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大勇
(棗莊市水利和漁業局,山東 棗莊 277800)
棗莊市水庫漁業生態發展對策
魯大勇
(棗莊市水利和漁業局,山東 棗莊 277800)
通過對棗莊市水庫漁業發展歷程及其掠奪式經營所造成危害的分析,探討了水利漁業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有效途徑,以期對促進水利漁業的發展提供借鑒。
棗莊市;水庫;生態漁業
棗莊市有大、中型水庫5座,小型水庫130余座,水庫常年可養魚面積2666余公頃,具有水庫漁業得天獨厚的開發條件。在計劃經濟時期,水產品相對比較緊缺,水庫漁業的發展,為豐富城鄉群眾的“菜籃子”,解決庫區致富難題,做出過突出的貢獻。特別是上世紀90年代以來,廣大庫區群眾,通過從事水產養殖業,率先脫貧走上了小康之路。
近年來,隨著網箱養魚技術的成熟與推廣,以及漁業主管部門的引導,養殖效益的驅動等,棗莊市水庫網箱養魚得到快速發展,截至1989年投餌網箱已發展到0.91hm2,1995年達到了創紀錄的14.5hm2。1995年全市水庫總產魚14417t,達到最高產量。網箱的超負荷放置,使多數水庫水質呈現出富營養化狀態,造成魚類生長減慢,病害時有發生,缺氧浮頭常見。特別是幾個水庫相繼出現大批量死魚事故后,給掠奪式的開發,敲響了警鐘。1996年以來,市漁業主管部門提出并實施跨地域漁業開發工程,養殖大戶逐步地走出了棗莊,使得市內水庫網箱存養量有所減少,近幾年來,一直維持在13.3hm2左右。和以往不同的是,這些網箱,有近1/2是養殖濾食性魚類,水庫漁業呈現出多樣性發展。
2.1 水域生態系統遭受破壞
載魚量的增大,造成水體缺氧,大批水生生物消亡,生物多樣性銳減,水體的自凈能力減弱直至消失,生態平衡被破壞,原有的食物鏈不復存在,殘餌糞便的日積月累及水中有機質沉降,又加重底部的厭氧活動,有害物質進一步惡化水體,形成了惡性循環。
2.2 水體富營養化污染加劇
被破壞了的水域生態系統加速了水庫富營養化進程,水環境惡化對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具有全局性影響。由于污染損失以及污染治理的費用都遠遠高于養魚收入,有院士提出了:“大水面漁業開發不宜向大產業方向發展”的觀點。水庫無限度的漁業開發,有導致“禁養”的趨勢。
2.3 漁業安全生產沒有保障
富營養化的水體中,有機物耗氧量大增,大水面中過高的載魚量,進一步加劇了溶解氧的消耗。一遇天氣聚變,缺氧浮頭乃至“泛庫”都有可能發生,容易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
2.4 網箱養魚的比較效益下降
魚生活在長期缺氧的水體中,生長速度就會減慢,餌料系數相應升高,病害發生的幾率大增,所有這些都將直接導致養殖效益的降低。另外,年復一年水庫網箱單一品種的超量養殖,造成商品魚結構性過剩,效益也會降低。
2.5 難以達到水產品質量要求
魚病的多發必然要進行有針對性的預防和治療,魚病防治藥物,在目前的情況下,很難達到無公害化,勢必對水產品安全生產帶來不利影響,且養殖污染生態失衡的水體,也不符合無公害環境要求。
3.1 采取有效措施,降低網箱設置量
跨地域漁業開發,是解決本市宜漁水面少,群眾
養殖積極性高這一矛盾的有效措施。因此,要進一步調動和保護漁業協會在引導養魚群眾組織外埠開發工作的積極性,以便使更多的漁業從業人員,大膽地走出棗莊,向外拓展發展空間。著力加強對赴外開發人員的教育和約束,吸取本地水庫漁業開發的經驗和教訓,制定嚴格的管理辦法,規范跨地域開發行為,絕不能超限度投放網箱,確保外埠漁業開發在不污染水體、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前提下,使產品達到無公害化。另外,還應該看到,棗莊市的沿湖、沿運地區,仍有不少的低產池塘,蘊藏著巨大的開發潛力?!澳纤闭{”工程即將通水,更提升了兩地池塘的漁業利用價值。要緊緊抓住這一機遇,組織和動員庫區有養殖技術、有資金又不愿意遠離的養魚戶,到上述地區開展池塘養魚。經多方努力,使水庫網箱放養量逐漸降至每33.3hm2水面設置不超過0.07hm2的投餌性網箱。
3.2 發展休閑漁業,實現綜合利用
中、小型水庫休閑觀光垂釣旅游開發,實現綜合利用是提高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的有效途徑。目前,棗莊市馬蘭、古薛河、東戶主等小型水利工程文化休閑漁業示范點,取得了成功的漁業綜合開發經驗。示范點以其鄉土味鮮明、平民性明顯、原生味突出、參與性強勁、消費價較低的5大優勢,迎合了鄰近及周邊城鎮居民“回歸自然”健康消費、休閑養生方面的需求。
其經營特點:一是以漁業生產活動為依托,通過開發具有休閑價值的漁業資源、漁業產品、漁業生態環境以及與此相關的各種活動,如垂釣、投喂餌料、觀賞捕魚等為標志的生產經營模式;二是注重飲食休閑服務,開設漁耕區、漁家樂等休閑項目,使游客更加貼近產地,直接品嘗自己捕獲的美味水產品佳肴,建立了集魚類養殖、垂釣、餐飲與旅游度假為一體的新型經營形式;三是開發游覽觀光項目,以游覽水庫風光自然環境,綜合開發漁業資源,為游客創造“住水邊、玩水面、食水鮮、品農飯”的最佳條件。
3.3 利用多種方式,治理水域污染
漁業開發過度造成的水域環境污染,是較普遍的現象,主要的污染源是殘餌、糞便。治理污染一要考慮到“截污”,二要提高溶氧水平加速水體自凈。為此,必須在降低載魚量的前提下,改善投餌技術,并且種植水生植物吸收水中的營養物質,減輕污染程度。另外,對于已被污染的大中型水庫,要借鑒外地成功的治污經驗,通過引種生物污水處理劑,加速沉積有機物的無機化進程,單胞藻類以無機營養鹽為營養得以大量繁生;再向水庫中投放螺類、鲴魚等,讓他們以單胞藻類、有機碎屑為食而生長繁殖;而后向大水面放養一定量的青魚、鱖魚,以便將低品質的魚、螺、蝦轉化為高品質水產品。食物鏈得以銜接,氮、磷在能量轉換過程中進行有序循環,最終為人們提供高蛋白水產品,使水生生態回歸自然。
3.4 優化養殖模式,實現減產增效
水庫網箱限量放養,必將導致產量的降低。如果仍按照原有的養殖模式從事生產,其效益將會隨之大幅下滑。實現減產增效,必須改變現有的生產模式。首先要優化網箱養殖品種結構,在壓縮售價較低的鯉魚放養量的基礎上,增加鱖魚、優質鯽魚、黃顙魚、魴魚、斑點叉尾魚等深受國內外市場歡迎、價值高的名優品種。二要在保護好水庫水質的前提下,大力發展水庫健康無公害養殖,創建棗莊市水庫漁業品牌,以質量換效益。三要根據各水庫實際狀況,進一步加大水庫濾食性網箱設置量。投餌網箱與濾食性網箱的比例調整到1∶2~1∶3,從而有效提高投入產出比。四要重視大水面魚種的放養。除少量放養草魚、鯉魚、青魚、鲴亞科魚類外,加大大銀魚移殖力度,以充分利用各類餌料資源,提高優質魚比例。避免和減輕水域污染,保持人與自然和諧的發展。
3.5 加大科研投入,強化科技支撐力度
水庫漁業要實現質的飛躍,必須進一步加大科研投入,強化科技支撐力度,加強對養殖優勢產品關鍵技術、技術規范等基礎研究,以提高養殖水產品的品質和市場競爭力,從而重振水庫漁業雄風,促進漁業增效和漁民增收。
目前需重點研究項目:一是網箱養殖新品種、新技術的研究與推廣。通過名特新品種的引進與推廣,力爭達到引進一個品種,形成一個產業,培植一個新的經濟增長點之目的。二是研究突破適于“保水養殖”品種的大水面增殖及底層魚的捕撈技術,發展生態漁業,保護水庫水域環境。三是研究探討低污染漁用飼料生產加工及投喂技術。通過優質的餌料供給及其科學的投喂,一方面來滿足水生動物對能量消耗和機體生長發育代謝的需要,增強免疫力,提高抗病能力,實現健康養殖;另一方面從源頭上降低水體有機污染程度。四是利用現有的水質化驗檢測儀器,摸清影響和制約水庫漁業持續發展的理化因子,研究分析水域富營養污染綜合治理的效果,為水域生態系統的改良、水產養殖業的健康發展,提供科學的、可靠的實驗數據。
(責任編輯黃晞淳)
F316.4
B
1009-6159(2013)-06-0041-02
魯大勇(1963—),男,工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