化的繼承與淘汰
從文化角度簡單地說,“文明”就是對“文化”施加若干個“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過程后達到的狀態。將人類與水打交道數千年取得的各類成果中與水生態文明建設相適應的部分予以繼承和發展,與水生態文明建設目標要求不相適應的部分(如:某些傳統的水利發展規劃模式,不和諧的法、規,功能相互抵消、不符合生態要求的工程及設備等)予以淘汰,是水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
3.4 對傳統的水利建設要素進行適應性改造
水生態文明建設是在傳統水利發展建設基礎上的繼承、揚棄和發展,發展過程實質是按照水生態文明建設的要求及目標實施的改造過程,通過改造達到3個主要目標:一是形成生態系統中水要素健康要求的環境條件,保持水循環路徑的優化及清潔是關鍵環節;二是形成系統中水要素為其他要素服務需要的環境條件,其中,為人類生活、生產活動服務的環境條件是第一要求;三是確保水要素與其他要素之間的和諧,使水生態系統整體處于可持續發展的穩定狀態,避免功能沖突的工程,避免不適時、不適量的調度運營規則,避免不符合經濟規律、人文規律、自然規律的水商品、水市場、水景觀等。
3.5 加強水生態文明建設運作團隊的能力建設
水生態文明建設對建設運作人(特別是水利團隊)提出了極高的要求,依據水生態文明建設的目標,建設運作人需具有貫徹科學發展觀、中央治水方針的能力;具有認識水的性質、功能以及在不同初始邊界條件下運動、演變規律的能力;具有認識生態屬性、演化規律的能力;具有擬定水事運作規則的能力;具有建立各種思維方式、行為措施之間的關系以及預測階段狀態、發展趨勢的能力;具有操縱由自然界的水、水工程、水商品、水市場、水景觀等構成的整體系統和諧運轉能力等。因此,團隊建設也是水生態文明建設的關鍵環節之一。
水生態文明建設是一項十分復雜、艱巨的建設事業,需要一個漫長、艱苦的建設過程,這與目前正在進行中的水利發展現代化過程是一致的。其實施路線:
第一階段:首先按照水利部的部署,及山東省確定的現代水網建設等作為中心內容,達到水利部提出的5個目標;即: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有效落實,“三條紅線”和“四項制度”全面建立;節水型社會基本建成,用水總量得到有效控制,用水效率和效益顯著提高;科學合理的水資源配置格局基本形成,防洪保安能力、供水保障能力、水資源承載能力顯著增強;水資源保護與河湖健康保障體系基本建成,水功能區水質明顯改善,城鎮供水水源地水質全面達標,生態脆弱河流和地區水生態得到有效修復;水資源管理與保護體制基本理順,水生態文明理念深入人心。從而完成向生態水利發展模式的全方位轉變。
同時,應加強科學研究工作,注重水生態文明建設運作團隊的能力建設及品格修養,為全面啟動水生態文明建設奠定堅實基礎。
第二階段:應按照不同分區的生態屬性,對不同類型的城區、農區分別擬定不同的建設模式,包括工程模式、制度建設等。通過實踐、示范,使水生態文明建設逐步實現標準化、規范化。
第三階段:在標準化、規范化建設的基礎上,隨著各種條件的變化,與時俱進,有序推進。對建設成果進一步健全、完善,并優化銜接不同屬性區之間的聯系;使省級轄區尺度內的水生態系統整體上達到水生態文明建設的目標要求,在建國100年之際,使山東省水生態處于文明的狀態。
(責任編輯趙其芬)
X52
B
1009-6159(2013)-06-0005-02
陳芳林(1958—),男,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