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一富
(泰安市河道管理局,山東 泰安 271000)
泰安市河流生態治理實踐
陳一富
(泰安市河道管理局,山東 泰安 271000)
泰安市在河流治理中堅持規劃先行,注重統籌兼顧,加強組織協調,突出工程管理,提高了河道行洪能力,恢復了河道自然生態,有效地改善了村居環境,保護了水環境,通過建立完善的長效管理機制,實現了水文化和生態旅游的充分融合。
泰安市;河流;生態治理
泰安市境內長5km以上的大、小河流266條,流域面積200~3000km2的中小型河流20條;大汶河是泰安市唯一的大型河道,也是黃河下游的最大支流,其中在泰安市境內流域面積6093.2km2,占71%。近年來,泰安市緊抓國家加快中小型河流治理的政策機遇,把其作為創建水生態文明市、建設現代水利的重要抓手,堅持科學發展理念,全面整治河道,有效保護了水環境。
1.1 科學治河,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泰安市科學調整轉變治河理念,把河道治理由單一洪水災害防御型工程向安全型、生態型、自然恢復型工程轉變,以生物防護穩定河床、改善生態環境,增加河槽阻力,降低水體流速,減少含沙量,增加生態物種棲息地域面積,修復河流的自然景觀,許多河段生物防護蔚然成林,形成綠色屏障,清澈河水讓瀕臨絕跡的魚種、鳥類、昆蟲等重新回歸到自然河道。
1.2 規劃先行,把生物措施與工程措施有機結合
根據河道不同類型、區域分布、功能、生態建設重點,因地制宜、講求實效,制定切實可行的規劃和實施方案,為河道治理提供科學指導。在方案的實施過程中,泰安市堅持以流域為單元,上下兼顧,整體推進。同時,根據不同區域、地形、土質,把生物措施與工程措施進行有機結合,選擇適合當地氣候特征的樹種,以木籠、石籠丁壩與生物防護相結合,確保植物成活率,確保實現良好生態效果。
1.3 統籌兼顧,提高多方治河的積極性
在河流治理過程中,市縣兩級河道管理部門轉換思想,把中小河流治理與區域經濟建設相結合、與城市發展相結合、與新農村建設相結合、與企業安全生產相結合、與河道資源開發利用相結合,把中小河流納入市、縣、鄉區域經濟、新型城鎮化發展規劃的大體系,作為重要的戰略資源進行配置,充分發揮中小河流在行洪安全、資源開發、文化景觀、生態環境、生產經營等多個方面的綜合效益,從而形成多方關注、多方支持、多方參與中小河流治理的大格局。
1.4 加強協調,實現社會廣泛參與的整體合力
河道生態建設工程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部門和地區較多,必須加強領導、搞好協調、統籌實施。一方面,以水利河道部門為主,成立河道綜合治理的組織領導機構,根據全市河道治理的統一規劃,協調各級、各部門緊密配合,多措并舉,形成合力。另一方面,督促縣、鄉各級加大投入力度,充分利用政策,積極盤活資源,發揮市場規律,調整各方利益,廣泛調動企業、群眾等各方面參與生態型河道建設的積極性。同時,水利河道部門要加強技術指導,搞好統一規劃,做好監督管理,確保生態型河道建設工作扎實、有序推進。
1.5 突出管理,提高工程建設與管理綜合效益
泰安市把生態河道長效管理作為鞏固生態河道建設成果的重要環節,防止出現重建輕管現象。堅持完善管理體制和機制,按照統一管理、分級負責的原則,在市、縣、鄉、村層層落實分級負責的責任制。注重落實管理投入,特別是根據工程性質和管理責任權限,重點加強由公共財政投入和社會性投入配套的管理投入機制建設;加強管理隊伍建設,提高管理
人員的素質和業務水平,并盡可能讓廣大群眾參與到河道水質的保護和改善工作中來,實現全民管理、監督河道水質。
2.1 提高了河道的防洪能力
泰安市列入2008—2012年度國家和省治理任務的共有10個中小型河流治理項目,目前已全部完成建設治理任務,累計完成投資3.28億元。這些經過治理的河道,都達到了相應的防洪標準,有效降低洪水威脅,使村莊和農田減少洪澇災害。
2.2 恢復了河道的自然生態
在治理過程中,盡可能地保留原河道流向,減少由于工程建設對河道自然面貌、生態環境和生物生存環境的破壞。在河道護岸實施中,盡可能地采用即抗沖又生態的材料,在一些水流較緩的緩坡段,適當采用植物措施,形成喬、灌、草植物群落;在水流較急、沖刷嚴重段,則采用土工網、預制六角空心塊和干砌塊石等形式進行護坡,既滿足防洪、抗沖要求,又能種植花草及野生灌木,增加景觀效果。在堤腳防沖部位,采用賓格網石籠,在石塊之間預留一定空隙,形成魚巢,有利于河中生物(魚、蝦、蟹等)筑巢、繁衍和生息,維持生態平衡,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2.3 有效地改善了村居環境
河道治理應與新農村建設緊密結合起來,使河道整治與村莊整治同步建設,突出河道整治在村莊整治中主軸線的作用。寧陽縣在大汶河標準化堤防工程建設中,栽植高規格的觀賞樹木,使之成為汶河上亮麗的風景線;在防洪工程建設過程中,在確保防洪效果的前提下,充分利用現有資源,在村莊和城鎮邊的護坡中采用植物和奇石等造型,建成生態景觀工程。另外,新泰市柴汶河治理工程、東平縣匯河治理工程、泰山區芝田河治理工程等都在村莊和鎮區人口集中處設置一些親水平臺和親水臺階,做到了既保證河道行洪暢通,又為村民提供了休閑、親水的場所。
2.4 增加了河道調蓄水量
為保證非汛期河道治理過程中的水體流量,在適當位置布設了低水頭堰壩。所蓄水體為魚、蝦等水生生物提供了生存的廣闊空間,為人們提供了親水的活動場所,并提高了地下水位,增加了河道蓄水量。據統計,在實施河道工程建設中,全市共新建40多處堰壩,新增蓄水40多萬方,滿足了群眾生活生產用水,得到當地群眾的廣泛認可。
2.5 實現了水文化與旅游的充分融合
東平縣政府把匯河治理工程納入水上東平建設的重要內容,新建了仿古建筑、攔河壩、河道堤防、濱水景觀、戴村壩博物館等重點工程,在該縣文化旅游產業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寧陽縣的大汶河治理工程實現了從傳統工程建設向旅游開發、統籌綜合效益轉變,通過“建設節點、串聯景點、突出特點、形成看點”的總體思路,做好工程治理與水安全、水生態、水文化、水景觀和水經濟的結合文章,實現堤防公路化、險工安全化、工程景觀化、河道生態化、防汛信息化。在老閘灣險工治理的同時,修建了觀光亭3座,在治理后石梁險工過程中,修建了觀水親水平臺、垂釣平臺和禹王公園,并分河段按景觀需要,栽植各種具有觀賞價值和經濟價值的綠化樹木,通過堤防及景點建設,使沿汶河的大汶口(堡頭)遺址、白鷺保護區、隕石保護區、堽城壩遺址、禹王廟、顏林顏廟等景點得以串聯,形成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2.6 建立了河道生態文明長效管理機制
泰安市在河道工程建后管理中注重創新工作體制和機制,探索引入市場化運作經營的辦法,實現了由單一工程管理向河湖、水域、岸線、灘地綜合開發轉變,由簡單看管向管理、維護、經營轉變,取得了良好效益。
在今后的河道生態治理實踐中,要進一步創新理念,提升建設標準,切實提高河道治理的綜合效益。1)堅持科學治理、分類推進,區域城鎮、鄉村、田野3類按不同模式,城鎮河流注重人水和諧,突出生態、親水、景觀,實施植物種植和適當硬化相結合;鄉村河道要結合村莊整治、新農村建設,以生態、實用、親水為主,以適當硬化和植物護坡相結合;遠郊河道要注重生態修復,突出自然、生態、經濟,工程以植物護坡為主。2)突出生態性、親水性、景觀性,順應河道自然形態和走勢,多用親水漫坡、植被緩坡、林木植物固岸。3)高度重視生態修復,保護生物多樣性,在河道治理中保留一定范圍的淺灘、深潭,種植水生植物。4)完善水系,確保生態用水,特別是在建設水庫、堰壩等水利工程時,充分考慮下游的生態用水需要。5)把河道工程作為城鎮、農村優美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來建設,在新農村建設工程中,科學地實施生態河道建設,真正達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責任編輯崔春梅)
X321
B
1009-6159(2013)-06-0043-02
陳一富(1962—),男,高級工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