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水利廳黨組書記、廳長 王藝華
摸清家底 科學發展 增強水利對經濟社會發展支撐和保障能力
山東省水利廳黨組書記、廳長 王藝華
水是生命之源、生產之要、生態之基。新中國成立以來,歷屆省委、省政府團結帶領全省人民堅持不懈地興水利、除水害,取得了令人矚目的巨大成就。以約占全國1.08%的水資源,灌溉了占全國5.48%的耕地,養育了占全國7.15%的人口,生產了占全國7.7%的糧食,支撐了占全國9.63%的經濟總量。受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氣候條件的影響,我省河湖自然狀況非常復雜,水土資源分布不均衡,特別是近年來,隨著水利事業的快速發展,我省河流湖泊等自然資源狀況、水資源開發利用保護情況、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和運行管理情況發生了重大變化,原有水利基礎信息難以滿足現代水利管理和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需要。為此,國務院決定從2010年至2012年用3年時間在全國范圍內進行一次水利普查,這是我國一項重大的國情國力調查,對于全面檢閱60多年來我省水利改革發展成果,推進傳統水利向現代水利跨越發展,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2013年5月16日,《山東省第一次水利普查公報》正式向社會發布,標志著我省第一次水利普查任務完成并取得圓滿成功。
本次水利普查歷時3年,徹底摸清了全省水利家底,準確掌握了水資源開發、利用、保護和水利能力建設情況,全面了解了經濟社會發展對水資源的需求,開發搭建了系統全面、細致可靠的基礎水信息平臺,為我省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可靠的基礎水信息支撐和保障。無論是水利普查工作,還是普查成果,在山東治水史上尚屬首次,也是山東向現代水利邁進的一個鮮明標志。
全省第一次水利普查是我省迄今為止所做的規模最大、內容最多、項目最全、數據最完整的涉水統計工作,共填報普查表130多萬份,采集和錄入普查數據3700多萬項,完成了近90萬個普查對象的空間數據采集和上圖標繪工作,第一次系統查清了全省河流湖泊、水利工程、河湖開發治理保護、經濟社會用水、水土保持和水利行業能力建設情況,形成“一個庫、一張圖和一套報告”的豐碩成果。
一是查清了50km2及以上河流的數量、分布、水系特征和水文特征;全面查清了水面面積1km2及以上湖泊的數量、分布、基本特征和形態特征。
二是查清了水庫、水電站、水閘、堤防、引調水、泵站、農村供水、灌區、地下水取水井、塘壩窖池、攔河壩的數量分布、規模能力、效益管理等水利工程情況。
三是首次采取用水大戶逐個調查與一般用水戶典型調查相結合的方式,查清了全省城鄉生活用水,農業、工業、第三產業國民經濟各行業用水情況及生態環境用水狀況。
四是查清了全省河湖取水口的數量及分布、取水狀況與取水用途、取水許可與管理,地表水水源地的數量及分布、供水量及管理情況,入河湖排污口的數量及廢污水量,河流湖泊治理保護情況等。
五是查清了全省土壤侵蝕的分布、面積與強度,各類水土保持措施的數量及分布等情況。
六是查清了我省水利行政機關、水利事業單位、水利企業、水利社會團體和鄉鎮水利管理單位的數量及分布、從業人員數量及結構、資產規模及運營狀況等水利行業能力建設情況。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普查在水利行業自身能力建設、中小型河流和小微型水利工程信息、空間數據采集標繪等方面,填補了全省重大基礎信息中的水信息空白,解決了原有基礎水利信息不系統、不全面、不準確的問題。
此次水利普查所有普查數據均在國家最新1∶50000基礎測繪電子地圖上進行了標繪,為我省數字水利和仿真模擬模型建設提供了條件,為增強水利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能力、制定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戰略提供了決策依據。
這次普查,既有填補統計數據空白、開先河之舉,也有對常規統計的完善、豐富和修正之處,所有成果來源準確、數據真實。工作中綜合運用了社會經濟調查和資源環境調查的先進技術和方法,采用國家最新基礎測繪信息和遙感影像數據,利用網絡直報和海量數據處理等技術,工作規范,方法科學,數據權威,質量可靠。普查數據涵蓋了水利發展的各個領域,包括了與水相關的資源環境和經濟社會信息,普查指標系統全面,數據精細程度高。普查工作“3年4階段26個環節”環環相扣,“數據采集、填表、錄入、標繪、審核、匯總”關關達標。經過全省各級的共同努力,山東圓滿完成了140個縣級普查區、1906個鄉級普查區和82204個村級普查區的各項普查任務,所有普查數據全部達到國務院普查辦質量要求。
第一次水利普查參與部門和人員數量堪稱水利工作之最。在省政府的統一領導下,全省有水利、統計、宣傳、發展改革、財政等13個部門共同參與水利普查,省、市、縣三級成立水利普查組織機構179個,除各級普查機構工作人員外,直接參與水利普查的普查員和普查指導員93455人。
為搞好普查工作,全省組織各項培訓20.62萬人次,其中省級培訓市縣兩級骨干人員8633人次。不僅有全面系統的水利專業知識培訓,也有調查統計方法和技術培訓;不僅培訓各級水利普查機構的工作人員,還培訓了鄉村兩級普查員和普查指導員,達到了培養人員、鍛煉隊伍的目的。
水利普查開展了廣泛深入宣傳工作,省委宣傳部下發方案安排部署普查宣傳,各地采取報紙雜志、電臺廣告、電視宣傳片、新聞報道、網絡專題等多種形式,結合“中國水周”“世界水日”活動開展大規模宣傳,營造了全社會關心水利、積極參與水利普查的良好氛圍,提高了全社會節約用水和保護水資源的意識。
這次水利普查是對我省新時期開展大規模水利組織動員工作能力的重大考驗,也是對水利行業“獻身、負責、求實”精神的一次生動實踐。
一是組織機構健全。省政府成立了由分管副省長為組長、13個省直部門領導為成員的省水利普查領導小組,先后召開4次全體成員會議,動員和部署全省水利普查工作。省水利廳牽頭組建了省水利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先后組織召開11次全省水利普查工作推進會和15次技術研討座談會,有效推動全省普查工作的順利開展。全省各級及時組建水利普查領導小組及其辦事機構,配備專職工作人員,落實普查經費和普查所需設施設備。
二是工作配合到位。根據《第一次水利普查山東省領導小組成員單位職責分工和工作方式》,統計、住房城鄉、國土等部門及時提供水利普查所需行業資料;財政部門配合做好普查經費的落實和使用管理;省委宣傳部研究制定全省水利普查宣傳工作方案,做好普查宣傳工作;其他各部門共同做好水利普查數據的審核和行業間相關數據的比較銜接。
三是督導考核嚴格。3年來,全省累計開展督導檢查6852批次、技術指導35000余人次,實現了對普查區監督檢查的全覆蓋,及時發現并采取有效措施解決普查中存在的問題,切實搞好普查過程控制。把水利普查工作納入全省水利改革發展考核的重要內容,實行考核評價和激勵約束機制,確保普查任務落到實處。
下一步,山東水利改革發展將認真貫徹落實十八大和省第十次黨代會精神,切實把握經濟社會發展規律和水的自然規律,以推進現代水利示范省建設為主題,以增強水利對經濟社會發展支撐保障能力為主線,以水利惠民為根本,以水生態文明建設為引領,以法制和科技為支撐,大規模加強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大力度強化水利管理,大強度創新水利發展體制機制,大幅度增加水利建設投入,全面提升水資源綜合保障能力,全面提高防洪防旱減災能力,全面改善水環境水生態承載能力,全面加強民生服務能力,推動傳統水利向現代水利新跨越,為加快建設經濟文化強省、提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譜寫山東人民美好生活新篇章做出更大貢獻。
(責任編輯王大勇)