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芹,張 鵬
(山東水利職業學院,山東 日照 276826)
以水育德建 設節水型高校
郭 芹,張 鵬
(山東水利職業學院,山東 日照 276826)
我國水資源嚴重短缺與用水嚴重浪費的現象普遍共存,建設節水型社會已成為國家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選擇。高校作為社會子系統,建設節水型高校是節水型社會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就如何在校園文化中滲透水文化的德育作用,通過水文化教育培育師生良好的用水素質和惜水、節水、愛水意識,進而建設節水型高校進行了探索。
水文化;校園文化;德育;節水型高校
“十八大”報告提出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要求加強水源地保護和用水總量管理,推進水循環利用,建設節水型社會。高校人員密集,節水潛力巨大,建設節水型高校是建設節水型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
隨著高校規模不斷擴大,高校已成為城市的用水大戶。據調查,高校的用水浪費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節水意識淡薄,用水浪費現象嚴重。2)用水管理措施不到位。3)節水技術與設施不足。4)水源單一(自來水),非傳統水源(雨水、中水等)未有效利用,水資源浪費嚴重。
目前大部分高校采用的主要節水措施有建章立制管理節水和設備升級技術節水,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這些還不足以讓學生們在生活中有意識地主動節水,水資源浪費現象依然隨處可見。
2012-03-22是第20個世界水日,據兩家民間環保組織公布的對1000名廣東在校大學生用水情況的問卷調查結果顯示,1個大學生平均每天直接用水量188L,相當于云南楚雄干旱地區5.5個村民1周的用水配額。其中淋浴、洗衣服和沖廁所用水量就達到182L,占用水量的96.8%。環保組織認為,在校大學生普遍節水意識不強。
專家指出:“水資源作為一種戰略性資源,越來越稀少,將來根本的出路還是要在節水灌溉上下功夫、在節水用水上下功夫、在強化人們的‘商品水’的意識上下功夫,所以對水資源的有效利用要更加珍惜。”由此可見,培養正確的用水觀念,提高節水意識是當前高校節水工作中最主要的問題,也是節水效果的決定性因素。文化決定觀念,觀念指導行為,在建設節水型高校的進程中,先進的水文化一定會發揮重要作用。
水,至純,凈化心靈;水,至韌,水滴穿石;水,至善,造福萬物而不爭高下;水,至博,海納百川。交友崇尚“君子之交淡如水”,感恩應“飲水思源”,處事謹慎則有“滴水不漏”。水的這些美好品德,正是學校德育教育的最高境界,“智者樂水”以水為師,許多高校建設了獨具特色的校園水文化,以水之性,育學生之德,將水文化作為德育的載體。通過水文化知識普及、水文化系列教育和水文化實踐活動,教育學生學習內涵豐富的水之品德,增強師生對水資源的憂患意識,培養節水、愛水、護水情懷,確立人水和諧的水文化理念。
在校園水文化建設中,要采用全方位、立體式滲透教育,將有形的校園環境與無形的精神文化相結合、課堂教學與課余活動相結合、校內理論與校外實踐相結合。通過環境教學、情景教學培育學生“親水、樂水”的情操、“知水、愛水”的情懷,掌握和宣傳“惜水、節水”的常識,落實“護水、用水”的行動。
3.1 校園設施和文化建設中彰顯水文化特色
建設充滿水元素的基礎設施,充分挖掘水文化
資源,彰顯水文化特色,體現校園文化的物質載體。如清華大學水利系教學樓前的“智者樂水、仁者樂山”雕塑,雕塑左邊是一組挺立的“山”型石柱,右邊是一束流暢的“水”型不銹鋼鋼管,山水相互支撐為“人”型,立于大地之上,充分體現了“上善若水、源遠流長”的文化取向,文化的品位和水文化的特色十分顯著。
山東水利職業學院的校園中多處營造“湖”、“池”水景,學院“龍韻”廣場東西方向由都江堰、橡膠溢流壩、三峽大壩等水利工程濃縮景觀組成了學院的“水軸”,南北方向由3塊巨型石書,書寫著“團結、吃苦、奉獻、創新”的校風,“上善若水,海納百川”的校訓和“以人為本,以水為魂”的辦學理念,組成了學院的“書軸”,“書軸”和“水軸”寓意“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突出了校園水文化。在教學區、圖書館和學生活動中心,展示形式豐富的水文化圖書文字資料,形成“文化長廊”和“水文化墻”,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培養“親水、樂水”的情操。
3.2 課堂內外普及水文化知識,認識水的價值
管子曰“故水者何也?萬物之本原,諸生之宗室也。……萬物莫不以生”。水是生命之源,是人類及地球上所有生物賴以生存的基本條件,這是人盡皆知的,但在日常用水時,學生往往將水的價格等同于水的價值,認為“水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浪費點水,也就多交幾塊錢的水費而已……”。所以,需要在課堂上開設水文化相關課程,普及水文化知識。讓學生了解中國幾千年的治水歷史和治水名人事跡,了解現代水利工程不僅在防洪、灌溉、航運、發電方面發揮作用,而且在養殖、休閑旅游等方面也發揮著重要功能。認識到水的價值不僅體現在其經濟價值還有其文化價值、生態價值,進而培養學生“知水、愛水”的情懷。
在課余活動中開展水文化教育實踐活動。例如山東水利職業學院依托學生社團成立的“水文化協會”,2006年成立至今,開展了多種形式的水文化活動,如利用“世界水日”、“中國水周”宣傳普及水文化知識,大力宣傳節水的意義和途徑,舉辦水文化研討會引導學生參加討論,逐漸培養學生參與水文化建設的意識,組織以“水利”為主題的攝影比賽、征文比賽、演講比賽、書畫大賽、水利知識競賽、廣告招貼展、體育競技比賽等,提高學生對我國水情的認識,了解我國水資源短缺的嚴峻形勢,增強水資源的憂患意識,寓教于樂,使課堂知識得到應用和升華,強化學生“惜水、節水”的意識。
3.3 校內外實踐教學強化“護水”意識
節水即少用水、少耗水、少排放污水,并使取用的每一滴水發揮最大價值。也就是說節水不僅指對水資源的控制使用,還包括對水資源的保護,了解水污染的嚴重后果,自覺采用健康文明的生產、生活方式,積極愛護、保護水資源。
在校內,可以邀請專家開設水文化系列專題講座,讓學生懂得自然與社會是統一的整體,人類是自然的一部分,最高境界的水利規劃、水利工程是哲理性、科學性和藝術性的結合。校外可以利用社會實踐和生產實習的機會,參觀具有豐富文化內涵的水利工程,參與工程建設施工,讓學生體會治水的艱辛和勞動人民的偉大智慧,領略人水相親、和諧共處的風景,認識到保護水資源、節約用水是一種對子孫后代負責任的生活態度,是體現一個社會文明程度的標志,從而從根本上打牢節水文化之基,并自覺地投身到節水型社會建設之中。
充分發揮水文化的引導、教化功能,培育學生良好的用水素質和惜水、節水、愛水意識,進而潛移默化其行動,使節水行為成為他們自覺的生活習慣,形成良好的節水風尚,樹立科學的用水理念。再結合有效的節水管理制度和激勵措施以及推廣科技節水,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等措施,節水型高校建設就一定能實現。
[1]尉天驕.從水文化視角看節水型社會建設[J].河海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04).
[2]金鑫,畢紅芳.高校水文化建設路徑探析[J].南昌工程學院學報,2009(5).
[3]趙蓉,潘洪林,紀玲妹.節水型高校架構下的節水文化教育及實踐研究[J].河海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12).
(責任編輯趙其芬)
G647
B
1009-6159(2013)-06-0015-02
郭芹(1981—),女,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