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淑軍,徐世鵬, 李 彬
(1.臨沂市水利局,山東 臨沂 276000;2.臨沂市水利勘測設計院,山東 臨沂 276000)
臨沂市是山東省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市,轄9縣、3區,人口1081萬,總面積1.72萬km2。全市共有大小河流1800多條,長度10km以上的有251條。全市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55.4億m3,人均水資源占有量僅為516m3,不足全國人均水平的1/4,屬于資源型缺水地區。臨沂市城區位于沂河和其最大支流祊河的交匯處,有沂河、祊河、小涑河、柳青河、李公河、南涑河、陷泥河、青龍河等河流從城區穿過,建成區面積156km2、人口152萬。
臨沂市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依托主城區水系發達、水網密布的優勢,因地制宜加快城市水系生態建設步伐,按照“水系整治與水生態保護并舉,水安全、水環境、水景觀、水文化、水經濟、水管理建設并重”的原則,通過對水系層層攔蓄及綜合治理,構建城市生態水網,實現“靜態水網、動態水體、生態保護、景觀效應”的大水城建設目標,開展了一系列城市水系生態建設,有力地提升了臨沂市的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和發展潛力。
1)水利控制工程。1997年臨沂市在建成沂河小埠東橡膠壩的基礎上,自2003年以來,先后在沂河建成桃園、柳杭橡膠壩和劉家道口節制閘,改建了李莊節制閘和葛溝攔河壩;在祊河建設了角沂橡膠壩,改建了葛莊、花園攔河壩;在涑河建設了4座攔河閘;在柳青河建設了三和橡膠壩;在李公河建設了李公河防倒漾閘;在城區下游的南涑河、陷泥河、邳蒼分洪道等新建了丁莊橡膠壩、蔣史汪橡膠壩、廖家屯節制閘,改擴建了付莊閘、東高都閘、鄭旺閘、小莊子閘等。
2)城市防洪工程。為進一步提高城市的防洪標準,臨沂市按照防洪、交通、景觀相結合的原則,在確保防洪安全的前提下,實行路堤結合,進行了防洪堤與濱河路建設。自2003年以來,沿沂河、祊河兩岸共建設了長330km的濱河防洪道路。
3)水系生態治理工程。臨沂市實施了涑河、柳青河、青龍河、陷泥河、李公河等城區內河的綜合治理工程,共治理河道53.76km,達到了“水清、岸綠、景美”的效果,將每條河流都打造成“生態河、景觀河、環保河”,基本實現了 “蓄一河清泉水、建一條經濟帶、成一道景觀線”的社會、經濟和生態發展目標。
4)水系連通工程。通過開挖長19.5km的分沂入沭分洪道,聯通了沂河和沭河,真正實現了汛期沂沭河洪水就近東調入海的目的;建設了涑祊雙向調水工程,連通涑河和祊河,使汛期涑河城區段水位平穩,確保了防洪安全;實施了茶山攔河壩引水至柳青河、葛溝攔河壩引水至李公河、引涑入陷、引涑入青等工程,保障了柳青河、李公河、陷泥河、青龍河的水源,提升了沿河的水生態環境;開挖了武沂導流溝,將經武河濕地凈化提升后的南涑河、陷泥河來水導入沂河。
5)生態濕地工程。臨沂市沿沂河、祊河、李公河等河道沿線,修復和建設濱河生態濕地21處,形成了總面積5.5萬hm2的生態濕地群。其中武河濕地一期工程面積1000hm2,一次性蓄水量260萬m3,設計日凈化城市中水30萬m3,工程總投資2.7億元。工程運行情況表明,濕地凈化效果良好。
6)親水游樂工程。結合灘地的規劃,沿河岸規劃建設了一批棧道、棧橋、平臺、碼頭等親水設施。依托沂河城區大水面,建成了總面積69.3萬m2,全長5km的陽光沙灘;在沿河居民較為集中的地方,建設了沂蒙廣場、鳳凰廣場、書法廣場等9大主題廣場,繽紛世界、奇石園、柿子園、石榴園等18個生態園區和36處親水景點,以及籃球場、網球場、游泳池、塑膠跑道、游樂場、健身廣場等40余處,打造了展示人文、自然景觀大型開放式的城市大客廳。
1)水生動植物保護與恢復措施。為豐富水生生物多樣性、修復生態環境,在自然條件較好,人為干擾較少的區域,對原生植被實施重點保護,并通過人工栽植、人工播種等方式,使其得以恢復和發展。同時,每年將上千萬尾大規格的魚苗投放到沂河、祊河、沭河、武河以及岸堤、跋山、陡山和許家崖水庫等。目前,城區8條河流水系物種逐年增加,使城區水系充滿“活”力。
2)岸灘綠化措施。根據《濱河景區2012年改造提升方案》,對沿河20km2的二灘地按照喬、灌、草結合方式進行立體式綠化,重點改造沂蒙廣場、鳳凰廣場兩大節點,對設計區域全線進行組團式苗木栽植并增設休憩設施,共栽植42個組團、20余種喬木近4000株,10余種花灌木近萬株,各種竹類3萬余株,基本實現了常年有綠,三季有花。
通過充分論證,科學制定相關規劃,為城市水系生態建設繪制了藍圖,明確了城市水系生態建設目標;通過加強宣傳,讓廣大群眾全面深入地了解臨沂市在城市水系生態建設,改善臨沂城市水環境方面取得的成效;通過治保并舉,實施中心城區清水工程和城市內河雨污分流工程,加強污染控制和污水處理力度,確保了水質全部達標;通過統籌調配,嚴格實施水資源總量控制,提高了各種水資源的利用率;通過成立高規格的管理單位,加大執法力度,加強水系生態建設管理,有效維護了水系生態建設成果。
臨沂城區段河道防洪能力由不足20年一遇提高到50年一遇,有效保障了城市防洪安全;增加年可利用雨洪水資源3.2億m3,保障了城市供水的水量和水質,改善了城市居民特別是沿河居民的健康狀況,因水污染而致病的情況明顯減少;沿河規劃建設的棧道、碼頭、廣場等親水設施,提供了多樣的休閑娛樂場所;舉辦的涉水旅游、運動、演藝等活動,豐富了城市的水文化內涵。
優美的城市水環境,促進了城市文化旅游、水上運動以及沿河餐飲、住宿等的快速發展,帶動了沿河土地迅速增值,有力推動了房地產業的發展,吸引了大量投資,加快了城市建設步伐。便利的濱河交通也進一步促進了臨沂市商貿物流行業的發展,把臨沂市打造成了江北的商貿物流中心。
臨沂市水系生態建設實現了水資源層層攔蓄,在城區形成回水長88.5km、面積48.5km2、平均水深2.5m、最大水面寬度達1.8km、一次性蓄水1.62億m3的大水體。城區內的水面面積占建城區面積的34.6%;實現了水系連通、水質凈化,構建了河河貫通的環城水網,徹底解決了城市內河的汛期防洪和非汛期缺水問題;保護了生物棲息地,提高了生物多樣性,城區水域內水生植物達126種、鳥類達120余種、爬行動物13種、哺乳類24種、水生動物達40種以上;調節了區域氣候,平均調節溫度1~2℃,相對濕度增加10%~15%,有效緩解城市熱島效應,抬高了沿河地區地下水位1~3m;增加了城市綠化率,使建成區綠化覆蓋率、綠地率分別達到44.9%、39.4%,人均公園綠地面積17.6m2。
臨沂市以創建水生態文明城市為目標,以城市水系生態建設為抓手,從水資源保障、水災害防御、水網絡構建、水景觀提升、水生態安全、水污染防控、水文化打造等方面,不斷改善城市水環境,精心打造城市水景觀,全面提升城市品位。2012-11,臨沂市被山東省政府正式命名為山東省 “水生態文明城市”,成為迄今為止全省也是全國獲此殊榮的第一個城市。可見,濱水城市要通過科學規劃,認真實施,精心管理,把城市水系生態建設作為新的突破口和著力點,才能實現新時期城市的跨域發展,才能為建設水生態文明城市打下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