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珊,李桂軍,胥立軍
(濟南市水利局,山東 濟南 250099)
泉城濟南水文化建設探討
王曉珊,李桂軍,胥立軍
(濟南市水利局,山東 濟南 250099)
濟南水文化歷史深厚,加強泉城水文化建設,對節水保泉、生態保護、提升城市綜合競爭力、走可持續發展道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從泉城水文化建設入手,闡述了濟南與水的淵源以及水文化建設的現實意義,分析了泉城水文化建設現狀,對泉城特色水文化建設提出建議。
濟南市;水文化;泉城特色;水利建設
水是生命之源、生產之要、生態之基,也是人類文明的源泉。人類與水的關系是一種獨特的文化現象,以水為載體的人類實踐活動產生了具有特定內涵的水文化,可以說,水文化與人類文明一脈相承。
近年來,隨著國家對水利改革發展的重視和人民群眾對水環境的文化需求與日俱增,水文化的建設方興未艾。水文化是關于水與人、水與社會關系的文化,是人們以水為載體創造的文化,是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日積月累形成的關于如何認識水、利用水、治理水、愛護水、欣賞水的物質和精神財富的總和。按照表現形態大致可分為3類:一是物質形態的水文化,主要包括被改造的河流湖泊、水工技術、治水工具、水利工程等。二是制度形態的水文化,包括與水有關的法律法規、風俗習慣、宗教儀式及社會組織。三是精神形態的水文化,包括與水有關的思想意識、價值觀念、行業精神、科學著作以及文學藝術等。
濟南市因“泉”聞名,融“山、泉、湖、河、城”于一體,轄區內分布十大泉群645處泉水,歷史上名泉72處。除此之外,還有黃河、小清河等4條大型河流,玉符河、興濟河等120條中小河流,臥虎山、玉清湖等15座大中型水庫。水孕育了泉城濟南,是這座城市的命脈與靈魂;水成就了濟南歷代名人名士,承載了泉城的歷史、文化、政治和經濟;泉城水文化歷史深厚,內涵豐富,是多元文化的根基。
開展泉城水文化研究,加強泉城水文化建設意義重大。一是有利于提高公眾節水保泉意識,促進人水和諧。加強水文化宣傳,增進公眾對人水關系歷史、水資源短缺危機的了解,增強愛水、護水、節水意識,培養低碳節水的生活習慣。二是有利于提高水景觀、水利工程的文化內涵,尋求生態保護和環境建設的完美結合,促進美麗泉城建設。在水利工程建設、水景觀規劃建造的過程中,充分考慮文化因素,搭建公眾親水平臺,實現水利與景觀、防汛與生態、親水與安全的有機結合。三是有利于水利系統干部隊伍建設,塑造可親可愛水利人形象。水行業文化是水文化的有生力量,弘揚水利行業精神,培育水利系統職業精神,提高水利系統干部職工綜合素質。四是有利于構建泉城現代水利發展格局,走可持續發展道路。治水理念的轉變,民生水利的提出,水生態文明的建設,一系列水利改革發展的措施促使水利工作緊跟時代發展的步伐,從傳統水利走向現代水利,從工程水利走向資源水利、環境水利、生態水利、景觀水利。五是有利于提升泉城文明程度,促進全國文明城市建設。水文化建設必會影響公眾的意識形態,將“誠信、創新、和諧”的濟南精神與包含著“民本、安全、責任、求實”的現代水文化精神相結合,必將引起全社會共鳴,使之成為公眾核心價值觀的新選擇。六是有利于突出泉城特色,提升濟南的綜合競爭力。城市之間的差別往往就是文化的差別,讓水與城市完美地融合,深入挖掘泉城水文化內涵,豐富泉城獨特的水文化底蘊,提升城市整體品味,塑造泉城濟南國際化大都市形象。
泉城水文化歷史深厚,歷年來濟南相關部門先
后對泉城水文化、泉文化進行了一系列有益的探索和嘗試:公眾節水意識明顯增強,節水保泉理念深入人心,節水型社會建設取得階段性成效;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有效落實,城區水源置換扎實推進,執法巡查力度不斷加大,趵突泉9年持續噴涌;小清河(濟南段)綜合整治突出“休閑、綠色、文化”主題,護城河、小清河全線通航,將濟南老城區特色風貌帶一線貫穿,打造“一水連百景”的文化景觀;打造《天下泉城》文化品牌,籌備泉城首屆“泉水文化節”;成功舉辦首屆“濟南水論壇”和“和諧水利、美麗泉城”主題攝影大賽;深入開展水利行業精神文明創建活動等。
可以說,泉城水文化建設已經取得了明顯成效,但應該清醒地認識到泉城水文化建設仍然存在一些問題。主要表現為:1)缺少統一的領導機構,沒有形成工作合力;2)缺少統一的科學規劃,沒有符合濟南實際、突出泉城特色的水建設綱要;3)泉文化、水文化整理成碎片化,沒有摸清水文化家底,沒有建立水文化資源數據庫,對水文化遺產搶救和保護力度較小;4)水文化的宣傳方式單一,傳播還不夠廣泛深入,泉城特色水文化研究成果較少;5)制度機制不健全,“政府主導、社會支持、群眾參與”的水文化建設體制機制尚未建立;6)缺乏對水文化的深入挖掘,水利工程、水景觀的文化承載能力較弱,缺少有影響力的泉城特色水文化品牌;7)水文化人才隊伍建設亟待進一步加強。
2012-10-31,濟南被水利部確定為全國首個水生態文明建設試點市,2013年,濟南市政府將先進特色的水文化體系建設寫入水生態文明城市創建實施方案,給泉城水文化建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空間。面對發展機遇與挑戰,筆者對泉城水文化建設發展給出幾點建議,共同探討。
3.1 加強水文化建設的組織領導
水文化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單靠水利部門無法獨立完成,應盡快成立統一的泉城水文化建設領導機構,統籌協調各部門、各行業力量,明確責任、細化分工,形成工作合力;應從水利事業和文化發展的全局出發,研究部署水文化建設工作,將水文化建設與水利業務、文化發展各項工作同部署、同落實。
3.2 科學編制水文化建設規劃
邀請全國水利、文化方面的專家、學者組成泉城水文化建設智囊團,深入開展水文化調查研究,廣泛聽取社會各界意見建議,科學制定符合濟南實際、突出泉城特色的水文化建設綱要和實施方案;開展水文化大普查,摸清泉城水文化家底,建立水文化資源數據庫;對水文化遺產進行搶救性保護,建立泉城水文化保護名錄。
3.3 建立健全水文化建設各項體制機制
探索建立水文化專項績效評估體系,細化考核方案和指標,納入各級水利工作考核指標體系中,形成年初制定計劃、年中督促檢查、年末總結考核的工作格局;完善激勵機制,發揮典型示范作用,鼓勵先行先試,大力表彰在水文化建設中業績突出的單位和個人;落實資金投入機制,加大各級政府的財政投入,探索引入社會力量參與水文化建設的融資形式,促進水文化公益事業發展,推動水文化創意產業發展,逐步建立“政府主導、社會支持、群眾參與”的水文化建設體制機制。
3.4 在水利工程與水景觀設計中強化文化意識
注重提升水利工程建設的文化品位,摒棄長期以來灰色生硬的水利工程建設風格。建立水文化項目評審制度,將水文化納入水利工程項目建設全過程,使水利工程的申報、立項、審批、建設、管理各個環節都充分考慮其文化要素的布局和功能發揮。積極推進集人文性、觀賞性、休閑性于一體的水景觀設施建設,搭建體現泉城特色的親水平臺,建立水清、流暢、岸綠、景美的水生態環境和濱水景觀,讓公眾在親水活動中認識水、愛護水、欣賞水。
3.5 豐富水文化宣傳教育載體
充分利用“世界水日”、“中國水周”、“防汛防臺日”等重大節日,開展豐富多彩的各種水主題活動,采取水文藝演出、水知識競賽、水法制宣傳、水科普講座、水體育活動等方式,普及水文化知識,弘揚水文化精神。面向社會廣泛征集水文化宣傳教育志愿者,盡快編制泉城水文化、泉城水情、泉城水生態普及讀本,推進水文化教育進學校、進機關、進企業、進社區、進農村,使“節水、愛水、護水、親水”理念深入人心。選取一些重點河流、湖泊、水利風景區,醒目的標示水文化建設宣傳口號,公開選聘有社會影響力的公眾人物作為代言人,制作專題片介紹河湖文化、水利發展歷史,增進公眾認知度和生態保護的意識。
3.6 深度挖掘泉城特色水文化內涵
組織開展泉城特色水文化研討、論壇活動,深入發掘包括泉水文化、漕運文化、農耕文化等在內的特色水文化;鼓勵全市各水管單位建立水利歷史展覽室,在具備條件的水利工程建立水情教育和志愿服務基地;利用舉辦“十藝節”契機,力促“泉城首屆國際水文化藝術節”和“泉城水文化博物館”盡早實施;深化《天下泉城》品牌,鼓勵有關水的文學、藝術、影視、科普、紀念品等題材、產品的開發,不斷豐富泉城特色水文化產品;將水文化與旅游業發展相融合,建設泉城水文化主題公園,搭建市民親水平臺,擴大水文化宣傳陣地。
3.7 加強水利行業人才隊伍培養
深入挖掘提煉治水精神、抗洪精神、水利行業精神內涵,建立泉城水利人自己的水文化手冊,樹立人水和諧、民生水利等先進的治水理念,形成基本統一的價值觀念、道德規范和行為準則。通過思想政治教育、精神文明創建、文體活動開展等多種形式,大力弘揚“獻身、負責、求實”的水利行業精神,培育水利系統職業精神,使其內化于具體行動中,體現在水利工作中,進一步激發干部職工工作熱情,增強水利系統凝聚力,樹立泉城水利人良好的行業形象;將開展水文化研究和進行水文化建設實踐并行推進,不斷總結經驗教訓,科學地制定水文化人才培養的對策措施。廣泛開展水利系統水文化教育培訓,增強干部職工水文化意識,提高綜合素質,造就水文化建設專業人才。盡快在高校開設水文化選修課程,逐步設立水文化專業,滿足水文化建設用人需求。
水利實踐永無止境,水文化建設任重道遠。作為新時期濟南水利人,有責任和義務不斷推進泉城特色水文化建設,為構建泉城現代水利發展新格局、建設水生態文明城市貢獻力量。
(責任編輯黃晞淳)
X143
B
1009-6159(2013)-06-0059-02
王曉珊(1982—),女,副處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